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动态系统理论:前沿应用语言学,汉语研究领域创新。

内容简介

动态系统理论是当前国内外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前沿理论,1997年由美国语言学家Larsen-Freeman首倡,2006年以来国内不断有学者发表评介性文章,但应用该理论及方法的实证研究尚少,尤其是在汉语研究领域。本书分理论篇和实践篇,理论篇介绍了动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科学背景、核心理念、研究方法以及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个案研究的重要性;实践篇以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使用新的数据处理工具,追踪研究了一位荷兰学习者习得体标记“了”的变异过程。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导言
  • 上篇 理论篇
  • 第一章 动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
  • 1.1 萌芽(1997—2001年)
  • 1.2 起步(2002—2005年)
  • 1.3 成长(2006年至今)
  • 第二章 动态系统理论的理念观点
  • 2.1 DST视域中的语言系统
  • 2.2 DST视域中的第二语言习得过程
  • 2.3 小结
  • 第三章 动态系统理论的产生背景
  • 3.1 现代科学对经典科学的超越
  • 3.2 现代科学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呼应
  • 第四章 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
  • 4.1 方法论原则
  • 4.2 研究方法
  • 4.3 小结
  • 第五章 动态系统理论与个案研究
  • 5.1 什么是个案研究?
  • 5.2 传统语言学视角下的个案研究
  • 5.3 DST对个案研究的发展
  • 5.4 小结
  • 下篇 实践篇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选题缘起
  • 1.2 “了”的习得研究
  • 1.3 变异研究
  • 1.4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数据收集
  • 2.2 数据统计
  • 2.3 研究问题
  • 第三章 过去时目的形式变体“-了”
  • 3.1 数据描写
  • 3.2 数据探索
  • 3.3 小结
  • 第四章 过去时目的形式变体“+了”
  • 4.1 数据描写
  • 4.2 数据探索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过去时偏误形式变体
  • 5.1 数据描写
  • 5.2 阶段探索
  • 5.3 分类探索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非过去时变体
  • 6.1 数据描写
  • 6.2 目的形式变体“+了”
  • 6.3 “了”的偏误形式
  • 6.4 小结
  • 第七章 句法语境变异
  • 7.1 过去时时态
  • 7.2 非过去时时态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词汇语境变异
  • 8.1 情状体与“了”的标记
  • 8.2 横向分析:过去时“了”的标记和情状体
  • 8.3 横向分析:非过去时“了”的标记和情状体
  • 8.4 横向分析总结
  • 8.5 纵向分析:变异过程
  • 8.6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专著
  • 中文论文
  • 英文专著
  • 英文论文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