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国学大师汤一介在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内容简介

书中讨论了印度佛教传入与当时玄学、儒家、道家的关系和争论,介绍了隋唐时期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发展的历史及其主要思想,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没有因宗教思想文化的不同而发生战争的内外原因,考证了与佛教相关的部分文献等,并收入了作者对《心经》的通俗讲义。书中注重从佛道比较的视角来研究佛教,展现出佛教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增订本序言
  • 原序
  • 佛教传入与儒家、道家
  • 第一章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考察
  • 一、由西汉末至东晋,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时首先是依附于汉代的方术(又称“道术”),到魏晋又依附于魏晋玄学
  • 二、东晋以后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引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的印度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并在矛盾和冲突中推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 三、印度文化到隋唐以后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出现了若干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到宋朝以后佛教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形成了宋明理学,即新儒家学说
  • 第二章 魏晋玄学与魏晋时期的佛教
  • 第三章 僧肇《肇论》的哲学意义
  • 一、关于“有”与“无”的问题
  • 二、关于“动”与“静”的问题
  • 三、关于“知”与“无知”的问题
  • 四、圣人“可学致”与“不可学致”的问题
  •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儒学
  • 一、何承天的生平与著作
  • 二、何承天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佛教的批判
  • 三、简短的评价
  • 第五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道教
  • 一、佛道之争——关于老子化胡问题的争论
  • 二、佛道之争——关于生死、形神问题的争论
  • 三、“承负”说与“轮回”说
  • 四、“出世”和“入世”
  • 隋唐以来之中国化佛教
  • 第六章 天台宗及其哲学问题——“一心三观”
  • 一、龙树
  • 二、慧文
  • 三、慧思
  • 四、智
  • 五、灌顶
  • 六、湛然
  • 七、“山家”与“山外”之争
  • 第七章 华严宗及其哲学问题——“十玄门”
  • 一、华严宗简史
  • 二、华严“十玄门”的哲学意义
  • 附一 华严宗“十玄门”演变概述
  • 附二 “十玄门”的不同表述与不同排列
  • 第八章 禅宗及其哲学问题——“明心见性”
  • 一、禅宗简史
  • 二、“明心见性”
  • 第九章 禅宗的觉与迷
  • 第十章 禅师话禅宗
  • 第十一章 唐代的排佛思想——读《全唐文》札记
  • 一、以佛因心成,不可外求,反对搜括民财,营寺造像
  • 二、以佛空寂无为,一切有为法皆去佛甚远
  • 三、释教“以清净为基,以慈悲为主”,故当体道以利万物
  • 第十二章 论儒、释、道“三教归一”问题
  • 一、儒、释、道“三教归一”观念的理论基础
  • 二、儒、释、道“三教归一”朝廷的政策基础
  • 三、儒、释、道“三教归一”民间的信仰基础
  • 第十三章 “人间佛教”之意义
  • 佛教典籍考订与解读
  • 第十四章 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所藏《碛砂藏》
  • 第十五章 功德使考——读《资治通鉴》札记
  • 一、“功德使”之设始于何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 二、玄宗朝似亦有“功德使”之设,且有由非僧人任“功德使”者
  • 三、廓清是代宗朝的“功德使”,《僧史略》把“广清”误为“廓清”
  • 四、代宗朝僧人惠晓曾充任“修功德使”
  • 五、大历十四年,代宗死后,德宗继位,修功德使刘崇训上表请停京城修功德使
  • 六、德宗贞元四年又复置功德使
  • 第十六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