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古代散文的博大精深与艺术创造,宋代散文体裁的开拓与创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散文渊源流变、基本理论、创作史实、经典作家、民族特色等方面,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博大精深与艺术创造,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作者详细考论了散文的产生并不晚于诗,散文概念在南宋典籍中广为使用,并非“舶来品”;提出以音乐性为标界确立散文研究的范围,论证赋与骈文均属散文范畴;重点考察了宋代散文以体派衍传为演进模式的繁荣景观与“以人为本”的深厚人文底蕴,深入分析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以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杨万里、辛弃疾为具体论述对象,逐一指出了这几位大词人、大诗人的散文成就,揭示了他们开创的散文奇观。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自序 我的学术之路
  • 一 学术历程
  • 二 散文研究
  • 三 认识体会
  • 第一章 散文发生与散文概念新考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散文认知怪圈与学术疑惑
  • 一、文学史研究中的散文认知怪圈
  • 二、散文文体始源形态考索
  • 第二节 “散文”概念内涵的扑朔迷离与出处的似是实非
  • 一、世界各国“散文”概念内涵辨析
  • 二、中国文献典籍中的“散文”溯源
  • 三、12世纪“散文”概念的流行
  • 第二章 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围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
  • 第一节 散文范畴与文本确定之讨论
  • 一、20世纪60年代的散文大讨论
  • 二、基本原则与理论“务虚”特征
  • 第二节 学人对赋与骈文的直观认识
  • 一、赋与骈文体性认知的见仁见智
  • 二、基本原则与理论“务能”特征
  • 第三节 诗、文的原生属性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
  • 一、诗文“体制辞语”与本质区分依据
  • 二、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密切关联
  • 第四节 骈文属性
  • 一、骈文的产生与特征
  • 二、骈文诵读而不歌唱
  • 第五节 赋之归隶
  • 一、“文学袋鼠”与赋性体认
  • 二、“古诗之流”与“不歌而颂”
  • 三、“赋自诗出”与“脱乐入文”
  • 第三章 古代散文经典与儒学思想精髓
  • 第一节 中国经学的守正创新与人文精神
  • 一、“诂经之说”与“学凡六变”
  • 二、“经学发轫”与“经典定型”
  • 三、文化集成与族群智慧
  • 四、“有根、有用、有效”
  • 五、经学传承与开拓创新
  • 第二节 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现代启示
  • 一、孔子时代的社会危机与“和”之重大价值的发现
  • 二、孔子“和”文化思想体系的理论架构
  • 三、倡“仁”以达“和”
  • 四、崇“礼”以致“和”
  • 五、“中庸”以成“和”
  • 六、孔子“和”文化思想的人文基础
  • 第三节 华夏民族理想人格的基石
  • 一、“仁”的客观准则——克己复礼
  • 二、“仁”的基本精神——爱人
  • 三、“仁”的心理基础——孝
  • 四、“仁”的实践原则——中庸之道
  • 五、言行关系
  • 六、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四节 华夏文明的构建与古代政治的经纬
  • 一、社会文明的外化与时代内涵的更新:礼的性质
  • 二、政治等级的经纬与整体秩序的稳定:礼的社会宏观效应
  • 三、社会个体成员的文明规范:礼的自我约束机制
  • 四、正义准绳与公理裁决:礼的社会调节功能
  • 五、“以礼让为国”的历史得失
  • 第四章 先秦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
  • 第一节 《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与中国农耕文明
  • 一、“雍”训为“和”与文脉断裂
  • 二、“雍”字本义追寻与衍生诸义考绎
  • 三、“雍”字训释的语境规定与内涵的诠释选择
  • 四、“雍”训为“蔽”的事理契合与原始朴素的历法科技
  • 五、“于变时雍”的时令本义与“雍和”内涵的社会认知
  • 六、“雍”“庸”通用与“和”义嫁接
  • 七、“黎民于变时雍”与中国上古农耕文明
  • 第二节 《论语》的语言艺术
  • 一、洗练质朴,流畅自然
  • 二、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 三、富有哲理,含意深邃
  • 第三节 《中国历代文选》与散文民族特色
  • 第五章 宋代散文的繁荣兴盛与文化底蕴
  •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散文的演进与分期
  • 一、学人对前代散文发展轨辙的宏观审视与阶段厘分
  • 二、古代散文的演化分期与特征简述
  • 三、宋代散文的历史定位
  • 第二节 作家投入与作品产出:数量统计及其图表显示
  • 一、作家群体庞大与作品数量宏富
  • 二、唐宋八大家散文创作数量对比
  • 第三节 运行机制:多元并存与整合驱动
  • 一、语体散文与正脉衍传
  • 二、骈、散并行与相互抗争
  • 第四节 发展模式:群体式创作与流派型衍传
  • 一、文化自觉与审美趣尚
  • 二、文学思潮与创作流派
  • 第五节 社会环境:崇文意识与文化氛围
  • 一、人文精神命脉与国家意识形态
  • 二、文学思潮与创作流派
  • 第六节 创作主体透视:知识结构与群体意识
  • 一、集学术、文章、吏事于一身
  • 二、“以天下为己任”与开宗创派
  • 第六章 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
  • 第一节 “记”体散文的勃兴与新领域的开拓
  • 一、“记”体散文的勃兴与新领域的开拓
  • 二、亭轩台阁记的由“物”到“人”
  • 三、山水游记的自然审美与议论说理
  • 四、书画记的重心转移与写意抒情
  • 五、学记与藏书记的空前创造
  • 第二节 书序的美学变化与长足发展
  • 一、书序由“书”到“人”的重心转移
  • 二、书序描写与抒情文学色彩的强化
  • 三、书序宏观审视与发展规律的探寻
  • 第三节 题跋的创制及其趣韵风神
  • 一、题跋的兴起与宋代的鼎盛
  • 二、苏轼题跋的情趣、理趣与谐趣
  • 三、黄庭坚题跋的叙事、抒情与化境
  • 第四节 文赋的脱颖与文艺散文的诞生
  • 一、文赋创制与欧阳修、苏轼的贡献
  • 二、宋代文艺散文的兴起与新境界
  • 第五节 诗话、随笔的创造与日记范式的确立
  • 一、诗话形式的开创与宋代诗话
  • 二、宋代笔记散文的兴盛与文化品位
  • 三、“日记”源流与宋代日记的定型
  • 第六节 体式创新的时代基因与宋代文人的体裁意识
  • 第七章 论北宋前期散文的流派与发展
  • 第一节 宋初骈、散两派的并峙
  • 一、五代派:“沿溯燕许”与华实并重
  • 二、复古派:宗经尊韩与垂教尚散
  • 第二节 时文、古文的对垒相埒
  • 一、西昆派:崇尚骈丽与盛世风采
  • 二、古文派:力涤排偶与独高古文
  • 第三节 文风新变与“有愧于古”
  • 第八章 欧阳修文道观生成与散文创作实践
  • 第一节 欧阳修文道观的生成创构与文化语境
  • 第二节 欧阳修文道观的表述媒介与内涵创新
  • 第三节 欧阳修文道观的文化实践与革新策略
  • 第九章 苏轼人文史观与《六一居士集叙》
  • 第一节 苏轼人文史观:儒学思想“功与天地并”
  • 一、《六一居士集》与欧阳修的文化贡献
  • 二、《六一居士集叙》与儒学思想的传承
  • 第二节 苏轼人文史观的文化诠释与孔孟韩欧的文脉传承
  • 一、人类生存的思想保障与儒学的创新性弘扬
  • 二、欧阳修的“文风复古”与深远的历史影响
  • 第三节 苏轼人文史观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 一、中华文化核心理念与人类和平发展夙愿
  • 二、“人”与“天”与“文”一体共生的关系
  • 三、“人文”“人心”与“天地之心”的统一
  • 第四节 苏轼人文史观的生成基础:“奋厉有当世志”
  • 一、“以文治国”环境与儒家思想教育
  • 二、欧阳修思想熏陶与“致君尧舜”理想
  • 三、“知行合一”的践履与评价欧公的运用
  • 第五节 苏轼人文史观的文化实践:“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一、人文史观的文化实践与“平生功业”
  • 二、黄州“躬耕东坡”与“未忘为国家虑”
  • 三、惠州“文化惠民”与“天涯海角”兴学
  • 第六节 苏轼人文史观的思考启迪:“国家之存亡,在道德之深浅”
  • 一、弘扬“人文化成”传统与倡导“和而不同”创新
  • 二、“尊道贵德”的原则与“有意于济世”的效果
  • 第十章 苏轼的人文思想与文化创造
  • 第一节 苏轼的非凡处:“深于性命自得”
  • 第二节 苏轼人文史观:“功与天地并”
  • 第三节 苏轼书法独创:“端庄杂流丽”
  • 第四节 苏轼“以诗为词”:“新天下耳目”
  • 第十一章 黄庭坚的散文创作与艺术境界
  • 第一节 现存山谷散文数量统计
  • 一、黄庭坚传世散文统计表
  • 二、黄庭坚与唐宋八大家散文数量对比
  • 第二节 前人视野中的山谷散文
  • 一、“文章为国器”与“体制词气不病”
  • 二、“瑰玮之文妙绝当世”与“邈然有二汉之风”
  • 三、“蕴藉有趣味”与“词著用情”
  • 第三节 山谷散文分类考察
  • 一、山谷之赋:“以高古之文变艳丽之格”
  • 二、山谷之序:“以著书之人为重心”
  • 三、山谷书简:“修辞立其诚,下笔无草草”
  • 四、山谷题跋:“精金美玉”与“格韵高绝”
  • 第四节 黄庭坚散文的艺术特征及其人文精神
  • 一、深厚广博与勇于创新
  • 二、精于立意与贵于得体
  • 三、笃于情而深于理,博于识而巧于辞
  • 第五节 中国古代传世的第一部私人日记
  • 一、自创格范,垂式千秋
  • 二、构思、主调与文笔
  • 三、补史正误、发明诗文与气象厥珍
  • 第十二章 李清照散文的多维审视
  • 第一节 易安传世的散文作品及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二节 抒写性情,广寓识见:易安散文的立意
  • 一、“应情而发,能通于人”
  • 二、“闺阁之杰”与“压倒须眉”
  • 第三节 含纳丰富,意蕴深厚:易安散文的储存信息与潜在意识
  • 一、“尺幅千里”与“意在言外”
  • 二、“随事以行文”与“因文以见志”
  • 第四节 灵活变化,跌宕多姿:易安散文的结构方法与布局安排
  • 一、“淋漓曲折”与“游于自然”
  • 二、“金线穿珠”与“明暗相辅”
  • 第五节 典赡博雅,精秀清婉:易安散文的语言文采与艺术风格
  • 一、“错玉编珠”与“工雅可观”
  • 二、“文词清婉”与“磊落不凡”
  • 第十三章 杨万里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 第一节 杨万里的文化定位与研究缺憾
  • 第二节 杨万里的文化视野与深厚底蕴
  • 第三节 杨万里的文化情怀与使命意识
  • 第四节 杨万里的文化理念与创新实践
  • 第五节 杨万里的文化影响与当代启示
  • 第十四章 辛弃疾散文艺术论
  • 第一节 人格与文格的统一:稼轩散文的立意与境界
  • 一、“思酬国耻”与“罄竭精恳”
  • 二、“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 第二节 抗战实践的艺术结晶:稼轩散文的针对性、现实性与社会性
  • 一、“率多抚时感事之作”
  • 二、“文章合为时而著”
  • 第三节 兵法与文法的融合:稼轩散文的结构与层次
  • 一、“精能变化”与“不主故常”
  • 二、“法度谨严”与“逻辑缜密”
  • 第四节 学养与笔力的造型:稼轩散文的语言与节奏
  • 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
  • 二、“茹古含今”与“节奏优美”
  • 第十五章 古代散文史料文献的发掘与运用
  • 第一节 古籍善本与史料考镜
  • 一、古籍善本的概念内涵与认知标准
  • 二、古籍善本的“体”与“魂”
  • 三、古籍善本的“用”与“藏”
  • 四、古籍辑佚与史料考镜
  • 第二节 苏轼与黄庭坚行谊考
  • 一、苏黄友谊的序曲:品文识友与推扬汲引
  • 二、苏黄友谊的确立:投书赠诗与作答次韵
  • 三、苏黄友谊的发展:诗文唱和与翰墨往还
  • 四、苏黄友谊的高峰:京师初晤与翱翔馆阁
  • 五、苏黄友谊的深化:彭蠡诀别与挽歌湖海
  • 第三节 黄庭坚宗族世系新考
  • 一、北宋欧阳修与黄庭坚的文字记述
  • 二、南宋周必大与袁燮、黄铢的描述
  • 三、元明清时期的相关文献史料记载
  • 四、历史论误订正与黄庭坚宗族世系表
  • 第十六章 中国散文的当代思考
  • 第一节 人文思想与人类生存:苏轼《六一居士集叙》的人文内涵
  • 一、《六一居士集叙》与“体大而思精”
  • 二、“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 三、“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
  • 第二节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一、最有思想魅力的艺术奇葩
  • 二、散文研究的新局面与新态势
  • 三、散文研究的价值引领与拓展趋势
  • 第三节 朱自清的学术研究与散文创作
  • 一、学术研究的“返本开新”
  • 二、散文创作的“返本开新”
  • 三、朱自清文化精神的当代启示
  • 后记
  • 杨庆存著作一览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