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景式呈现中部6省28城崛起逻辑,旨在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战略指引。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史变迁、区位空间、发展政策、产业体系等方面对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的主要城市进行了分析,讲述了中部城市崛起的中国意义。

本书还从城市的产业、园区、企业、文旅等角度,为中部城市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指引。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1章 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演化
  • 1.1 中国城市的集聚发展
  • 1.2 中国城市的集群发展
  • 第2章 三晋大地的城市演进与发展
  • 2.1 晋商带动山西城镇化体系的形成
  • 2.1.1 交通城镇的崛起
  • 2.1.2 矿业城镇的兴起
  • 2.1.3 金融城镇的发展
  • 2.1.4 消费城镇的繁荣
  • 2.2 从“以商建城”到“以产设市”
  • 2.2.1 工业化带动山西资源型城市的兴起
  • 2.2.2 资源型城市的形成
  • 2.2.3 资源城市亟须转型升级
  • 2.3 立破结合,城镇体系再造三晋强市
  • 2.3.1 强省会战略升级
  • 2.3.2 资源型城市转型
  • 2.3.3 县域消费品牌建设——以餐饮为例
  • 2.4 “一主三副”的城市格局
  • 2.4.1 太原:强化太原都市圈,推动晋中城市集群发展
  • 2.4.2 大同:促进区域合作,立足“枢纽”定位
  • 2.4.3 长治:向东开放,融入中原城市群的区域次中心城市
  • 2.4.4 临汾:发展枢纽经济,建设陆港城市
  • 第3章 皖江两岸异军突起的城市
  • 3.1 安徽:10年沉潜,蔚然起势
  • 3.2 合肥:风投之城,“赌运”亨通
  • 3.2.1 创新之都
  • 3.2.2 “次次押对的赌城”
  • 3.2.3 合肥的可借鉴之处
  • 3.3 芜湖:触底反弹,WUHOO起飞
  • 3.3.1 痛定思痛,创建“1%工作法”
  • 3.3.2 体量不大,实力很强
  • 3.3.3 工业立市,强企强城
  • 3.3.4 创新迭出,体制长青
  • 3.4 滁州:黑马之城,极速追赶
  • 3.4.1 普查发现的巨大黑马
  • 3.4.2 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滁州
  • 3.4.3 依托资源建设光伏全产业链
  • 3.5 安庆:宜城宜业,绝地反击
  • 3.5.1 魄力十足“自曝家丑”
  • 3.5.2 洒扫庭除,外联老乡,广纳英才
  • 3.5.3 不仅“活”人,还要“活”财
  • 第4章 赣鄱流域绽放“五朵金花”
  • 4.1 边缘化的千年强省
  • 4.1.1 曾经的国家经济命脉
  • 4.1.2 长期的人文昌盛之都
  • 4.1.3 区位上的东南形胜之地
  • 4.2 “强省会”战略赋能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 4.2.1 “强省会”的方向未曾改变
  • 4.2.2 强省会已成为中西部相对落后省份的现实选择
  • 4.2.3 强省会的底层逻辑:做强而非做大
  • 4.2.4 强南昌以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 4.3 从强省会再到“五朵金花”
  • 4.3.1 江西省产业布局的空间特征
  • 4.3.2 “1+4”五朵金花——南昌为核,环赣四极
  • 4.4 赣鄱流域“五朵金花”并蒂开
  • 4.4.1 “南昌+赣江新区”双核驱动
  • 4.4.2 赣州打造省域副中心
  • 4.4.3 九江培育生态经济高地
  • 4.4.4 宜春铸造文旅经济品牌
  • 4.4.5 上饶承接浙江产业转移
  • 第5章 中原古都再奏发展“交响曲”
  • 5.1 有历史温度的中原大地
  • 5.1.1 自然地理
  • 5.1.2 历史渊源
  • 5.1.3 发展格局
  • 5.2 从大省会到古都双核
  • 5.2.1 中原城市群战略凸显郑州中心城市地位
  • 5.2.2 多个副中心共同推动下的中原城市群
  • 5.2.3 古都双核成为河南省发展的重要动力
  • 5.3 火车拉来的中原大城
  • 5.3.1 火车拉来的交通枢纽
  • 5.3.2 背靠腹地的中原大城
  • 5.3.3 正在崛起的工业城市
  • 5.4 影响未来人口集聚的牡丹花城
  • 5.4.1 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的龙头
  • 5.4.2 历史名气大于现实的古都
  • 5.4.3 生态资源丰富的北方“水城”
  • 5.4.4 影响人才集聚的未来节点
  • 5.5 古城的微光
  • 5.5.1 钢铁支撑的豫北古城
  • 5.5.2 借势而为的八朝古都
  • 第6章 大武汉支撑中部强省的半壁江山
  • 6.1 从“湖北新政”走出来的大武汉
  • 6.1.1 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 6.1.2 张之洞推动中部第一次崛起
  • 6.2 从“大武汉”到“一主两副”
  • 6.2.1 武汉:“1+8”城市圈的失与得
  • 6.2.2 襄阳:汉江流域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
  • 6.2.3 宜昌: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跨越
  • 6.3 城市集群打造湖北经济发展“黄金三角”
  • 6.4 武汉都市圈:武鄂黄黄走向同城一体化
  • 6.4.1 武汉:打造都市圈的两大抓手
  • 6.4.2 鄂州:打造中国“孟菲斯”
  • 6.4.3 黄冈:打造武汉东部生态文旅城
  • 6.4.4 黄石:承接武汉产业转移
  • 第7章 长株潭都市圈引爆湖湘城市发展
  • 7.1 三湘大地的“人”与“城”
  • 7.1.1 环而不闭的三山四水之地
  • 7.1.2 历史机遇带来的兴盛
  • 7.1.3 “霸蛮”托起的城市灵魂
  • 7.2 从长株潭到多点开花的城市发展
  • 7.2.1 长株潭一体化
  • 7.2.2 从“五区一廊”到“3+5”城市群
  • 7.2.3 从都市圈到深度集群发展
  • 7.3 长株潭都市圈的战略升级和聚焦突围
  • 7.3.1 三城交会的地理空间布局
  • 7.3.2 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高地
  • 7.3.3 网红文旅奏响文化凯歌
  • 7.3.4 以“3+5”为主导的城市集群
  • 7.4 长株潭都市圈引爆湖湘大地
  • 7.4.1 长沙:超级网红城市和全球工程机械之都
  • 7.4.2 株洲:轨道交通动力装备之城
  • 7.4.3 湘潭:机电轻工基地
  • 7.4.4 岳阳: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省域副中心
  • 7.4.5 衡阳:产业转移桥头堡和省域副中心
  • 第8章 中部城市崛起的中国意义
  • 8.1 中部城市崛起的中国呼唤
  • 8.1.1 东西联动发展的连接纽带
  • 8.1.2 联通南北的重要纽带
  • 8.1.3 贯穿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考量
  • 8.1.4 “一带一路”产业转移的承接分流
  • 8.1.5 内外双循环的枢纽节点
  • 8.2 产业是中部崛起的动力来源
  • 8.2.1 先进制造业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基本盘
  • 8.2.2 现代服务业促进新消费分级和新业态创新
  • 8.2.3 新型农业带动乡村振兴和农文旅升级
  • 8.3 园区是中部崛起的支撑载体
  • 8.3.1 经开区和高新区形成工业聚集
  • 8.3.2 新城新区打通产消城一体化
  • 8.3.3 度假区、景区和农业园区带动文旅农餐食
  • 8.4 品牌是中部崛起的超级IP
  • 8.4.1 产业品牌是“路子”
  • 8.4.2 城市品牌是“面子”
  • 8.4.3 园区品牌是“里子”
  • 8.4.4 企业品牌是“旗子”
  • 8.4.5 文旅品牌是“调子”
  • 8.5 中部城市正在崛起
  • 8.5.1 引爆省会
  • 8.5.2 打造副中心
  • 8.5.3 搞活县域经济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建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