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贯上下,分量适中,新颖详尽,获赞“多卷本中国史的上佳之选”。

内容简介

《哈佛中国史》六卷本丛书,由国际知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领衔主编,集结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三位汉学家,萃集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中国史研究成果,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知识、倾十年之功写就,是继《剑桥中国史》之后又一套反映西方中国史研究成果和水准的多卷本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站在风起云涌的21世纪,从全球史角度重写“世界中国史”,重新思考当下中国。丛书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分为六个帝国时代——秦汉古典时代、南北朝大分裂、世界性帝国唐朝、宋朝的社会转型、气候变迁影响下元明帝国的兴衰,以及大清王朝,进而串起2000年中华文明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

《哈佛中国史》丛书专为普通读者而作,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结构精致合理,极富故事性和启发性,是一套给大众读者的简洁、清晰、独特的新中国通史。

《哈佛中国史》丛书出版后获得很多赞誉,被称为“多卷本中国史的上佳之选”,堪称哈佛大学出版社的经典之作,已被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哈佛中国史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 推荐序
  • 中文版总序
  • 导言
  • 第1章 帝国版图
  • 第2章 一个备战中的国家
  • 第3章 矛盾重重的帝国
  • 第4章 帝国的城市
  • 第5章 农村社会
  • 第6章 外部世界
  • 第7章 宗族
  • 第8章 宗教
  • 第9章 文学
  • 第10章 法律
  • 结语
  • 致谢
  • 年代及说明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哈佛中国史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 推荐序
  • 中文版总序
  • 导言
  • 第1章 南北中国的地理
  • 第2章 世家大族的兴起
  • 第3章 军事王朝
  • 第4章 城市的变化
  • 第5章 乡村生活
  • 第6章 中国与外部世界
  • 第7章 重新定义亲属关系
  • 第8章 道教与佛教
  • 第9章 书写
  • 结语
  • 致谢
  • 年表和朝代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哈佛中国史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 推荐序
  • 中文版总序
  • 导言
  • 第1章 帝国的地理环境
  • 第2章 从开国到内乱
  • 第3章 藩镇与专使
  • 第4章 城市生活
  • 第5章 乡村社会
  • 第6章 外部世界
  • 第7章 宗族关系
  • 第8章 宗教
  • 第9章 写作
  • 结语
  • 致谢
  • 年表和朝代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哈佛中国史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 推荐序
  • 中文版总序
  • 导言
  • 第1章 混乱的时代
  • 第2章 模范的统治者
  • 第3章 从改革到衰落
  • 第4章 南宋
  • 第5章 儒释道三教
  • 第6章 教育与科举考试
  • 第7章 人生礼仪
  • 第8章 探索内在和外在世界
  • 第9章 京城的转变
  • 第10章 生产领域的变化
  • 第11章 货币与赋税
  • 第12章 公共领域中的私人生活
  • 结语
  • 致谢
  • 统治者年表
  • 宋代度量单位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哈佛中国史5·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 推荐序
  • 中文版总序
  • 导言
  • 第1章 龙见
  • 第2章 幅员
  • 第3章 元明“九渊”
  • 第4章 可汗与皇帝
  • 第5章 经济与生态
  • 第6章 家族
  • 第7章 信仰
  • 第8章 物华
  • 第9章 南海
  • 第10章 崩溃
  • 结语
  • 致谢
  • 极端气温和降雨量的时期(1260—1644年)
  • 元明“九渊”
  • 元明帝王世系年表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哈佛中国史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 推荐序
  • 中文版总序
  • 导言
  • 第1章 征服
  • 第2章 治理
  • 第3章 盛清
  • 第4章 社会
  • 第5章 商业
  • 第6章 危机
  • 第7章 叛乱
  • 第8章 中兴
  • 第9章 帝国主义
  • 第10章 革命
  • 结语
  • 致谢
  • 帝系年表和朝代
  • 注释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了这套书,老实说,这类书还真的是我没什么资格评价的,毕竟在历史素养方面,我的等级可能还是个幼儿园的孩子。过去,我很喜欢看那些由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组合成的历史书,每次看那些事件的时候,就像看故事那样,有身临其境之感。然而,那些只是历史中的小片段,不是真正的历史,更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真实样貌。这本书就是我以前不喜欢看的历史书,因为它总是在剖析问题,在抓主要的历史脉络,在讲很多历史中细枝末节的部分。其实,这些才是真正的历史,是朝代和帝国大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看了这些,才能真的理解那个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俱往矣

      五千年兴衰更替,世事已沧海桑田。昔日璀璨如星的他们或她们,也只能在浩如瀚海的故纸堆里留下匆忙一撇。多年后有位巨人伫立在历史的尘烟前,大手一挥,写出了足以流传千古的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终于读完清卷,结合回来看当下的东亚几国之间的恩怨纠葛,以及两岸关系,感慨万千。推荐阅读,换个角度看历史。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以为晚晴时,列强对我们的侵略是因为贪婪吗?是因为恐惧。

        《哈佛帝国史》全六卷读完了。这种体量的书籍,放在以前,一个月都未必能读完。但是在每天一本的挑战计划中,他也就是一周的阅读量。所以,制定好自己的日更计划,一年时间虽然不长,但你会发现,自己能完成很多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任务。说回到这本书《哈佛中国史 6:最后的中华帝国 - 大清》,作者罗威廉的叙述方式,和前几本书的写作模式有很大的差异。这一方面可能是作者本身的写作偏好,也更有可能是,大清的后半程其实已经参加到了世界史共同体的一部分,很难再像分析一个古老文明那样独立的来研究了。但即便是如此,这本书的前六章还是按照传统帝国和上几本书的叙述模式,进行的讲解。虽然这一部分也很精彩,但是基本史实和我们国家学者的研究方式和结论差异并不大。而后面的四章,则让我眼界大开。我们出生时,虽然国家已经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全面的改革开放了。但是在我高中毕业前学习的课本,还是以阶级体进行叙述的,所以我们看待晚晴到解放这段近现代史的视角还是有一定偏见的。而这套书,尤其罗威廉站在美国和西方的视角来叙述我们国家的这段历史还真的是别开生面。下面我摘录书中的几段表述方式,给大家窥一下,当然我是断章取义的,如果你想全面了解,那就自己阅读原书。先来呼应一下标题,西方势力为啥在晚晴时加进了对我们国家的侵略。。。。。。但也有一种新的恐惧和焦虑感,体现于西方出版物中快速开始广泛使用之 “黄祸” 的比喻象征。日本崛起的实力具有挑战性,但颇为讽刺的是,中日战争所获得的教训,似乎使中国更具备潜在的威胁。如果以相对稀少的资源为基础的明治日本,能够借由强制推动西化而迅速强大起来,那么相对富裕且人口更多的中国若像日本一样把内部整顿好了,那会是多么恐怖?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在机会尚存之时,对于清帝国的侵略性行动是必然的,这不仅是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也是预先阻止中国崛起的防御策略。。。。。用当年流行的话说,这叫西方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啊。哈哈哈。大学毕业后的我,读过一些书籍。所以总怀疑我们是不是有被迫害妄想症,现在看,是我错了。确实有一部分西方人真的是担心我们国家的崛起啊。这是对所谓 “黄祸” 的恐惧,还有就是我们一直以来都诟病的晚晴的腐朽和明智维新的决绝。我们国家的工业没发展起来,真的全是晚晴的腐朽吗?真的全是裙带关系造成的吗?。。。。另一个清朝未能像明治日本如此工业化的可能原因,是西方 “帝国主义” 在中国不成比例的影响。许多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民族主义中国史学把这个因素看得很重,而大多西方史学未言明地,或在现代化理论家的例子里,明确地忽略该因素。然而,其他西方史学家主张,19 世纪西方只是因为相较于日本更觊觎中国市场,因此运用其军事和法制上的力量,更有效地迫使清朝在世界经济中的 “依附” 或 “边缘化”。西方民族国家占了清朝失去关税自主的便宜,将它们的工业产品倾销到帝国来,并借此不公平的竞争,获取中国的工业产品市场。它们投资中国的工业,并将利润带回母国的经济中,因此吸走了原本可能提供给本土工业化发展的资本。为了维持其优势,西方国家刻意支持陈腐、蹒跚的清政府,以防止中国在政治上重组成为有效率的民族国家。。。。我们似乎从未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过这个问题。可能我们国家的学者都有着深厚的儒学观念,“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做的太好了。所以,我们总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是日本太强,是我们的政府太弱,推翻他,换一个就强了,这是我们的逻辑。才有了民国,才有了新中国。其实还有好几段西方视角关注我们国家的那些革命先驱的叙述方法,比如他们看康有为是 “19 世纪最后几年的激进改革运动,围绕在一个名叫康有为的激烈狂热广东学者身边汇集而起”,他们说梁启超是 “康有为的学会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分会,而该会的主要书记员是他的学生、才华横溢的年轻广东政论家梁启超(1873—1929)。梁启超本人成为清末民初先驱性的政治报人,他创办了许多短命报纸,旨在先行改变帝国晚期的属民,为 “新国民”,一如其中的《新民丛报》之名。” 他们说谭嗣同时是这样表述的:“但激进的改革运动真正爆发的地方不是北京、上海或广州,而是穷乡僻壤的湖南省。。。。这个环境在 19 世纪 90 年代早期产生了偏激的排外主义暴徒,以及同样具有热情但赞同西方之影响改变的改革者。。。。。其中一位是 1900 年在汉口起事失利的自立军首领唐才常,另一位是才华横溢的年轻儒学士人谭嗣同(1865—1898),他逐渐融合他的古典学养与佛教、基督教和西方科学思想,演变成其称之为 “仁学” 的新哲学。。。。” 我这些都是在书中断章取义摘录的,你阅读时要联系上下文。不过,单就看作者对这些人的评价,已经令我耳目一新了。这段历史我们上学时学了整整两本书。所以记忆是非常深刻的。现在对比着西方学者的视角来反观这段历史,能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乐趣。推荐大家尝试。这套书读完了。下个月我计划把一直心心念念的那套《世界文明史》读了,一起啊。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