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介绍中国私募股权独特的运作模式。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私募股权基础课程的讲义。全书共十五个章节,大致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共三章,讨论了私募股权的商业模式、发展历史和监管体系;第二部分基金募集包括基金架构设计、募集操作及条款设置等内容;第三部分基金策略介绍了创业投资、成长资本及杠杆收购等中国市场上的三大主流策略;最后的投资运作部分涵盖了投资评估、尽职调查、投资条款、企业估值、投后管理和退出操作等六个章节。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1 什么是私募股权
  • 1.1 商业模式
  • 1.1.1 利益分配方式
  • 1.1.2 生命周期
  • 1.1.3 现金流模式
  • 1.2 投资理念
  • 1.2.1 初创阶段
  • 1.2.2 成长阶段
  • 1.2.3 成熟及衰退阶段
  • 1.3 投资周期
  • 1.4 基金管理公司
  • 1.4.1 组织结构
  • 1.4.2 行业格局
  • 1.4.3 中国管理人
  • 1.5 投资收益
  • 1.5.1 总体收益概览
  • 1.5.2 决定收益的因素
  • 2 发展历程
  • 2.1 早期的私募股权
  • 2.1.1 创业投资
  • 2.1.2 杠杆收购
  • 2.2 风起云涌的1980年代
  • 2.3 烈火烹油的1990年代
  • 2.4 21世纪的私募股权
  • 2.5 私募股权行业现状
  • 2.5.1 基金筹资
  • 2.5.2 投资活动
  • 2.5.3 退出渠道
  • 2.6 中国的私募股权
  • 2.6.1 筹资
  • 2.6.2 投资
  • 2.6.3 退出
  • 3 监管体系
  • 3.1 美国的私募股权监管体系
  • 3.1.1 基金主体
  • 3.1.2 筹资监管
  • 3.1.3 基金管理人的监管
  • 3.2 中国私募股权监管探讨
  • 3.2.1 《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
  • 3.2.2 《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
  • 3.2.3 未来监管的思考
  • 4 基金募集
  • 4.1 筹资对象
  • 4.1.1 养老基金
  • 4.1.2 捐赠及慈善基金
  • 4.1.3 政府投资机构
  • 4.1.4 保险公司
  • 4.1.5 证券公司
  • 4.1.6 商业银行
  • 4.1.7 母基金
  • 4.1.8 机构投资者vs.个人投资者
  • 4.2 筹资渠道
  • 4.2.1 银行渠道
  • 4.2.2 信托渠道
  • 4.2.3 理财顾问渠道
  • 4.2.4 直接融资渠道
  • 4.3 募资要点
  • 4.3.1 基金管理人资质
  • 4.3.2 基金管理人的业绩展示
  • 4.3.3 投资策略与逻辑
  • 4.3.4 成功与失败
  • 5 基金架构设计
  • 5.1 有限合伙基金
  • 5.2 公司制基金
  • 5.3 信托制基金
  • 5.4 收益分配
  • 5.5 税收的处理
  • 5.5.1 有限合伙基金
  • 5.5.2 公司制基金
  • 5.5.3 信托制基金
  • 5.6 中国基金注册事项
  • 5.6.1 创业投资企业
  • 5.6.2 股权投资企业
  • 附录5.1 英国基金的设立操作
  • 6 基金条款
  • 6.1 注册和组织事项
  • 6.1.1 基金名称
  • 6.1.2 注册及营业地点
  • 6.1.3 存续期限
  • 6.2 资本事项
  • 6.2.1 投资期/承诺期
  • 6.2.2 违约责任
  • 6.2.3 基金债务
  • 6.2.4 权益转让及退伙
  • 6.3 分配事项
  • 6.3.1 管理费
  • 6.3.2 管理分红
  • 6.3.3 管理分红的计算
  • 6.3.4 基金费用的承担
  • 6.4 权力架构
  • 6.4.1 普通合伙人的权利和义务
  • 6.4.2 关键人条款
  • 6.4.3 投资委员会
  • 6.4.4 咨询委员会
  • 6.4.5 合伙人会议
  • 6.5 投资运作
  • 6.5.1 投资范围
  • 6.5.2 投资限额
  • 6.5.3 跟投
  • 6.6 清算、解散及终止
  • 6.6.1 解散
  • 6.6.2 清算
  • 6.6.3 终止
  • 6.7 其他事项
  • 6.7.1 争端解决机制
  • 6.7.2 聘任的中介机构
  • 6.7.3 信息披露机制
  • 6.7.4 保密条款
  • 7 创业投资
  • 7.1 天使投资
  • 7.2 项目来源
  • 7.2.1 人脉网络
  • 7.2.2 同行合作
  • 7.2.3 中介机构
  • 7.2.4 学术机构
  • 7.2.5 政府机构
  • 7.3 投资理念
  • 7.3.1 行业选择:哪里有大鱼?
  • 7.3.2 赌马还是赌骑师?
  • 7.3.3 基金管理人的作用
  • 7.4 中国案例分析
  • 7.4.1 看好的未必好
  • 7.4.2 不看好的未必不好
  • 7.4.3 山寨未必不可行
  • 8 成长资本策略
  • 8.1 投资理念
  • 8.1.1 杰出的管理团队
  • 8.1.2 有效的商业模式和/或核心技术
  • 8.1.3 持续盈利能力
  • 8.1.4 可行的退出方案
  • 8.2 中国Pre-IPO策略的发展
  • 8.2.1 美元基金时代
  • 8.2.2 人民币基金时代
  • 9 并购基金
  • 9.1 投资逻辑
  • 9.1.1 典型的杠杆收购资本结构
  • 9.1.2 杠杆收购的经济原理
  • 9.1.3 产业整合与杠杆收购
  • 9.1.4 投资目标的选择标准
  • 9.2 中国的并购策略
  • 9.2.1 2011年前的杠杆收购
  • 9.2.2 中概股收购退市
  • 9.3 经典案例:RJR-Nabisco
  • 9.3.1 关于RJR-Nabisco公司
  • 9.3.2 竞标
  • 9.3.3 RJR-Nabisco的估值
  • 9.3.4 尾声
  • 9.4 中国式收购:中国玻璃
  • 9.4.1 案例简介
  • 9.4.2 结构重组
  • 9.4.3 总体评价
  • 10 投资评估
  • 10.1 概述
  • 10.1.1 投资评估的目标
  • 10.1.2 投资评估做些什么?
  • 10.1.3 成功的关键因素
  • 10.2 投资评估流程
  • 10.2.1 较为繁琐的版本
  • 10.2.2 简单的版本
  • 10.2.3 投资决策的快慢问题
  • 10.3 项目渠道
  • 10.3.1 中介机构渠道
  • 10.3.2 基金管理人自有渠道
  • 10.3.3 投资项目数量及频率
  • 11 尽职调查
  • 11.1 概述
  • 11.1.1 尽职调查的目的
  • 11.1.2 尽职调查的范围
  • 11.1.3 尽职调查团队
  • 11.1.4 初步和正式尽职调查
  • 11.1.5 尽职调查的方法
  • 11.2 业务尽调
  • 11.2.1 业务尽调内容
  • 11.2.2 历史沿革
  • 11.2.3 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团队
  • 11.2.4 行业因素
  • 11.2.5 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
  • 11.3 财务尽职调查
  • 11.3.1 折旧摊销
  • 11.3.2 收入与成本确认
  • 11.3.3 资产问题
  • 11.3.4 关联交易
  • 11.3.5 民营企业尽调
  • 11.3.6 国有企业尽调
  • 11.4 法律尽职调查
  • 11.4.1 定位
  • 11.4.2 信息收集
  • 11.4.3 尽调内容
  • 11.5 项目筛选报告/投资报告书
  • 12 投资条款书
  • 12.1 概述
  • 12.1.1 背景介绍
  • 12.1.2 条款分类
  • 12.2 财务条款
  • 12.2.1 投资工具
  • 12.2.2 价格条款
  • 12.2.3 红利优先权
  • 12.2.4 清算优先权
  • 12.2.5 回售权
  • 12.2.6 估值调整机制
  • 12.2.7 反摊薄条款
  • 12.2.8 继续参与条款
  • 12.3 控制权条款
  • 12.3.1 投票权及董事会席位
  • 12.3.2 保护条款
  • 12.3.3 信息披露条款
  • 12.3.4 领售条款
  • 12.3.5 优先购买权
  • 12.3.6 投资者权利条款
  • 12.3.7 股份转换权
  • 12.3.8 竞业禁止
  • 12.3.9 创始人及员工股份
  • 12.4 其他条款
  • 12.4.1 费用条款
  • 12.4.2 排他/保密条款
  • 12.4.3 重大不利条款
  • 13 企业估值
  • 13.1 概述
  • 13.1.1 一个地产例子
  • 13.1.2 估值具体方法
  • 13.2 相对估值
  • 13.2.1 市盈率
  • 13.2.2 PEG比率
  • 13.2.3 市现率
  • 13.2.4 市净率
  • 13.2.5 市售率
  • 13.2.6 行业与估值指标
  • 13.2.7 工作程序
  • 13.3 折现现金流法
  • 13.3.1 资本成本
  • 13.3.2 自由现金流模型
  • 13.3.3 工作程序
  • 13.4 估值指引
  • 13.4.1 估值原则
  • 13.4.2 估值方法
  • 14 投后管理
  • 14.1 信息收集渠道
  • 14.2 监控指标
  • 14.3 增值服务
  • 14.4 基金投资失败的原因分析
  • 15 退出策略
  • 15.1 概述
  • 15.1.1 需要考虑的问题
  • 15.1.2 国际私募股权退出渠道
  • 15.1.3 中国私募股权退出方式现状
  • 15.1.4 退出策略的周期性
  • 15.1.5 私募股权投资期限
  • 15.2 IPO退出策略
  • 15.2.1 上市的优缺点分析
  • 15.2.2 上市场所的选择
  • 15.2.3 上市标准
  • 15.2.4 IPO退出收益率
  • 15.2.5 境外上市
  • 15.2.6 境内上市
  • 15.3 出售退出
  • 15.3.1 方式的选择
  • 15.3.2 买方收购目的分析
  • 15.3.3 出售的操作程序
  • 15.3.4 典型进度表
  • 15.3.5 中国退出案例
  • 15.3.6 银行业出售退出
  • 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