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过清代矿业的状况与发展,分析清朝专制政府如何通过矿业来敛财及实行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内容简介

国家的维系,有赖于资源的汲取。资源汲取的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传统中国国土广袤辽阔,地域差异千姿百态,在当时落后的交通、简陋的技术手段与信息能力的制约下,统治者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汲取资源呢?

本书从重要性、稀缺性、交易费用、社会效果、国家的议价能力与多主体性等若干影响国家资源汲取模式的变量入手,结合开矿成本随时间递增的特点,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讨论清王朝的矿产资源汲取情形,在揭示清代矿政之模式及其内在缺陷的同时,论述了彼时国家治理的若干重要原则与面向。

以上述经验事实为基础,本书进一步联系明清王朝对食盐、丝绸、瓷器、马匹等重要物资的汲取模式,结合15~18世纪国家转型的大背景,通过对“中央全面决定机制”“猜忌型决策”“行政造‘息’”“事例原则”等概念的阐发,揭示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经济史”丛书序言
  • 导言 国家的资源汲取模式
  • 第一章 国家推动下的矿业兴起
  • 第一节 逐渐走向开放的矿业政策
  • 第二节 云南铜矿业的兴起
  • 第三节 贵州铅矿业的兴起
  • 第二章 资本问题及其解决
  • 第一节 以民办矿业为主体
  • 第二节 薄弱的民间资本
  • 第三节 官方的资金借贷
  • 第四节 道路的修筑、维护与运输风险
  • 第三章 清代矿业税费政策
  • 第一节 矿税的征收客体
  • 第二节 矿业税费的基本结构
  • 第三节 矿税中的银
  • 第四章 官方收益的产生机制与数量分析
  • 第一节 京师与各省钱局铸息
  • 第二节 滇铜铜息
  • 第三节 黔铅铅息
  • 第四节 矿税与矿业总收益
  • 第五章 成本递增与矿业衰落
  • 第一节 生产成本的递增
  • 第二节 官方收益的递减
  • 第三节 最后平衡点
  • 第六章 成本约束与各方博弈
  • 第一节 矿厂监管体系
  • 第二节 中央集权的难题
  • 第三节 定额与变通:清代矿厂的性质
  • 第四节 “事例”定税:清代矿业税费政策的实践机制
  • 第五节 财权中央集中体制的破坏与矿业衰落
  • 结语 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
  • 附录一 滇铜取代洋铜的过程
  • 附录二 冶炉与矿硐之关系
  • 征引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确实复杂难办

    本书为我们揭示了清朝时期国家治理与矿产资源开发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以滇铜、黔铅为主要案例,同时兼顾湖南、四川、广东等其他地区的矿厂,不仅深入剖析了矿政的运作机制,更将其置于国家治理的宏大框架下,让我们得以一窥清朝国家进行资源调控的真实面貌。作者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矿政这一看似单一的话题,巧妙地与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相联系。他通过大量的史料挖掘和分析,为我们展现了清朝政府如何通过矿政来实现对资源的调控,进而维护其统治的稳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矿政并非简单的经济活动,而是与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在书中,作者特别关注了滇铜和黔铅两大案例。滇铜作为清代最重要的铜产地之一,其开采、冶炼、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而黔铅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成为清政府重要的战略物资来源。通过对这两个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朝政府如何通过矿政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掌控,进而维护其统治的稳定。然而,矿政的运作并非一帆风顺。在书中,作者也揭示了矿政背后充满张力的僵化的运作逻辑。这种运作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矿产资源自身属性的限制,如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均、开采难度大、运输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矿政的运作充满了挑战和困境。更为引人深思的是,作者将矿政置于环境史的视野下进行考察。他指出,矿政的运作不仅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这种破坏和污染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矿政的运作。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矿政的运作更加复杂和困难。在评价国家直接干预在资源配置及商业市场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时,作者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国家直接干预在资源配置及商业市场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清朝时期,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信息的不对称,政府需要通过直接干预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公平。同时,政府也需要通过矿政等手段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掌控,进而维护其统治的稳定。然而,国家直接干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在书中,作者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国家直接干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官僚腐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矿政的运作效果,也会对国家治理的整体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在评判治理实践的优劣时,作者强调不能局限于今人视角,而应该看到其如此行事的根源。他认为,清朝政府在矿政等方面的治理实践虽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但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有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其治理实践的优劣。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