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深入研究马克思《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思想变化,揭示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基时期的重要性。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始终处于不断地探索、深化和拓展之中,而“《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1842.4-1844.2)是其思想变化的第一个时期。起初,他携带深受启蒙思潮、浪漫派学说和自由主义的熏陶而在德国思想论坛崭露头角的青春朝气走来,但遭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与以往的理念相矛盾,以至于在其头脑中产生了“苦恼的疑问”;为解决这些疑问,他不断地阅读、思考和尝试,提出了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以后哲学思想的变革开启了方向。本书以此为中心线索对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全部文献重进行了解读,详尽地展示了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环境、动机、过程、环节、性质和标志,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一生理论创造、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目录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导论
  • 第一章 “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 一、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状况及其症结
  • 二、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
  • 三、遭遇具体问题
  • 四、“用斧子去为自由战斗”
  • 第二章 理性自由与现实境遇
  • 一、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 二、“在书报检查法中,自由却是被惩罚者”
  • 三、哲学是否该享有言论自由
  • 四、历史法学派能承担当代立法者的使命吗
  • 五、“自由主义的华丽外衣掉下来了”
  • 第三章 物质利益对人的支配
  • 一、自由——“不合心意的东西”
  • 二、“下流的唯物主义”
  • 三、“私人利益的切身需要,才是等级制度的建筑师”
  • 第四章 社会结构及其历史演进
  • 一、“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刊布情形
  • 二、所有制结构对政治设施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 三、大革命宪法的价值追求
  • 四、政治统治与普遍理性的背离
  • 五、财产关系——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枢纽
  • 六、人民主权及其代议制问题
  • 七、通向社会历史深层的桥梁
  • 第五章 政治国家的异化及其扬弃(上)
  •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意旨和文本疏证
  • 二、黑格尔法哲学思想
  • 三、理性、人民性——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前提
  • 第六章 政治国家的异化及其扬弃(下)
  • 一、泛神论的神秘主义——“逻辑本身的事物”
  • 二、主权在君——站在最高峰的肉体统治
  • 三、官僚机构——“国家的市民社会”
  • 四、等级要素——“立宪国家批准的法定的谎言”
  • 第七章 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
  • 一、作为“能够产生后果事件”的《德法年鉴》
  • 二、“无情的批判”的原则
  • 三、犹太精神——对自然和人的真正蔑视
  • 四、当思想的闪电射入人民的园地
  • 综论《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和马克思哲学的变革
  • 一、聚讼纷纭的评论
  • 二、在马克思思想的进程中
  • 三、在同时代哲学图景的分野上
  • 四、在当代实践格局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