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21千字
字数
2019-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选择英国纽卡斯尔市、德国鲁尔、美国匹兹堡、中国阜新等进行了案例研究,旨在提炼其转型经验,为我国资源型地区推进转型提供借鉴。
内容简介
与非资源型地区相比,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波动、发展质量不高。这也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最早源于英、法和德等欧洲工业化领跑国家,研究提炼他们的转型经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导言
- 第一章 历史视角下英国“海煤之城”纽卡斯尔的转型做法研究
- 一 纽卡斯尔发展与转型简史
- 二 不同历史时期纽卡斯尔的主要转型做法与经验
- (一)19世纪初:整合区域空间,建设大都市区,发展煤炭贸易相关产业
- (二)19世纪下半叶: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与新兴行业,促进经济多元化与复杂化
- (三)19世纪末期以来:繁荣都市文化,充实人力资本,创建文化机构与学术团体
- (四)20世纪下半叶以来:政府扶植,科技、创意与教育并驱
- 三 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启示
- (一)鼓励多侧发展新产业,以政策重构形成新产业能力
- (二)尚处于煤炭开发初期的矿区应“矿城分离”,优化区域空间关系
- (三)“变废为宝”,利用工业遗址打造区域特色
- (四)引育结合,以人力资本结构多样化推进产业多元化、经济复杂化
- (五)重视对中小企业的培育,营造创新氛围
- (六)将政策诉求融入国家发展框架
- 第二章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规划决策模式创新及其启示
- 一 资源型地区转型的规划决策模式研究评述
- 二 德国鲁尔区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转型规划决策模式创新
- (一)第一阶段(1966—1974):一体化结构性政策阶段
- (二)第二阶段(1975—1984):集中化结构性政策阶段
- (三)第三阶段(1985—1999):结构政策的区域化阶段
- (四)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区域的自我管理阶段
- 三 鲁尔区转型规划决策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借鉴
- (一)政府作用应当适度
- (二)市场机制的作用应当强化
- (三)规划决策主体多元化、规划决策方法多样化是发展趋势
- 四 鲁尔区转型规划决策模式创新的启示与展望
- 五 主要结论
- 第三章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转型经验研究
- 一 鲁尔区基本情况
- 二 鲁尔区产业转型历程
- (一)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阶段
- (二)发展新兴产业阶段
- (三)产业结构多样化阶段
- 三 鲁尔区产业转型的主要经验
- (一)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
- (二)打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 (三)发挥政府对产业转型的主导作用
- (四)促使企业向小型化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 (五)注重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创造产业新价值
- 四 鲁尔区产业转型经验带来的启示
- (一)坚持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主导,以长期规划为指导
- (二)注重传统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
- (三)产业转型要走产业多元化道路
- (四)注重产业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 第四章 美国匹兹堡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经验研究
- 一 美国匹兹堡资源型经济转型概况
- 二 美国匹兹堡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障碍因素
- (一)环境污染严重,人口流失
- (二)经济结构单一,失业增加
- (三)基础设施薄弱,吸引力不足
- 三 三维互动视角下美国匹兹堡资源转型政策分析
- (一)匹兹堡资源转型政策一维视角解析
- (二)匹兹堡资源转型政策二维视角解析
- (三)匹兹堡资源转型政策三维互动视角解析
- 四 美国匹兹堡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演化规律及其组合效应
- (一)美国匹兹堡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演化规律
- (二)美国匹兹堡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组合效应与策略
- 五 政策建议
- (一)调整政策工具组合模式,关注政策主体能动性
-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治理环境
- (三)抓住机遇,结合信息化产业进行工业升级
- (四)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重视高校科研能力,建设产学研体系
- (五)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实施有力的人才引进战略
- (六)发展可再生能源,考虑能源公平
- 第五章 以创新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挪威经验
- 一 挪威的资源型经济特征与我国资源型经济存在的问题
- (一)挪威的经济发展水平
- (二)挪威的经济结构特征
- (三)我国资源型地区发展中的问题
- 二 挪威与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 (一)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
- (二)关联产业发展程度不同
- (三)资源收入用途不同
- (四)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同
- 三 挪威资源型经济成功转型的经验——创新
- (一)制度创新
- (二)形成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多层面技术创新体系
- 四 挪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对我国资源型地区未来发展的启示
- (一)从实际出发,进行制度创新
- (二)培育现代新兴产业替代资源型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 (三)以品牌战略驱动产业复兴,实现小产品大市场
- 第六章 资源型省份贵州大数据产业培育经验及启示
- 一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 (一)大数据相关政策陆续出台,细分领域应用加强
- (二)各地政府加快设立大数据产业园
- (三)中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增长,国内业务占主导
- (四)大数据产业链完整,大数据产业生态地图初步形成
- 二 资源型省份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经验分析
- (一)利用和放大自身潜在优势,选准突破点
- (二)重视顶层设计,强化制度软保障
- (三)注重基础性和平台性建设,完善产业支撑
- (四)积极整合各种外部资源,促进大数据产业链集群发展
- 三 地方政府超前布局大数据产业带来的启示
- (一)地方政府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 (二)自上而下用好先行先试政策
- (三)协同内外部资源,培育共赢的生态体系
- 第七章 山西孝义资源型经济转型历程及主要经验
- 一 孝义基本概况
- 二 孝义经济转型发展历程
- (一)资源依赖期(80年代至90年代):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
- (二)资源枯竭期(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 (三)转型跨越期(2008年至2013年):抓住机遇,深化转型
- (四)资源再生期(2013年至今):多元发展,活力再现
- 三 孝义转型发展的主要经验
- (一)加快构建“2+3”产业格局,全力聚焦产业转型升级
- (二)率先优化营商环境,新增投资规模剧增
-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提高市民获得感
- (四)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实现“生态富民”目标
- 四 孝义转型发展对山西的启示
- (一)以技术升级带动产业链条延伸
- (二)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多点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 (三)以营商环境的虹吸效应汇聚各方转型力量
- (四)以城市品质提升吸引多层次人才集聚
- (五)以城市空间优化布局规避生态破坏威胁
- 第八章 煤城徐州转型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一 徐州概况
- 二 徐州转型发展的历程
- (一)启动转型阶段(1988—2007年)
- (二)全面转型阶段(2008—2011年)
- (三)加速转型阶段(2012—2015年)
- (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阶段(2016年至今)
- 三 徐州转型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 (一)生态环境重塑——从空间松散扩张到生态集约转变
- (二)产业结构优化——从单一的矿产开采加工到以先进制造和科技创新为主的多元产业
- (三)区域空间整合——从矿城分离的二元空间结构到极核发展的综合城区
- 四 徐州成功转型的启示
- (一)促进政府提质增效和市场决定性作用密切配合
-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举
- (三)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改善生态环境齐进
- (四)投入高端要素和加强技术创新兼顾
- 第九章 辽宁阜新转型经验研究
- 一 辽宁阜新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二 辽宁阜新转型过程及经验介绍
- (一)紧抓时机,以产业转型带动经济转型
- (二)因地制宜,切实挖掘资源优势
- (三)对外开放,以项目注入推进经济转型
- (四)培育市场主体,提高转型活力
- (五)改善环境,构建资源生态机制
- (六)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共同推进
- 三 对资源型地区转型的几点启示
- (一)选好转型时机,紧抓转型机遇
- (二)利用资源优势,构筑多元化产业格局
- (三)完善体制机制,激活民营经济
- (四)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部门配合
- 第十章 云南东川“矿竭城亡”的教训及启示
- 一 东川概况
- 二 东川“矿竭城亡”历史回顾
- 三 东川“矿竭城亡”原因分析
- (一)一业独大,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 (二)市场经济发育滞缓,企业缺乏精进意识
- (三)交通落后,区际联系严重受制
- (四)引育留用机制缺位,高水平人才匮乏
- (五)政府管理模式欠妥,官员政绩观不正
- (六)城市文化单一且依赖性强,转型思路不开阔
- 四 东川“矿竭城亡”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启示
- (一)打破产业结构单一局面,构建多元产业格局
-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焕发企业活力
- (三)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破区际联系瓶颈
- (四)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集聚多元产业人才
- (五)转变官员政绩评价方式,形成城市长效发展机制
- (六)打开思路,敢破敢立,拓宽转型路径
- 第十一章 海亮集团转型的动态能力提升经验与启示
- 一 理论回顾与海亮集团现状
- (一)驱动市场与市场驱动理论
- (二)动态能力理论
- (三)文献述评
- (四)海亮集团发展现状
- 二 海亮集团案例数据处理
- 三 海亮集团转型阶段划分
- (一)机会感知阶段
- (二)并购重组阶段
- (三)集约式发展阶段
- 四 海亮集团转型动态能力构成因素提炼
- (一)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二)顶层设计能力
- (三)环境应变能力
- (四)技术创新能力
- (五)风险管控能力
- (六)资源整合能力
- (七)组织变革能力
- 五 对山西省资源型企业转型的启示
- (一)以经济下行低点为机遇,通过驱动市场转型加强企业主导产业优势,向集约式发展,打造全产业链大格局
- (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在动态能力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 (三)推进高层领导者观念转型,培养顶层设计能力,积极提升环境应变能力
- (四)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充分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 (五)保持内部组织柔性,确保组织变革能力对动态能力的保障作用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