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TED演讲人大作。一次道德心理学革命,告诉你正义之心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而去。

内容简介

一个你认为颇有价值的决定在别人眼里可能一文不值,一个人眼中的恐怖分子可能是另一个人心中的自由战士——为什么人与人、群体、党派、政府与民众、宗教派别、甚至国家之间总是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人类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道德阵营,但人们真的就不能好好相处吗? 从道德的社会直觉模型讲到道德的6个基础,继而详细阐述我们具有群体归属性的正义之心,书中立足于详尽的科学研究回答了人们该如何跨越宗教与政治分歧,从而达成互相理解以促成合作型社会的建立这一目标。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正义之心与善良之心
  • 中文版序 当我们谈论道德时我们说些什么
  • 序言 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
  • 第一部分 道德心理学第一原则 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
  • 第1章 天生与后天习得 道德的起源
  • 第2章 直觉之狗和理性之尾 道德的两种认知过程
  • 第3章 大象的力量 道德认知的6大发现
  • 第4章 追求选票的政客 格劳孔的5大实验结论
  • 第二部分 道德心理学第二原则 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
  • 第5章 超越怪异 道德疆域的多样性
  • 第6章 走出真滋味餐厅 正义之心的萌芽
  • 第7章 自由和保守主义的本质 5大道德基础
  • 第8章 与大象直接对话 保守主义的优势
  • 第三部分 道德心理学第三原则 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
  • 第9章 我们自私,我们也无私 支持群体选择的证据
  • 第10章 蜂巢开关 投入群体的能力
  • 第11章 善之力,还是恶之源 对宗教的误解
  • 第12章 我们不能反对得更有建设性吗 政治的分歧
  • 结语 开启人类天性与历史的旅程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译者后记
  • 赞誉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4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并非像自以为的那么理性和正义

    乔纳森・海特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是幸福心理学开创者之一。他回答了我的一个疑问:为何有的社会,大家会觉得舒服,为何有的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我们并非像自以为的那么理性和正义,正义之心凝聚人心,但也具有盲目性。“道德” 有时会是制造纷争的根源,因为人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这让我们轻易去批评、厌恶,甚至干涉相异于己的信念,这也正是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和冲突的原因。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总是先用感性做决定,再用理性找借口

      乔纳森海特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社会心理学家, 他的上一本书《象与骑象人》就非常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人类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我们的理性思维是为感性思维服务的。骑象人只能警示大象,却不能掌控大象。而在这本正义之心中,乔纳森又告诉我们,就连我们自以为豪的道德判断,都是依靠我们的感性而非理性做出的。乔纳森在书中总结了我们人性的三个重点原则。第一原则:我们总是在先用感性下了判断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第二原则是道德情感有六个维度,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道德判断,基本都可以在这六个维度上找到对应;道德的第三原则,是它具有凝聚力量,能让人类更好地建设社会,但它也是盲目的,会令我们在做道德判断时产生分歧。我们总是用感性做判断,再用理性找借口,这真的令人困惑和惊讶,但又确实是铁一般的事实。这本书值得认真阅读,相信你会很有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谈论道德时,我们是在谈论什么?

        这本书所讨论的,是两个字:道德。


        你可能会问,道德需要讨论吗?道德不就是社会公理吗?
        而作者海特作为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道德不仅不是公理,而且是非理性的,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性偏好。
        这个结论太颠覆我们的日常认知了。怎么是这样?我们看看书里是怎么解释的。
        1. 首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轨道上有五个人,一辆电车正朝他们驶来,你控制一个拉杆,可以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另一条轨道上也有一个人。你会怎么办?
        这个问题从 1967 年被提出后,就被伦理学家反复争论。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由此可见,当人身处极端环境的时候,并不存在能让所有人认同的道德公理,道德本身是可以,而且值得被讨论的。
        2. 道德不仅是值得讨论的,而且还和我们的日常观念相悖 —— 它不是理性,而是感性主导的。普林斯顿大学做过一个实验:出 20 个道德困境的选择题,在被试者做判断时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发现,人在做道德判断时,大脑负责情感活动的区域比平时更活跃。这个实验证明,道德是感性主导的。
        3. 可能你还不相信上面实验的结论,那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生活中看到一个行为,马上明确地判断它不对,但要说为什么不对,却又一时半会儿说不出来,只好辩解 “我知道它错,只是想不出理由”。这,就是感性情绪赶在理性前,更快地下了判断。
        4. 更颠覆的是,这本书提出:道德不光不理性,还是个 “个人口味” 问题。就像 “甜咸之争” 一样,无关对错,只有个人偏好。有六个方面,会影响人的 “道德口味”,分别是关爱,公平,忠诚,权威,圣洁,自由。
        人们对各方面的敏感度不一样,就会对同一件事的判断产生分歧。比如,动物保护者们提倡素食主义,就是他们道德中的 “关爱” 被触动;而有些人对 “关爱” 不太敏感,就不太赞同这种做法。面对这种分歧,先别着急辩论和指责。
        5. 那是什么造成了道德的 “口味” 不同呢?除了后天环境、教养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个因素出人意料 —— 基因差异。
        科学家分析了一万人的 DNA,发现自由主义者与保守主义者在基因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比如,自由主义者的基因,会使他们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会刺激人们寻找更多的新奇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判断,天生就不是理性的。
        6. 道德不仅是个人选择,很多时候还是群体的选择。这就又引出一个问题:群体的道德是理性的吗?举个例子,现在几乎每个企业都会提出自己的企业价值观,这其实就是企业倡导的道德标准。那它是理性的吗?
        不妨从两个角度来看:当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面对社会时,价值观就是企业的 “口味”,是基于偏好的选择;而在企业内部,当面对一个个的员工个体时,企业价值观就更像是在众多个体的道德选择中,寻求一个公认的 “最大公约数”,不是强制要求,但是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协作效率的方法。
        7. 为什么要寻找群体内的 “最大公约数”?两个原因:首先,它能降低群体内的沟通成本,使沟通更加便捷;其次,它能提升群体的凝聚力,触发合作的 “蜂巢开关”:让内部成员像蜜蜂一样高效合作,为群体目标拼尽全力,从而提高群体的整体实力。
        8. 企业管理的最高目的,就是打开这个 “蜂巢开关”,让整体迸发出最强的实力。如何才能做到呢?一定要创造让所有人齐心协力的环境。具体方法有两个:
        ① 提出远大的目标,刺激员工为了实现它而奋斗。② 找到强大的竞争对手,激励员工为了战胜它而努力。
        9. 在这本书里,作者还特意给了我们一个提示:道德能凝聚人心,但它也有缺点 —— 让人在群体中变得盲目。而且,在道德问题上的固执,会让分歧越来越大。
        以美国的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为例,1976 年,有 27% 的人居住在只支持一个党派的城市,而到 2008 年,居住在 “一边倒” 城市的比例上升到了 47%。要避免这种极端、减小分歧,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1
        • 查看全部19条书评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