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73千字
字数
2022-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呈现一位崭新的茅盾形象和文学史的新视域。
内容简介
文学界对作家茅盾很多年来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八十年代新文学以降,在反思本土和经典作家的作品时,也形成了不少偏颇。文学精神和价值的梳理,贵在要有真才实学的洞察者。
本书主要从“旧小说”因素、时间意识、诗学结构及虚构上海四个方面论证茅盾长篇小说的经典意义和文学史位置,强调茅盾在融合新旧、建构长篇小说的总体性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并认为茅盾的长篇小说提供了具有典范性意义的文学图景,在文学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值得持续深入的挖掘。不仅如此,茅盾充沛的人文主义精神,将会重新给予我们丰厚的润泽。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缘起
- 序 远景问题的历史光影
- 引言
- 一 “旧小说”因素
- 1 发露
- 2 自觉
- 3 中国化与现代化
- 二 时间意识问题
- 1 女性与时间
- 2 时间的幽灵
- 3 上海的时空
- 4 “现代的新写实派文学”
- 5 助手、镜子与斧头
- 6 时间、远景与小说
- 三 助手与《子夜》的诗学结构
- 1 “时代性”及其助手
- 2 助手
- 3 门与窗
- 4 《子夜》的诗学
- 四 虚构上海的四重根
- 1 外来者与本地人
- 2 叙述与描写
- 3 时空的重获与迷失
- 4 总体性与碎片化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