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论语心读》是通读《论语》的好书,应满足读者回归经典的渴求。

内容简介

当前形势下,读者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经典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表现为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在传递、传播过程中形成了政治、思想、伦理、情感上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民族凝聚力、聚合力的基础,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资源。作者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把读书、读《论语》作为日常的生活方式,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美好,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体悟,写成了这本《论语心读》。《论语心读(修订本)》是可以引领读者通读《论语》的书。一本与读者探讨以下问题的书:什么样的书才可以称之为经典?如何能够让经典活起来?如何能让经典和我们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怎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怎样在教育体质内实施经典教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再版前言
  • 初版前言
  • 十年一剑天地心
  • 学而第一
  • 1.1 快乐人生
  • 1.2 仁之根本
  • 1.3 巧言令色
  • 1.4 三省吾身
  • 1.5 历久弥新
  • 1.6 高度契合
  • 1.7 未学之学
  • 1.8 君子人格
  • 1.9 化民成俗
  • 1.10 心忧天下
  • 1.11 孝道本真
  • 1.12 以和为贵
  • 1.13 信近于义
  • 1.14 生活方式
  • 1.15 安贫乐道
  • 1.16 患不知人
  • 为政第二
  • 2.1 为政以德
  • 2.2 有效载体
  • 2.3 并非选择
  • 2.4 终身学习
  • 2.5 自我教育
  • 2.6 寸草悠心
  • 2.7 孝当在敬
  • 2.8 表里如一
  • 2.9 君子风度
  • 2.10 识人之明
  • 2.11 温故知新
  • 2.12 君子不器
  • 2.13 行先言后
  • 2.14 周而不比
  • 2.15 学思结合
  • 2.16 学术自由
  • 2.17 知之为知
  • 2.18 禄在其中
  • 2.19 举直错枉
  • 2.20 内圣外王
  • 2.21 教育兴邦
  • 2.22 诚信无价
  • 2.23 渐进改革
  • 2.24 见义勇为
  • 八佾第三
  • 3.1 洞察入微
  • 3.2 忧心忡忡
  • 3.3 仁与礼乐
  • 3.4 礼之根本
  • 3.5 名存实亡
  • 3.6 苍生为念
  • 3.7 君子之争
  • 3.8 仁心为本
  • 3.9 严谨治学
  • 3.10 谁知我心
  • 3.11 易如反掌
  • 3.12 洗涤灵魂
  • 3.13 守护心灵
  • 3.14 传承创新
  • 3.15 谦虚即礼
  • 3.16 首重差异
  • 3.17 我爱其礼
  • 3.18 历史重演
  • 3.19 君礼臣忠
  • 3.20 中庸境界
  • 3.21 既往不咎
  • 3.22 一分为二
  • 3.23 乐教传统
  • 3.24 天下木铎
  • 3.25 尽善尽美
  • 3.26 永恒价值
  • 里仁第四
  • 4.1 择仁而处
  • 4.2 仁者自觉
  • 4.3 似易实难
  • 4.4 仁心难得
  • 4.5 富贵有道
  • 4.6 为仁不难
  • 4.7 观过知仁
  • 4.8 尚道精神
  • 4.9 士志于道
  • 4.10 君子重义
  • 4.11 君子怀德
  • 4.12 贪婪多怨
  • 4.13 礼让治国
  • 4.14 君子无忧
  • 4.15 忠恕贯之
  • 4.16 义利之别
  • 4.17 见贤思齐
  • 4.18 孝敬之道
  • 4.19 游必有方
  • 4.20 孝道本真
  • 4.21 父母之年
  • 4.22 慎言谨行
  • 4.23 自我约束
  • 4.24 讷言敏行
  • 4.25 德高不孤
  • 4.26 距离之美
  • 公冶长第五
  • 5.1 识人之明
  • 5.2 进退自如
  • 5.3 教育自信
  • 5.4 国之重器
  • 5.5 仁者不佞
  • 5.6 自知之明
  • 5.7 乘桴浮海
  • 5.8 仁无止境
  • 5.9 闻一知十
  • 5.10 言行一致
  • 5.11 无欲则刚
  • 5.12 将心比心
  • 5.13 贵在有心
  • 5.14 诚惶诚恐
  • 5.15 敏而好学
  • 5.16 君子之道
  • 5.17 仁者之爱
  • 5.18 何为不智
  • 5.19 仁人难见
  • 5.20 三思后行
  • 5.21 愚不可及
  • 5.22 痴情不改
  • 5.23 不念旧恶
  • 5.24 真诚无价
  • 5.25 铭亦耻之
  • 5.26 志在苍生
  • 5.27 反求诸己
  • 5.28 好学不已
  • 雍也第六
  • 6.1 服务社会
  • 6.2 居敬行简
  • 6.3 好学最难
  • 6.4 周急济穷
  • 6.5 为富且仁
  • 6.6 舍我其谁
  • 6.7 用心守护
  • 6.8 积极入世
  • 6.9 有道则仕
  • 6.10 悲天悯人
  • 6.11 求道之乐
  • 6.12 中道而废
  • 6.13 君子情怀
  • 6.14 行不由径
  • 6.15 居功不傲
  • 6.16 国之不幸
  • 6.17 渴望正道
  • 6.18 文质彬彬
  • 6.19 正直人生
  • 6.20 好不如乐
  • 6.21 先哲之明
  • 6.22 智与仁
  • 6.23 造物弄人
  • 6.24 先王之道
  • 6.25 沉重叹息
  • 6.26 珍惜生命
  • 6.27 博学尊礼
  • 6.28 千古绯闻
  • 6.29 中庸之德
  • 6.30 立人达人
  • 述而第七
  • 7.1 述而且作
  • 7.2 诲人不倦
  • 7.3 夫子之忧
  • 7.4 燕处超然
  • 7.5 死而后已
  • 7.6 素质教育
  • 7.7 有教无类
  • 7.8 举一反三
  • 7.9 贵在真诚
  • 7.10 喜怒有常
  • 7.11 临事而惧
  • 7.12 欲哭无泪
  • 7.13 国之大事
  • 7.14 审美教育
  • 7.15 互为知音
  • 7.16 浮云富贵
  • 7.17 五十学《易》
  • 7.18 雅言教学
  • 7.19 乐以忘忧
  • 7.20 性非好古
  • 7.21 怪力乱神
  • 7.22 必有我师
  • 7.23 自负天命
  • 7.24 师生一体
  • 7.25 文行忠信
  • 7.26 人贵有恒
  • 7.27 民胞物与
  • 7.28 自知之明
  • 7.29 功在教化
  • 7.30 求仁得仁
  • 7.31 闻过则喜
  • 7.32 音乐熏陶
  • 7.33 躬行君子
  • 7.34 圣仁可为
  • 7.35 唯心唯物
  • 7.36 奢则不逊
  • 7.37 君子坦荡
  • 7.38 君子气质
  • 泰伯第八
  • 8.1 政治形态
  • 8.2 礼为准绳
  • 8.3 如临深渊
  • 8.4 君子三贵
  • 8.5 犯而不校
  • 8.6 大节不夺
  • 8.7 任重道远
  • 8.8 全人教育
  • 8.9 功在教化
  • 8.10 动乱之源
  • 8.11 致命弱点
  • 8.12 以退为进
  • 8.13 进退由道
  • 8.14 善于担当
  • 8.15 审美教育
  • 8.16 圣人无奈
  • 8.17 学习人生
  • 8.18 德才匹配
  • 8.19 效法天道
  • 8.20 民治人治
  • 8.21 领袖风采
  • 子罕第九
  • 9.1 仁也是利
  • 9.2 大哉孔子
  • 9.3 礼贤下士
  • 9.4 似易实难
  • 9.5 文化自信
  • 9.6 君子多能
  • 9.7 资历财富
  • 9.8 叩其两端
  • 9.9 无力回天
  • 9.10 敬畏生命
  • 9.11 人格教育
  • 9.12 性情中人
  • 9.13 待贾而沽
  • 9.14 何陋之有
  • 9.15 各得其所
  • 9.16 平常功夫
  • 9.17 不舍昼夜
  • 9.18 好德之难
  • 9.19 成败由己
  • 9.20 知行合一
  • 9.21 坚持不懈
  • 9.22 不言放弃
  • 9.23 后生可畏
  • 9.24 贵在自知
  • 9.25 过勿惮改
  • 9.26 志不可夺
  • 9.27 向道而生
  • 9.28 松柏后凋
  • 9.29 儒家道德
  • 9.30 儒学权变
  • 9.31 天涯比邻
  • 乡党第十
  • 10.1 儒者风度
  • 10.2 言语之礼
  • 10.3 待客之道
  • 10.4 人臣之礼
  • 10.5 外交礼仪
  • 10.6 服饰礼仪
  • 10.7 净化心灵
  • 10.8 饮食习惯
  • 10.9 礼在生活
  • 10.10 寝食不言
  • 10.11 贵在心诚
  • 10.12 终身受益
  • 10.13 尊老传统
  • 10.14 为人敬神
  • 10.15 情礼融合
  • 10.16 善待自己
  • 10.17 儒家根本
  • 10.18 礼的分寸
  • 10.19 病重之礼
  • 10.20 心存敬畏
  • 10.21 谦虚是礼
  • 10.22 重情重义
  • 10.23 重礼轻物
  • 10.24 张弛有道
  • 10.25 敬重人神
  • 10.26 行为心理
  • 10.27 身心疲惫
  • 先进第十一
  • 11.1 建构秩序
  • 11.2 无限伤感
  • 11.3 因材施教
  • 11.4 亦褒亦贬
  • 11.5 子孝母慈
  • 11.6 白圭之玷
  • 11.7 学习人生
  • 11.8 师徒父子
  • 11.9 千年一叹
  • 11.10 千年一哭
  • 11.11 真情无价
  • 11.12 实用理性
  • 11.13 一语成谶
  • 11.14 文化深度
  • 11.15 登堂入室
  • 11.16 中庸之道
  • 11.17 鸣鼓攻之
  • 11.18 中庸教育
  • 11.19 尊重本性
  • 11.20 传承创新
  • 11.21 追求真诚
  • 11.22 因材施教
  • 11.23 心息相通
  • 11.24 君臣之道
  • 11.25 学而后仕
  • 11.26 生本课堂
  • 颜渊第十二
  • 12.1 克己复礼
  • 12.2 勿施于人
  • 12.3 言为心声
  • 12.4 君子不忧
  • 12.5 四海兄弟
  • 12.6 何谓明智
  • 12.7 诚信无价
  • 12.8 表里如一
  • 12.9 民富国足
  • 12.10 忠信不惑
  • 12.11 角色强化
  • 12.12 片言折狱
  • 12.13 无讼境界
  • 12.14 忠于职守
  • 12.15 博学尊礼
  • 12.16 成人之美
  • 12.17 以身作则
  • 12.18 季子之忧
  • 12.19 君子德风
  • 12.20 闻达邦家
  • 12.21 实事进德
  • 12.22 仁与智
  • 12.23 不可则止
  • 12.24 以文会友
  • 子路第十三
  • 13.1 为政要诀
  • 13.2 管理要诀
  • 13.3 名正言顺
  • 13.4 樊迟学稼
  • 13.5 诗教追求
  • 13.6 身教为重
  • 13.7 兄弟之国
  • 13.8 适可而止
  • 13.9 富民教民
  • 13.10 三年有成
  • 13.11 诚哉斯言
  • 13.12 世而后仁
  • 13.13 正身正人
  • 13.14 清议滥觞
  • 13.15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 13.16 叶公问政
  • 13.17 欲速不达
  • 13.18 亲亲相隐
  • 13.19 樊迟问仁
  • 13.20 斗筲之人
  • 13.21 狂狷亦可
  • 13.22 人贵有恒
  • 13.23 和而不同
  • 13.24 识人之明
  • 13.25 君子之悦
  • 13.26 泰而不骄
  • 13.27 刚毅木讷
  • 13.28 切切偲偲
  • 13.29 教民七年
  • 13.30 不教弃之
  • 宪问第十四
  • 14.1 原宪问耻
  • 14.2 士不怀居
  • 14.3 危言危行
  • 14.4 金声玉振
  • 14.5 崇尚道德
  • 14.6 君子必仁
  • 14.7 爱之劳之
  • 14.8 何谓公文
  • 14.9 没齿无怨
  • 14.10 贫而无怨
  • 14.11 量才而用
  • 14.12 完善人格
  • 14.13 君子慎言
  • 14.14 春秋无信
  • 14.15 谲而不正
  • 14.16 管仲之仁
  • 14.17 一匡天下
  • 14.18 由衷赞美
  • 14.19 弱干强枝
  • 14.20 大言不惭
  • 14.21 陈桓弑君
  • 14.22 勿欺可犯
  • 14.23 君子上达
  • 14.24 为己为人
  • 14.25 使者风度
  • 14.26 有所不为
  • 14.27 言过其实
  • 14.28 夫子自道
  • 14.29 含蓄批评
  • 14.30 患其不能
  • 14.31 大巧若拙
  • 14.32 执着坚守
  • 14.33 骥称其德
  • 14.34 以德报怨
  • 14.35 下学上达
  • 14.36 天命难违
  • 14.37 贤者避世
  • 14.38 知其不可
  • 14.39 圣人心事
  • 14.40 守丧三年
  • 14.41 好礼使民
  • 14.42 修己以敬
  • 14.43 老而不死
  • 14.44 察言观色
  • 卫灵公第十五
  • 15.1 崇尚礼治
  • 15.2 君子固穷
  • 15.3 学问之道
  • 15.4 知德者鲜
  • 15.5 无为而治
  • 15.6 言行忠信
  • 15.7 人格独立
  • 15.8 惜言如金
  • 15.9 杀身成仁
  • 15.10 先利其器
  • 15.11 优化组合
  • 15.12 远虑近忧
  • 15.13 好德如色
  • 15.14 贤人政治
  • 15.15 薄责于人
  • 15.16 善于担当
  • 15.17 言不及义
  • 15.18 君子本色
  • 15.19 君子之病
  • 15.20 君子之忧
  • 15.21 反求诸己
  • 15.22 不争不党
  • 15.23 君子之言
  • 15.24 恕是智慧
  • 15.25 毁誉有道
  • 15.26 民风淳厚
  • 15.27 巧言乱德
  • 15.28 善恶难辨
  • 15.29 人能弘道
  • 15.30 过而不改
  • 15.31 学思结合
  • 15.32 君子忧道
  • 15.33 顶层设计
  • 15.34 善待自己
  • 15.35 人而不仁
  • 15.36 当仁不让
  • 15.37 君子不谅
  • 15.38 君子忧道
  • 15.39 有教无类
  • 15.40 不谋同一
  • 15.41 辞达而已
  • 15.42 相师之道
  • 季氏第十六
  • 16.1 萧墙之祸
  • 16.2 天下无道
  • 16.3 洞若观火
  • 16.4 交友原则
  • 16.5 享受生活
  • 16.6 君子三愆
  • 16.7 君子三戒
  • 16.8 有所敬畏
  • 16.9 学而知之
  • 16.10 君子九思
  • 16.11 见善思及
  • 16.12 君子重节
  • 16.13 教育公平
  • 16.14 称谓沿革
  • 阳货第十七
  • 17.1 千年邂逅
  • 17.2 性近习远
  • 17.3 上智下愚
  • 17.4 牛刀割鸡
  • 17.5 吾为东周
  • 17.6 五字真言
  • 17.7 子非匏瓜
  • 17.8 六言六蔽
  • 17.9 兴观群怨
  • 17.10 面墙而立
  • 17.11 礼之精神
  • 17.12 色厉内荏
  • 17.13 德贼乡愿
  • 17.14 道听途说
  • 17.15 患得患失
  • 17.16 古民三疾
  • 17.17 巧言令色
  • 17.18 中庸可贵
  • 17.19 苍天不言
  • 17.20 不言之教
  • 17.21 谁是谁非
  • 17.22 饱食终日
  • 17.23 君子尚义
  • 17.24 君子之恶
  • 17.25 爱的无奈
  • 17.26 悲从中来
  • 微子第十八
  • 18.1 殷有三仁
  • 18.2 下惠之贤
  • 18.3 不可贱卖
  • 18.4 三日不朝
  • 18.5 来者可追
  • 18.6 子路问津
  • 18.7 胡不归去
  • 18.8 随心所欲
  • 18.9 人才流失
  • 18.10 不弃故旧
  • 18.11 国家栋梁
  • 子张第十九
  • 19.1 士人情怀
  • 19.2 独立人格
  • 19.3 儒学之辩
  • 19.4 重在求道
  • 19.5 日知所亡
  • 19.6 博学笃志
  • 19.7 学以致道
  • 19.8 小人文过
  • 19.9 人格魅力
  • 19.10 君子重信
  • 19.11 大德不逾
  • 19.12 学术自由
  • 19.13 仕优则学
  • 19.14 丧致乎哀
  • 19.15 难能可贵
  • 19.16 表里如一
  • 19.17 率性自致
  • 19.18 无为而为
  • 19.19 悲天悯人
  • 19.20 君子恶居
  • 19.21 过如日月
  • 19.22 文化传承
  • 19.23 夫子如海
  • 19.24 仲尼日月
  • 19.25 高山仰止
  • 尧曰第二十
  • 20.1 允执其中
  • 20.2 子张问政
  • 20.3 君子知命
  • 后记
  • 伟大的传统必有深远的智慧:儒家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