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得到独家首发】探讨人类历史的多元与流动,展示历史的真相与可能性。

内容简介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

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插图
  • 《人类新史》新在何处?
  • 本书推荐
  • 重写初民世界的历史
  • “人类新史”何以可能?
  • 堕落抑或进步
  • 人性与历史
  • 冰河时代的文明
  • “不被统治的艺术”
  • 何以改写(改变)人类史?
  • 打开历史的新可能
  • 《人类新史》推荐,兼纪念大卫·格雷伯
  • 致我们的中国读者
  • 前言与献词
  • 致谢
  • 第一章 告别人类的童年 或言,为什么这不是一本关于不平等起源的书
  • 为什么霍布斯与卢梭版本的人类历史都暗含了可怕的政治影响?
  • 以一些简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通行的对人类历史大脉络的理解大多是错的(或言,让—雅克·卢梭的永恒回归)
  • 关于追求幸福
  • 人类历史的传统叙事不仅有误,而且大可不必如此无聊
  • 关于接下来的内容
  • 第二章 邪恶的自由 原住民批评与进步神话
  • 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评如何适得其反,并最终将原住民思想家变成了“傀儡”
  • 新法兰西居民如何看待欧洲入侵者,尤其涉及慷慨、社交、物质财富、犯罪、惩罚和自由
  • 欧洲人是如何从美洲(原住民)那里了解到理性论辩、个人自由与拒斥专制权力之间的关联的
  • 介绍温达特哲学家—政治家坎迪亚洪克,并解释他关于人性和社会的观点是如何在欧洲启蒙时代的沙龙中获得新生的(宕开一笔介绍“分裂演化”概念)
  • 杜尔哥的创造力,及其如何将原住民对欧洲文明的批评颠倒乾坤,从而为现代主流的社会进化观奠定了基础(或言,“自由”论是如何演变为“平等”论的)
  • 让—雅克·卢梭如何赢得了一场著名的征文比赛,接着却输掉了另一场(因为文章篇幅过长),但最终征服了整个人类历史
  • 原住民批判、进步神话与左派诞生的关系
  • 超越“愚蠢的野蛮人神话”(为什么这一切对本书的课题如此重要)
  • 第三章 解封冰河时代 锁链内外:人类政治的多重可能
  • 为什么说“智人悖论”是一个障眼法;我们从成为人类开始,就在做人类的事
  • 为何即使是高见远识的研究者仍想方设法地坚称社会不平等有一个“起源”
  • 考察冰期社会的宏伟纪念碑、豪华墓葬与其他出人意料的特征如何颠覆了我们设想中的狩猎—采集者形象,并探讨大约3万年前存在“社会分层”可能意味着什么
  • 摈弃“原始”人在某种程度上不能自觉反思这一挥之不去的假设,并强调怪胎的历史重要性
  • 从南比夸拉人的酋长角色及其社会生活的季节性变化中,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学到了什么
  • 回到史前史,思考一下冰期及更遥远时代的“极端个体”和社会生活季节性变化的证据
  • 谈谈“水牛警察”(我们从中重新发现了季节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的角色)
  • 为什么说真正的问题不是“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是什么”,而是“我们是如何陷入僵局的”?
  • 身为智人的真正含义
  • 第四章 自由民、文化的起源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未必循此顺序)
  • 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意味着,随着人口增加,大多数人生活的规模更小了
  • 我们要追问,在一个“平等主义”社会中,究竟什么是平等的?
  • 讨论马歇尔·萨林斯的《原初丰裕社会》,并反思在缺乏实际证据的情况下,极具洞见之人会如何书写史前史
  • 对北美洲和日本古代狩猎—采集者的新发现如何颠覆了社会进化论
  • 觅食者生活在孩童般的简单状态中,这个神话是如何延续至今的(或言,非形式谬误)
  • 在适合觅食的地方定居的觅食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寻常的—— 我们要破除这个极度愚蠢的观点
  • 最后回到财产问题,并探索它与神圣之物的关系
  • 第五章 多季以前 为何加拿大觅食者蓄奴而他们的加利福尼亚邻居却没有;或言,“生产方式”问题
  • 首先讨论文化分化的问题
  • 思量从前那些对“文化区”问题极不充分、时有冒犯但偶有启发的讨论
  • 将莫斯的洞察应用至太平洋海岸,并讨论为什么高斯密对加利福尼亚原住民“清教徒觅食者”的描述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很荒谬,但仍有启发
  • 为什么我们认为“清教徒觅食者”与“渔王”之间存在分裂演化
  • 更加广泛地考察奴隶制的性质与“生产方式”
  • 谈谈“乌吉的故事”——一则原住民警世故事,提醒人们通过奴役他人快速致富具有危险性(并宕开一笔讨论“枪炮、病菌与钢铁”)
  • 你更愿意捕鱼还是采集橡子?
  • 太平洋“碎裂带”对差异性的培育
  • 一些结论
  • 第六章 阿多尼斯的花园 从未发生的革命: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如何避开农业
  • 柏拉图式偏见,及其如何遮蔽了我们对发明农业的看法
  • 加泰土丘,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如何有了新的历史
  • 涉足学术禁区,并讨论新石器时代母权制的可能性
  • 世界上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城镇中的生活可能是什么样的
  • 早期农业社区中社会生活的季节性可能怎样运作
  • 分割肥沃新月地带
  • 论行动迟缓的小麦,以及我们如何成为农民的种种流行理论
  • 为什么新石器时代农耕发展得如此缓慢,也没有随之出现卢梭想象中的圈地行为
  • 女人,科学家
  • 种或不种:全看你怎么想(回到哥贝克力石阵)
  • 语义陷阱与形而上幻象
  • 第七章 自由生态 农耕最初是如何跌跌撞撞、虚张声势地走向世界的
  • 讨论驯化作物和动物的全球流动时的术语问题
  • 为什么农业没有更早出现
  • 新石器时代的警世故事一则:中欧地区早期农民的骇人命运
  • 一些非同寻常的新石器时代农耕扎根地:尼罗河谷地的转变(约前5000—前4000年)和大洋洲的殖民化(约前1600­—前500年)
  • 亚马孙雨林的案例和“种着玩”的可能
  • 但这一切何足轻重?(再次简述目的论式推导的危害)
  • 第八章 想象的城市 亚欧大陆第一批城市居民(分布于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谷、乌克兰和中国),以及他们如何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建起城市
  • 初涉“规模”这个臭名昭著的话题
  • 我们以世界各地的城市为背景来讨论城市最初出现的原因
  • 论“超大遗址”,兼论乌克兰考古发现如何颠覆关于城市起源的传统说法
  • 美索不达米亚,以及“不那么原始”的民主
  • (书写)历史,很可能还有(口头)史诗,是如何开始的:大议会在城里,小王国在山上
  • 印度河文明是不是一个王权出现之前的种姓制案例
  • 探讨中国史前史中的一场明显的“城市革命”
  • 第九章 视而不见 社会住房和民主在美洲的本土起源
  • 玛雅低地的陌生人—王案例,及其与特奥蒂瓦坎的从属关系
  • 特奥蒂瓦坎城居民如何拒斥了纪念性建筑和活人献祭,转而启动了非凡的社会住房工程
  • 特拉斯卡拉,一个抗击阿兹特克帝国又和西班牙入侵者结盟的原住民共和国,如何通过城市议会的民主商议做出命运攸关的决定(而不是被欧洲技术干扰了“印第安心智”)
  • 第十章 为何国家没有起源 主权、官僚制和政治不起眼的开端
  • 提出有关三种基本支配形式的理论,并开始探索其对人类历史的启示
  • 论阿兹特克、印加和玛雅(外加西班牙殖民者)
  • 有关“时间形状”的题外话,尤其是生长和衰败的隐喻如何在我们的历史观中引入不易察觉的政治偏见
  • 竞技体育之为政治:奥尔梅克的案例
  • 查文德万塔尔,一个建立在图像上的“帝国”?
  • 论没有“国家”的主权
  • 照料劳动、仪式性杀戮和“小气泡”如何在古埃及起源的过程中因缘际会
  • 反思从中国到中部美洲的所谓“早期国家”之间的差异
  • 从支配的三种基本形式出发,再论埃及并再思“黑暗时代”问题
  • 探寻官僚制的真正起源,发现它们出现在小得惊人的规模中
  • 在新知识的武装下,反思一些社会进化论的基本前提
  • 尾声:文明,空白的墙面和有待书写的历史
  • 第十一章 回到起点 论原住民批评的历史根基
  • 考察詹姆斯·斯科特对过去5000年的论断,并思索如今的全球制度安排是否真的不可避免
  • 探问北美洲有多少地区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氏族体系,并探讨“霍普韦尔交互作用圈”的角色
  • 卡霍基亚的故事,这应该是美洲的第一个“国家”
  • 密西西比世界的崩溃和对其遗产的拒斥,如何为欧洲人入侵前后的本土政治新形态开辟了道路
  • 欧塞奇人如何体现自治的基本原则,并在后来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被褒扬
  • 回到易洛魁,考虑一下坎迪亚洪克年轻时可能熟悉的政治哲学
  • 第十二章 结论 万物的黎明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颠覆《人类简史》之作

    《债》、《毫无意义的工作》作者格雷伯最具野心的重磅遗作,挑战《人类简史》《枪炮、病菌与钢铁》背后的基本假设,直指大历史研究真正应当关注的问题:人类为何会从曾经的灵活陷入如今的僵化,而改变的希望又蕴藏在哪里?借助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力质疑了我们所熟知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简史》等经典大历史的基本前提和很多观点,呼吁一种崭新的人类历史书写。农业的发明和城市的出现绝非什么革命性的时刻;环境与技术也不像传统认为的那样决定着文明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其说是线性进步(并伴随着相应的代价),不如说是从开放逐渐走向封闭的过程。书中引入了 “季节性”“分裂演化”“人类的三种基本自由”“支配三要素” 等概念,为我们提供了解释历史的新框架。我们将看到,历史的发展并不存在所谓的正轨,人类社会有过各种有趣的可能性。那些传统从未中断,而它们比当前的主流秩序有着更加悠久和深厚的渊源。本书入选《科克斯书评》2021 年度好书榜、亚马逊 2021 年度好书榜等各大权威图书榜单,全球已被翻译成 30 多种语言,获得国内外学者一致推荐。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由好问题引发的见解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实际上是对霍布斯与卢梭所提出的人类历史模式的某种反思与批判。霍布斯认为,古代人或原始人处于极度残酷与相互冲突的状态,唯有强有力的国家才能带来基本的和平与稳定。而卢梭则主张,原始人生活于一种高度平等且自由的状态之中,但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逐渐失去了平等,进入现代社会后,更是被新兴的国家、技术与发展所束缚,反而失去了往昔的某种文明特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现代世界的认知。然而,本书的作者却对这两种模式提出了质疑。然而,在深入阅读本书后,我察觉到作者并非真正在批判霍布斯或卢梭本人。在十七、十八世纪,这两位思想家无疑是杰出的、具有前瞻性的。他们的见解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作者真正的批判对象,其实是那些当代自称新霍布斯主义者或新卢梭主义者的作者。他们简化了这两位哲学家的理论,甚至将其包装成博人眼球的版本,这才是作者想要批判的。卢梭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他敏锐地察觉到,我们这个物种确实失去了某些重要的东西。尽管他未能准确指出失去的是什么,但他提出的问题却是至关重要的。他猜测人类失去的是平等,但本书的作者并不认为历史上曾真正存在过平等状态。尽管如此,卢梭仍然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事,特别是农业革命和文明起源的普遍观点

        本书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叙事,特别是关于农业革命和文明起源的普遍观点。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