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9千字
字数
2017-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深刻论述了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与哲学依据,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以及改革发展的价值观、方法论与路径选择等问题。本书对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深刻认识改革发展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具有启发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 本辑特稿
- 关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和哲学依据
- 1.关于时代背景问题
- 2.关于实践基础问题
- 3.关于科学体系问题
- 4.关于哲学依据问题
- 新形势下军事创新的哲学睿智
- 一 在通观全局中洞察军事创新大势
- 二 在研机析理中揭示军事创新价值
- 三 在系统运筹中形成军事创新体系
- 四 在强军实践中激活军事创新能量
- 以治理创新推动秩序构建
- 一 两个秩序相互塑造
- 二 以新思维构建国际新秩序
- 三 以新理念引领中国新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 一 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向中国问题
- 三 坚持问题导向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 论整体性视域中人的存在
- 一
- 二
- 三
-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 一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 二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 三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
- 一
- 二
- 三
- 四
- 马克思对西方现代性内在文化逻辑的解读与批判
- 一 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普遍性
- 二 西方现代文化内在普遍性逻辑的形成与确定
- 三 马克思对西方现代文化内在普遍性逻辑的批判
- 浅析政治视域下马克思的暴力观与阿伦特的暴力观
- 一 马克思的暴力观
- 二 阿伦特的暴力观
- 三 反思暴力与政治的界限
- 浅析毛泽东哲学的基本精神
- 一 毛泽东哲学基本精神的内在逻辑
- 二 毛泽东哲学基本精神的地位
- 三 大力弘扬毛泽东哲学基本精神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 一 理想与现实
- 二 全面与重点
- 三 动力与保障
- 四 法治与德治
- 五 政党与群众
-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 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晶
- 二 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与出色运用
- 三 作为理论根源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解读
- 一 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 二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 三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探索
-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思考
- 一 彰显共产主义的实践维度,深化对共产主义本质的认识
- 二 领会唯物辩证法的革命实质,勇于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
-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 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
- 一 中华文化奠定了中国道路的根基
- 二 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国道路的特色
- 三 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国道路的自信
- 中国道路的话语意识
- 一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话语的中国实践
- 二 中国发展理念的确立——发展主义批判
- 三 社会建设逻辑的“小康规划”
-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道路的自我认同
-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丰富与创新
- 一 发展战略的新拓展
- 二 发展主体的新阐发
- 三 发展动力的新界定
- 四 发展内涵的新认识
- 五 发展价值导向的新诠释
- 观念变革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 一 观念变革如何促进社会进步
- 二 观念变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 三 中国改革开放的两种逻辑进路
- 介入、反思与建构
- 一 现代性与现代化
- 二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 三 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 四 现代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 五 总结与思考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创新理论特征
-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体现了新的理论自觉
-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全面的发展目标
-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
- 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研究
- 一 价值前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二 目标追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三 方法路径:遵循规律,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
- 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 一 总揽全局的新理念
- 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
- 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 关于“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性思考
- 一 马克思主义是“一整块钢铁”
- 二 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实践
- 三 人类解放与资本批判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路上”
- 一 中国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 二 中国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 文化自信与中国道路的文化认同
- 一 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互动生成
- 二 文化认同的意识前提:文化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
- 三 文化认同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 四 文化认同的形成路径:继承、转化、创新
- 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
- 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 二 何种因素给文化自信带来影响和挑战
- 三 如何才能切实树立文化自信
- 中国发展道路的概念、内涵与战略选择
- 一 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起点
- 二 中国发展道路的概念界定
- 三 中国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 四 中国发展道路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
- 新发展理念的价值意蕴
- 一 要注重从价值视野观照新发展理念
- 二 要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
- 三 坚持科学的发展价值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 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的人民立场
- 一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 二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 三 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 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及其培育路径探析
- 一 准确把握“公正”的基本内涵
- 二 深刻认识“公正”的重大意义
- 三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
- 共享发展的公平取向与发展实践
- 一 共享发展突出了发展的公平取向
- 二 当前影响我国共享发展的主要问题
- 三 以公平为取向全面推进共享发展
- 诚信价值的至要性及其制度化优势
- 一 诚信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至要性
- 二 从主观诚信到客观诚信
- 三 从特殊诚信到普遍诚信
- 四 从道德诚信到法律诚信
- “革命理想高于天”
- 一 理想信念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 二 坚定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命脉
- 三 共产党员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四个客观标准
- 四 实现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统一
- 关于沂蒙精神内涵的再探讨
- 一 关于沂蒙精神内涵的提炼过程
- 二 准确理解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
- 三 准确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
- 四 对于沂蒙精神内涵的尝试性概括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 一 沂蒙精神是党宣传教育群众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 二 沂蒙精神是党为人民谋利益的生动写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彰显利益关切
- 三 沂蒙精神是党优良作风建设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以良好形象凝聚民心
- 四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的实践创造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注重群众的实践养成
- 弘扬沂蒙精神 密切党群关系
- 一 沂蒙精神是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 二 沂蒙精神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功范例
- 三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沂蒙精神
- 四 弘扬沂蒙精神,密切党群关系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