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治体论:中国政治传统核心,揭示儒家政治思想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政治传统中的治体论为中心,聚焦于宋代以来的儒家政治思想演变,剖析了治体论自北宋以来、尤其经南宋浙东学派推动发扬所形成的思想义理系统,下及其对于明清之际政治思想的影响。治体论是能够代表中国政治传统思维要义的核心理论范畴,在近世中国有充分的发挥,集中表达了广义儒学传统对于治人、治道与治法之总体关系形态的思考,对我们了解自身的政治制度与思想特质十分关键。另外,对于现代由西方引入的政体论逻辑,治体论也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比较视野与创新资源。

目录

  • 目录
  • 导论 再造家国:治体论与近世秩序的公共性和法度化
  • 第一篇
  • 第一章 治体论的思想渊源与近世演进:从贾谊到司马光
  • 第一节 治体论:概念、分期与初期发展
  • 第二节 近世治体论的实践脉络
  • 第三节 治体论的基调设定和学统竞争
  • 第二章 “体乾刚健”:二程经世思维的非常气质
  • 第一节 立志:三代之道与天理、公论、经筵
  • 第二节 责任与求贤:共治模式的宪制意义
  • 第三节 近世儒家变革思维的非常气质
  • 第三章 “周礼致太平”:李觏的礼治变革论
  • 第一节 天人相分论和性三品论
  • 第二节 礼的起源和地位
  • 第三节 礼治系统中的君主论
  • 第四节 论辩王霸与富国强兵
  • 第二篇
  • 第四章 抗衡内转:薛季宣与经制事功学的发轫
  • 第一节 薛季宣的经世精神
  • 第二节 薛季宣的思想渊源:近世新儒学的胤子
  • 第三节 经制之学:儒家政治思维中的道法关系
  • 小结
  • 第五章 经制事功学的精密化:陈傅良论立国传统中的“恢复”
  • 第一节 “方今功业,当付儒者”
  • 第二节 道法之辨:经制之学的政治观
  • 第三节 古今之论:政治传统与儒者实践
  • 小结
  • 第六章 立国思想家的风云际会:吕祖谦与治体思维的二重性
  • 第一节 作为立国思想家的吕祖谦儒者群体
  • 第二节 “内外相维持”:治体论、理礼关系与人性论
  • 第三节 历史观、王霸论与制度变迁
  • 第四节 儒者的实践意识
  • 第七章 唐仲友经制之学的治道与治法
  • 第一节 经世传统中的唐仲友:政见与学脉
  • 第二节 “帝王为治之要”的治道与治法
  • 第三篇
  • 第八章 立国规模的本旨与成宪:陈亮论治法和治人
  • 第一节 “至公而时行”:法度的价值与历史
  • 第二节 法史观下的汉宋政治传统及其国本论
  • 第三节 法度规则与治人的双重主体性
  • 第四节 治人:朱、陈之辨的德行维度
  • 第九章 甄定统纪:叶适与治体论的事理思维
  • 第一节 “欧阳批判”:士大夫政治的反省
  • 第二节 “经”与“治”:统纪何在?
  • 第三节 皇极秩序与国本论
  • 第四节 叶水心治体论中的社会维度与儒法之辨
  • 第五节 政德论:性分、人职意识与振俗再造
  • 第六节 反思理学的道德—政治浪漫主义:叶水心论习性与事理
  • 第四篇
  • 第十章 从治法到心法:朱子和陆象山的理学治体论
  • 第一节 朱子的治体论
  • 第二节 陆象山的治体论
  • 第十一章 近世治体论的公共理念与实践意识
  • 第一节 公共理念:理学治体论的治道原理
  • 第二节 治人主体的实践意识分化
  • 第五篇
  • 第十二章 吕中与近世治体论的系统化
  • 第一节 治体论:仁义与纪纲法度的双维
  • 第二节 制度论:立法、因法与变法
  • 第三节 制度论:宰相、台谏与经筵
  • 第四节 纪纲法度的文质虚实之变
  • 第五节 政治变迁中的纪纲
  • 第六节 国势论
  • 第七节 治人:家学和家法中的政学相维
  • 第十三章 革命与更化:立国时刻的治体重构
  • 第一节 作为“国本”的立国时刻
  • 第二节 革命与更化的内在互嵌
  • 第三节 理解“更化”的两种不同思路
  • 第四节 更化立国与治体重构
  • 第十四章 从放逐君主到“以儒立国”——《明夷待访录》、“正黄”与现代共和缘起
  • 第一节 秩序重构中的变革与立国
  • 第二节 宽猛之辨:治体论视野中的明代立国思维
  • 第三节 放逐君主与“以儒立国”
  • 第四节 “正黄”:立国视野中的公共传统与现代共和缘起
  • 余论
  • 附录 重温我们的宪制传统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