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9.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21千字
字数
2022-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了解和研究古典印度思想的一部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的六派哲学指前弥曼差派、吠檀多派、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和正理派。六派哲学与佛教大约同时,最早的始于佛陀出世前三百年,一路发展到佛辞世后约二百年。本书对六派各家的经典和主张条分缕析,做了清晰的系统陈述。本书尤为可贵者,在于廓清六派哲学与吠陀古典传统思想及与佛教间的错综关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宗教文化译丛”总序
- 第三版序
- 绪言
- 第一篇 总叙
- 第一章 六派以前的思想史概观
- 第二章 六派群体之形成过程
- 第三章 六派之间主要的同异点
- 第二篇 前弥曼差派
- 第一章 总说
- 第二章 弥曼差派的教理
- 第一节 概观
- 第二节 出发点与量论
- 第三节 声常住论
- 第四节 本派的业观与神观
- 第五节 本派的论究方法及其与正理-胜论派的关系
- 第三篇 数论派
- 第一章 总说
- 第二章 《僧佉耶颂》成立之前的数论思想发展
- 第一节 数论思想之起源及与原始佛教的关系
- 第二节 古奥义书中数论思想的开展
- 第三节 《摩诃婆罗多》的数论思想之发展
- 第四节 前自在黑的数论传统
- 附录:数论派的教义书及其注释
- 第三章 数论派之形而上学
- 第一节 哲学研究之动机与方法论
- 第二节 无神观
- 第三节 数论的二元论特质
- 第四节 自性
- 第五节 神我
- 第六节 两元的交涉
- 第四章 现象论
- 第一节 现象生起的次第
- 第二节 世界观
- 第三节 有情论
- 第五章 数论派的修行解脱观
- 第四篇 瑜伽派
- 第一章 总说
- 第一节 印度思想和瑜伽以及研究资料
- 第二节 瑜伽之定义和本质
- 第二章 瑜伽的起源及发展
- 第一节 瑜伽思想之兴起以及瑜伽-数论关系
- 第二节 瑜伽思想在奥义书中的展开
- 第三节 《摩诃婆罗多》中的瑜伽思想
- 第三章 波檀迦梨之《瑜伽经》或瑜伽派
- 第一节 序说
- 第二节 《瑜伽经》的哲理
- 第三节 修行法
- 第四节 神通与解脱
- 第四章 余论
- 第一节 《瑜伽经》以后的态势
- 第二节 瑜伽的宗教意义
- 第五篇 胜论派
- 第一章 总说
- 第二章 胜论的教理(分析的观察)
- 第一节 句义
- 第二节 实句义
- 第三节 德句义
- 第四节 业句义
- 第五节 同句义、异句义和俱分句义
- 第六节 和合句义
- 第七节 有能与无能
- 第三章 胜论的教理(综合的观察)
- 第一节 因果观(附因中无果论)
- 第二节 不可见与神
- 第三节 世界的成立与坏灭
- 第四节 有情论
- 第五节 胜论的实践方面
- 第六篇 正理派
- 第一章 总说
- 第二章 教理概说
- 第一节 出发点与十六句义总说
- 第二节 人生观(第二句义)
- 第三节 语言和思想的联系
- 第三章 论理
- 第一节 知识论(第一句义)
- 第二节 论式论(第五、第六、第七句义)
- 第三节 关于遍通性
- 第四节 议论法的种类(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句义)
- 第四章 误谬论
- 第一节 因的误谬
- 第二节 不正当的驳论(第十四、第十五句义)
- 第三节 关于议论的败相(第十六句义)
- 第五章 余说
- 第七篇 吠檀多派
- 第一章 总说
- 第二章 跋达罗衍那的《吠檀多经》
- 第一节 概观
- 第二节 出发点与知识来源
- 第三节 梵论:第一章的主旨
- 第四节 第二章的主旨
- 第五节 有情论:第二章第三节至第三章第二节
- 第六节 修行解脱论:第三章第三节至第四章之全部
- 第七节 本经与数论思想的对照批评
- 第三章 《曼杜基颂》
- 第一节 概观
- 第二节 教理
- 第四章 商羯罗阿阇梨的吠檀多观
- 第一节 概观
- 第二节 上智与下智之所以区分(无明论)
- 第三节 梵论
- 第四节 世界观与有情观
- 第五节 修行解脱论
- 第六节 批评
- 第五章 罗摩奴阇的吠檀多观
- 第一节 概观
- 第二节 对商羯罗派的态度
- 第三节 罗摩奴阇的教理
- 第六章 沙檀难陀的《吠檀多精义》
- 附录:数论的三德论
- 名词对照表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