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对文学转型期的文学重要命题的梳理。

内容简介

晚清至民初近百年的历史,实为中国千年未遇之变局。西风伴铁血而来,传统随新物崩塌。中国固有文明在异质文化冲突中陷入僵局,社会现代性被强迫植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皆出现了广泛的新变。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语言文学所受影响,所呈变化为显著。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之下,中国文学在近代走上了由古典文学向现代白话文学的重要转型之路。文学观念的生成、近代文体的出现、文本语言的变化、文学现代类型的萌芽、文学价值的重估,使得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成为可能。但是这一重要的文学现象的研究,历来为学界所忽视,从而导致现代文学研究只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许多文学命题变得比较模糊,其变化理路分解不清。基于如上情况,对这一文学转型期的文学重要命题的梳理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辅文
  • 总序 构入文学活动的实践论文学理论
  • 第一章 “文学”观的会通与西方文学文体的植入
  • 第一节 “文学”对译“literature”:东西文学观的会通
  • 第二节 西方文本传播影响文学认知:现代文类观的生成
  • 一 中西新旧观念的调适
  • 二 译介西方文本的示范
  • 三 教士自创小说的濡染
  • 第二章 “科技论说辅教”与文学功能论的生成
  • 第一节 “科技论说辅教”的文化宿因与异质同构的逻辑
  • 一 “普泛的自然神学”是“科技论说辅教”得以形成的内在文化动因
  • 二 落后的“天朝上国”是“科技论说辅教”得以发展的外在现实动因
  • 第二节 “科技论说辅教”的历时结构与实践形态的嬗递
  • 第三节 “科技论说辅教”的文化重估与意识形态的对立
  • 第三章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学现代性变革
  • 第一节 西风东渐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之思
  • 第二节 西学之潮中的文学主题题材新质
  • 第三节 欧风冲沐下的文体语体之变
  • 第四章 雏凤清声:清末民初学堂乐歌文学艺术的启蒙之音
  • 第一节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轨迹
  • 第二节 学堂乐歌文学艺术创作概观
  • 1.沈心工
  • 2.李叔同
  • 3.曾志忞
  • 第三节 古今东西的合璧之美
  • 第四节 学堂乐歌文学的意义蕴涵与价值解析
  • 一 开启了新时代音乐文学的写作
  • 二 学堂乐歌文学的思想感召功能
  • 三 学堂乐歌文学: 较早的白话体文学写作
  • 第五章 袭古纳西: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勃兴
  • 第一节 “西风东渐”与鸳鸯蝴蝶派
  • 一 鸳蝴派得名的由来
  • 二 鸳蝴派小说的兴起和繁盛
  • 第二节 “十里洋场”与鸳蝴派小说创作
  • 一 “十里洋场”得名的由来
  • 1.西方现代文明打造的“十里洋场”
  • 2.中西结合的“海派文化”
  • 二 十里洋场:鸳蝴派的“文学域”
  • 三 早期作品《海上花列传》与西方文明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西方“想象”:鸳蝴派的译介活动
  • 一 鸳蝴派对西方文艺的译介活动
  • 二 鸳蝴派对西方文明的全面传播
  • 第四节 现代传媒与鸳蝴派的相互促发
  • 一 中国近代报业脱胎自西方传媒
  • 二 报刊出版与鸳蝴派
  • 三 书局、电影业与鸳蝴派
  • 第六章 西方叙事与鸳鸯蝴蝶派小说的文本创新
  • 第一节 鸳蝴派创作的文学新质
  • 一 鸳蝴派对传统文脉的继承与革新
  • 二 文学话题与观念的转变
  • 三 文学形象的现代性
  • 第二节 鸳蝴派小说的叙事转型:《玉梨魂》与《茶花女》
  • 一 结构布局上的变化
  • 二 叙事形式的变化
  • 三 思想观念的转变
  • 第三节 文本创新与电影化:张恨水小说创作
  • 一 小说人物的行动带有镜头感
  • 二 《啼笑因缘》对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 第四节 类型更新与“西洋”笔法:鸳蝴派侦探小说创作
  • 一 传统小说模式转型:多种“新小说”写作
  • 二 鸳蝴派小说的悬疑笔法:程小青等人的尝试
  • 第七章 效西法、兴女学与清末民初女性文学的萌发
  • 第一节 “兴女学”与冰栖千年的女性意识觉醒
  • 一 “兴女学”——一个时代的呼唤
  • 二 效法西学、择善而从——中国“兴女学”的西学影响
  • 三 “兴女学”与其他女子进步活动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意义女性诗文的傲然绽放
  • 一 诗歌——一代女侠倡女权的激情咏叹
  • 二 游记——最先走在世界道路上的女性吟唱
  • 三 小说——现代意识展露的女性书写
  • 第三节 清末民初女性文学现代性书写的史学意义
  • 一 中国社会变革的文化表征
  • 二 发于女性自身的中国解放妇女的号角
  • 三 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萌发
  • 第八章 “亚洲”在中国的书写与受容
  • 第一节 “亚细亚”与中国中心论
  • 第二节 两种书写范式下的“亚细亚”
  • 第三节 两种书写范式的转变
  • 第四节 游记书写、文学宣传与“亚洲”的受容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