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979千字
字数
1998-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胡绳作品全集。
内容简介
胡绳(1918—2000),原名项志逖,笔名蒲韧、卜人等,中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7年后曾在武汉、襄樊等地担任多种报刊杂志的编辑及主编。1982年起任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1985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198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等书。
从青年时代起,胡绳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哲学、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及写作。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各时期,除了某些特殊的年份外,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其他文章,还发表了一些在哲学和历史学方面的著作。他的著述在知识青年中,在学术界、文化界中,在社会上起了很广泛的影响,是文化普及、学术研究和思想教育的宝贵财富。
目录
- 胡绳全书 第一卷(上)
- 版权信息
- 作者小传
- 《胡绳全书》前言
- 《胡绳全书》总目
- 胡绳重要论著年表
- 第一卷 引言
- 第一卷 引言二
- 《胡绳文集(1935—1948)》自序
- 第一辑 思想文化评论 (1936—1948)
- 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 胡适论——对于胡适的思想方法及其实际应用之一考察
- 论青年思想的独立——读《青年思想独立宣言》后
- 我对于现阶段中国思想的意见
- “五四”运动论
- 论近两年来的思想和文化
- 谈理性主义
- 读《哲学与政治》
- 战争与文化——为抗战三周年纪念作
- 谈思想与思想自由
- 论英雄与英雄主义
- 论反理性主义的逆流
- 纷歧错杂的思想在何处
- 目前思想斗争的方向
- 评冯友兰著《新世训》
- 一个唯心论者的文化观——评贺麟先生著《近代唯心论简释》
- 怎样结合书本知识和实际经验
- 评冯友兰著《新事论》
- 这就算是批评么
- 论“诚”
- 评钱穆著《文化与教育》
- 什么是世界文化的危机
- 是圣人还是骗子——论唯心论在实际中的表现
- 论历史研究和现实问题的关联——从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引论》中评历史研究中的复古倾向
- 论所谓“毕其功于一役”
- 论发展生产力
- 新文化的方向和途径——抗战时期的文化运动的回顾
- 新文化运动的根、枝叶和所需要的阳光——为欢迎胡适之先生回国而作
- 论自由主义在中国
-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
- 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
- 对中国文化学术的意见
- 第二辑 史事评论 (1939—1948)
- 论鸦片战争——中国历史转变点的研究
- 辛亥革命前知识分子和群众的结合
- 辛亥革命旧事
- 康有为与戊戌维新
- 梁启超及其保皇自由主义
- 洪秀全和冯云山——他们怎样开创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 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发展概观
- 胡绳全书 第一卷(下)
- 版权信息
- 第三辑 时事政治评论(1946—1948)
- 释和、战、拖
- 中国不该是一个战场
- 一年来人民努力的成就——为抗战结束一周年而作
- “坏政府”必须改组
- 剥夺他们的武器
- 面对着内战与分裂的深渊
- 五人会议是如何产生的
- 究竟是什么
- 五人小组流产以后
- 放眼看战场
- 和平商谈走入绝境
- 真打和假谈
- 全面破裂能否挽救
- 破裂的局面已经出现
- 和平商谈中的“距离”
- 从议场到战场
- 我们面对着一颗计时炸弹
- 十一月八日的新花样
- “国大”开幕以后
- 论“第三方面”
- 制宪不如散会
- 当宪法公布的时候
- 如何实现真正的和平
- 迎向爱国民主运动的新时期
- 从学生运动中所看到的
- 要民主就要“造反”
- 不再幻想,不再上当
- 路是怎样铺成的——一年来政治形势的总结
- 关于“第三条道路”的破产
- 美蒋导演下的一种政治运动
- 透视南京伪国大
- 怎样认识新政协的号召
- 第四辑 杂文(1935—1947)
- 报复
- 鸦片、开矿、田赋等
- 帮闲的学者
- 论客的丑脸谱
- 最后的笑
- 肃清悲观,建立自信
- 新的中国人与新的中国——为抗战二周年纪念作
- 平凡的英雄主义
- 认识中国
- 学习鲁迅的文体
- 夜读散记(十三则)
- 新年致词
- 论向前看与向后看
- 论发展的两个前途
- 二月偶记
- 谈学习
- 诗与真实
- 论谣言攻势
- 由纪念“五四”想到思想自由
- 怎样继续生活下去
- 学与思
- 疲劳与麻木——“社会象”之一
- “没办法”
- 关于谣言
- 辞旧迎新
- “为仇者所快”
- 报销主义
- 审查官的文化观
- “在监人”的自由
- 悼许地山先生
- 谈“全盘西化”
- 人的改造
- 马列主义使人谦虚
- 不守“规则”的英雄
- 真理的爱
- 工厂矿穴中的战士
- 赛珍珠的话
- 老实是科学的态度
- 论卓别林
- 何以读书人少
- 何为科学
- 做更强的人
- 希特勒还没有死
- “死 魂 灵”
- 爱与憎
- 入世与出世
- 科学研究的态度
- 中国的声音——献给音乐节
- 黑影
- 墙
- 科学与民主
- 潘麟的漂流
- 民主与诚实
- 墨索里尼和马志尼
- 向西挺进
- 科学不是招牌
-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读《且介亭杂文》的笔记,用以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周年
- 感激与祝贺——寿叶圣陶先生
- 从学习说起
- 读《儒林外史》
- 保卫“五四”
- 历史可以捏造么
- 谈陋规
- “理想中的中国新文艺”
- 记梦
- 纳粹是胜利者么
- 不要上纳粹宣传者的当
- 天是怎样亮的
- 阿Q的幻境
- 在全世界到处都是胜利的时候——“九一八”十三周年纪念有感
- 变
- 再没有可退的地方了
- 韬奋先生的道路
- 谈规矩
- 史事札记
- 血不是白流的
- 人民的力量决定一切
- 民主主义是生命的活力
- 法西斯的末路
- 混与狠
- 感情的麻醉剂
- 两种读书人
- 争民主的战士永生——纪念蔡元培先生
- 言语和武器
- 怎样做“读书笔记”
- 是不是代用品呢
- 正视农村中的黑暗
- 谈破落户
- 梦的制造者
- 一种文章的读法
- 隔膜
- 红十字
- 人民的胜利
- 为中国民族的新时代的开始而欢呼
- 快活的人和不快活的人
- “秘密”电台
- 关于出版物的审查制度
- 勿给日本强盗当宣传员
- 反共新术
- 忠臣和好人
- “理未易明”么
- “新”从何处来
- 帮忙与帮闲
- 读秋白遗文
- 当一个朝代覆灭时
- 中国非袁不可吗——辛亥革命所得到的一个教训
- 胡绳全书 第二卷
- 版权信息
- 第二卷引言
- 第一辑 (1949—1953)
-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读书札记
- 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前奏
- 美国“教育”中国学生的“友谊”
- 太平天国和资本主义外国的关系——洪秀全怎样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 为什么?
- 五四文化运动中的革命精神
- 旧中国工人身受的封建剥削
- 学习中的两个问题
- 从打电话说起
- 二心
- 人民英雄的个性
- 革命的创造性
- 美国在历史上怎样侵略中国
- 爱我们的祖国
- 纪念太平天国革命百周年
- 立场和方法
-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19年以前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研究提纲
- 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
- 抵制这种恶劣影响!
- 问题的提法
- 帝国主义者的下流无耻的本性
- 新生和垂死的斗争
- 我们要向鲁迅学习什么?
-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学习《矛盾论》笔记
- 第二辑 (1954—1956)
- 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 以五四运动中的先驱者们做榜样
- 邹韬奋同志一生的工作和斗争
- 论胡适派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
- 中国近代史绪论——中国近代史讲座
- 唯心主义是科学的敌人——论胡适派思想对科学的曲解和诬蔑
- 消除落后推动前进是领导的责任
- 向列宁学习怎样进行思想斗争
- 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论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观念
- 第三辑 (1957—1961)
- 关于哲学史的研究
- 正确地对待善意的批评
- 从“不满”说起
- 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输入中国的意义
- 两本工厂史
- 为了追求真理
- 认真地多读些书
- 关于写文章
- 义理、考据和辞章
- 一个在人民中间的人——纪念韬奋逝世十五周年
- 独立思考和服从真理
- 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
- 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 胡绳全书 第三卷(上)
- 版权信息
- 第三卷引言
- 1994年6月作者为《胡绳文集(1979—1994)》所写的序
- 1994年4月作者为《先贤和故友》所写的序
- 第一辑 政论 (1982—1996)
- 党的十二大的历史地位
- 读《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
- 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 关于中国的对外政策——在纽约向美国知识界人士作的讲演
- 必须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历史经验
- 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 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没有变
-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 为了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
- 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在日本亚细亚大学的演讲
- 关于反对主观主义——在纪念延安整风五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读书笔记
- 关于防“左”
-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 关于薄一波同志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两篇)
- 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
- 对《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文的几点说明
-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 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谈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研究工作
-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 从党的历史看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世界上的作用
- 第二辑 史事评论 (1979—1991)
- 纪念鸦片战争一百五十周年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在东京向日本朋友作的演讲
- 辛亥革命中的反帝、民主、工业化问题
-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和科学
- “五四”和反封建
- 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
- 中国国民党历史概观
-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 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
- 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
- 胡绳全书 第三卷(下)
- 版权信息
- 第三辑 论学 (1981—1994)
- 关于加强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 为实现社会科学的大发展而努力
- 谈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
- 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 谈谈社会学研究(两篇)
-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 关于如何深入进行太平天国历史研究的一些想法——致友人书
- 从中国近代史中学习什么
- 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封信
- 在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结束时说的话
- 谈党史研究工作
- 谈党史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 党史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
-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编写情况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谈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 第四辑 先贤和故友 (1985—1995)
- 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 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
-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李大钊
- 对瞿秋白最好的纪念
- 纪念蔡元培先生
- 纪念许地山先生
- 纪念韬奋同志逝世四十周年
- 追念邹韬奋同志
- 纪念邹韬奋诞辰一百周年
- 艾思奇走出的第一步
- 忆家英同志二三事
- 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者李达
- 忆何增禧(徐沫)
- 写在《柳湜文集》的后面
-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同志
- 纪念陈垣同志
- 维护党的团结的楷模周恩来
- 张闻天研究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 纪念郭沫若诞辰一百周年
- 追怀黄洛峰同志
- 纪念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
- 革命的出版家徐伯昕
- 怀念周建人同志
- 胡愈之同志的工作精神
- 怀念侯外庐同志
- 我和叶圣陶老人与《中学生》
- 庆贺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
- 纪念唐弢
- 《杨康华回忆录》序言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前辈吕振羽
- 胡乔木和党史工作
- 纪念乔木同志逝世一周年
- 一本论述毛泽东的信史——读《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 叶籁士和世界语
- 陈云同志是实事求是的楷模
- 第五辑 短文 (1982—1996)
- 在芝加哥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 漫谈自学经验及其他
- 关于爱国主义的历史教育
- 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 共同的理想
- 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所应起的社会效果
- 对社会科学出版工作的几点希望
- 我们赞同推广世界语
- 祝贺时的感想——庆祝罗尔纲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
- 以坚定的立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纪念列宁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 马克思主义与军事科学
- 寄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
- 现代汉语词典工作者的任务
- 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祝词
- 继承文化传统,反对复古主义
- 《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序
- 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
- 胡绳全书 第四卷
- 版权信息
- 第四卷引言
- 新哲学的人生观
- 自序
- 第一章 人·人生·人生观
- 一、“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
- 二、人生的活动
- 三、人生观
- 第二章 哲学和人生观
- 一、哲学和生活
- 二、旧哲学怎样处理人生观问题
- 三、新哲学怎样处理人生观问题
- 第三章 观念论和机械论的人生观
- 一、现代人的各种人生观
- 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
- 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 四、定命论的人生观
- 五、厌世主义的人生观
- 第四章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上)
- 一、偶然性和必然性
-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
- 三、人类的自由
- 第五章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下)
- 一、自我和不朽
- 二、悲观和乐观
- 第六章 人生中的客观标准
- 一、人生中的“好”
- 二、真理的认识
- 三、结论
- 哲学漫谈
- 前言
- 一、从《大学哲学》说起——第一封信
- 二、“从一粒砂中看见宇宙”——第二封信
- 三、我们怎样“转念头”——第三封信
- 四、生活的态度和方法——第四封信
- 五、反对迷信和偏见的斗争——第五封信
- 六、改变这个世界——第六封信
- 七、哲学内容的轮廓画——第七封信
- 八、宇宙和社会的本体——第八封信
- 九、物质为什么会运动发展——第九封信
- 十、物质怎样地变动发展——第十封信
- 十一、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第十一封信
- 十二、知识也是发展的——第十二封信
- 十三、真理的追求——结束语
- 辩证法唯物论入门
- 前记
- 第一章 辩证法唯物论的战斗性
- 一、社会斗争的武器
- 二、思想斗争的武器
- 三、唯物论与观念论
- 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 第二章 辩证法的唯物论
- 一、辩证法唯物论的对象
- 二、物质是什么
- 三、物质与运动
- 四、物质与空间、时间
- 五、宇宙观、方法论与认识论的一致
- 第三章 唯物论的辩证法 (上)
- 一、矛盾的统一
- 二、质与量
- 三、否定的否定
- 第四章 唯物论的辩证法 (下)
- 一、根据与条件、原因与结果
- 二、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 三、偶然性与必然性
- 四、可能性与现实性
- 第五章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原理
- 一、认识论的问题
- 二、认识的基础——感觉
- 三、从感觉进入思维
- 四、真理与实践
- 思想方法
- 序
- 一、思想是什么?我们怎样思想?
- 二、从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
- 三、从运动、变化与发展中观察事物
- 四、发展的过程
- 五、发展过程的根本内容
- 六、结论
- 中国问题讲话
- 一、打开地图
- 二、五千年的文明史
- 三、国情根本不同么?
- 四、水浒传里的“庄”
- 五、武力统一的失败
- 六、停滞不前的原故
- 七、农民的“造反”
- 八、大炮和商品
- 九、产生了新的阶级
- 十、和“落水狗合作”
- 十一、跌进帝国主义的罗网
- 十二、为帝国主义办事的人
- 十三、不是真正的独立
- 十四、既没有民主,又没有统一
- 十五、革命和改良
- 十六、辛亥革命的失败
- 十七、看到了新的光明
- 十八、“五四”以后
- 十九、罪恶的十年
- 二十、人民的胜利
- 二十一、一连串的问题
- 二十二、要做堂堂的人
- 二十三、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 二十四、谁能使中国统一
- 二十五、分与合的问题
- 二十六、民主在宪法前
- 二十七、民主就是农民的解放
- 二十八、农业的现代化
- 二十九、富强的道路
- 三十、推开两座大山
- 三十一、进步的和落后的
- 三十二、长期的迂回曲折
- 三十三、改变残酷的规律
- 三十四、从中学到大学
- 三十五、千万人一起向前
- 三十六、路已经有了
- 怎样搞通思想方法
- 一、不做思想上的懒汉
- (一)怎样叫做思想上的懒汉
- (二)懒惰病由何而来?
- (三)创造性的思想能力
- 二、“是什么”和“为什么”
- (一)养成提问题的习惯
- (二)“自以为是”和“当然如此”
- (三)“然”和“所以然”
- 三、实事求是
- (一)不从“应该怎样”想起
- (二)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
- (三)谨慎、认真、周密
- 四、从经验到理论
- (一)想和做
- (二)怎样分析和研究经验
- (三)从经验中找出规律
- 五、书本知识和实际
- (一)学与思
- (二)反对教条主义
- (三)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 六、全面和局部
- (一)什么叫做全面的认识
- (二)各局部间的联系和区分
- (三)怎样把握全局性的东西
- (四)链与环、衣与领
- 七、这一面和那一面
- (一)相反相成
- (二)相互斗争中的主导方面
- (三)科学的预见
- 八、结论——方法与立场
- 胡绳全书 第五卷
- 版权信息
- 第五卷引言
- 二千年间
- 一、二千年的鸟瞰
- (一)纵剖面和横剖面
- (二)时间之流
- (三)速写一个轮廓
- 二、在“万人之上”的人
- (一)专制皇帝的产生
- (二)皇帝是“天生的圣人”么?
- (三)帝位的世袭和换朝易代
- (四)在皇族内部的纠纷
- 三、一种特殊职业——做官
- (一)“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 (二)君主专制和官僚制度
- (三)官僚是怎样产生的
- (四)官僚的膨胀
- (五)“国家之败,由于官邪”
- 四、又一种特殊职业——当兵
- (一)从车战到骑战、步战
- (二)当兵变成了专门职业
- (三)募兵、拉丁、世袭兵
- (四)军权的集中和分散
- (五)“养兵千日”
- 五、一切寄托在土地上
- (一)个体劳动的小农经济
- (二)谁是土地的主人?
- (三)农民出谷、出钱又出力
- (四)千灾百难下的农民生活
- 六、大地下的撼动
- (一)农民创造了奇迹
- (二)奇迹是如何造成的?
- (三)走向城市的失败
- (四)农民战争的意义
- 七、不安静的北方边塞
- (一)塞外各族的兴替
- (二)冲突的原因
- (三)羁縻控制的失败
- (四)民族的苦难
- 八、当胡骑踏进中原的时候
- (一)“儿皇帝”和“贰臣”
- (二)英雄如何产生
- (三)“南渡君臣轻社稷”
- (四)不死的人民力量
- 九、逃不了的灭亡命运
- (一)失败的“变法运动”
- (二)没有救自己的能力
- (三)在不变中坐候末日
- (四)历史不会回头
- 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 北京七版序言
- 北京六版序言
- 北京四版序言
- 香港初版序言
- 第一章 新关系的建立 (1840—1864年)
- (一)侵略势力的东来
- (二)官、民、夷
- (三)“中立”和勒索
- (四)打和拉
- (五)军事合作
- 第二章 “中兴”和媚外 (1864—1894年)
- (一)可耻的“中兴”
- (二)政治上的控制
- (三)“老师”“学生”之间
- (四)纸老虎拆破
- (五)办“洋务”的高材生
- (六)人民的新课程
- 第三章 “洋人的朝廷” (1894—1911年)
- (一)“瓜分”和“门户开放”
- (二)“君子”们的幻想
- (三)义和团的受骗
- (四)“结与国之欢心”
- (五)“保全主义”——保全什么?
- (六)爱国和革命
- 第四章 “强”的人(上) (1911—1916年)
- (一)不设防的幻想
- (二)袁世凯的“胜利”
- (三)真是“强”的人么?
- (四)“请再高升一步”
- 第五章 “强”的人(下) (1916—1919年)
- (一)不清不楚的关系
- (二)段祺瑞和日本
- (三)日本美国间的斗争
- (四)人民主流的出现
- 第六章 革命和反革命 (1919—1924年)
- (一)“五四”后的爱国运动 (1919—1921年)
- (二)新四国银行团和华盛顿会议
- (三)反帝国主义的战斗旗帜
- (四)吴佩孚和美国、英国
- (五)五卅前的反帝运动 (1922—1924年)
- (六)恐吓、收买
- 尾语:未完成的故事
- 孙中山革命奋斗小史
- 一、由改良主义思想出发 (1894年前)
- 二、兴中会时期 (1895—1905年)
- 三、同盟会时期 (1905—1911年)
- 四、脱出袁世凯的圈套 (1912—1916年)
- 五、痛苦的摸索 (1916—1922年)
- 六、勇敢地跨前了一步 (1923—1925年)
- 中国近代史提纲
- 第一章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开始侵入中国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 (1840—1864年)
-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及其困难,西欧资本主义由16世纪起对于中国的掠夺
- 第二节 鸦片战争和战争以后的形势 (1840—1850年)
- 第三节 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动及其胜利时期 (1851—1856年)
- 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1856—1864年)
- 第二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的形成 (1864—1895年)
- 第五节 所谓“中外和好”的局面,反对外国教会的骚动 (1864—1873年)
- 第六节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各个友邻国家的殖民地化和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法战争 (1873—1885年)
- 第七节 中国陷入资本帝国主义的世界市场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发展,中日战争 (1885—1895年)
- 第三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和失败了的农民反侵略斗争 (1895—1901年)
- 第八节 在中日战争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和由此而形成的民族危机和革命形势 (1895—1899年)
- 第九节 代表资产阶级要求的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1898年的“百日维新”
- 第十节 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及其失败 (1899—1900年)
- 第十一节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第四章 资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运动及其失败 (1901—1912年)
- 第十二节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1901—1905年)
- 第十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形成,革命派和改良派的斗争
- 第十四节 革命党人在1906年到1908年的起义和其他活动
- 第十五节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的骗局,君主立宪派的活动,外国帝国主义企图破坏中国革命
- 第十六节 1911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南京临时政府及其失败
- 第五章 资产阶级革命的幻灭,帝国主义大战和俄国的十月革命时期的中国,五四运动 (1912—1919年)
- 第十七节 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袁世凯政权的建立,所谓“二次革命” (1912—1914年)
- 第十八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和美国在中国的争夺,袁世凯帝制的失败,孙中山所参与的“护法运动” (1914—1918年)
- 第十九节 在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帝国主义大战期间民族资本的发展
- 第二十节 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的巨大影响,1919年的五四运动
- 附录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 胡绳全书 第六卷(上)
- 版权信息
- 再版序言
- 序言
- 绪论
- 第一章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
- (一)经济基础
- (二)专制主义的政权
- (三)农民革命
- 第二章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中国和资本主义各国的关系
- (一)十六、十七世纪外国侵入者的碰壁
- (二)十八世纪中国方面加强防范和限制
- (三)英国及其东印度公司
- 第一编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 第三章 鸦片战争
- (一)禁止鸦片的问题
- (二)林则徐的禁烟和英国侵略者
- (三)战与“抚”
- (四)战败的原因
- (五)三元里的斗争
- (六)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 第四章 战争以后
- (一)广州城的斗争
- (二)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
- (三)“租界”——国中之国
- (四)积水深潭中的初步激荡
- 第五章 太平天国的兴起
- (一)农民革命中的各阶级、阶层
- (二)金田村起义
- (三)向南京的进军
- (四)北伐和西征
- (五)《天朝田亩制度》
- (六)天京城内的大变乱
- 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 (一)外国侵略者在太平天国初期的态度
- (二)在上海和广州的虚伪的中立
- (三)所谓修约问题
- (四)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和入侵天津
-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沙皇俄国
- (六)从天津条约到北京条约
- (七)封建统治者把谁看成真正的敌人
- 第七章 1856—1861年的太平天国
- (一)长江中下游的争战
- (二)捻军及其与太平军的合作
- (三)洪仁玕和他的《资政新篇》
- (四)太平天国的苏杭地区
- (五)打着别的旗号的造反
- (六)宗教的迷雾和现实的斗争
- 第八章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大联合和太平天国的失败
- (一)强盗成了朋友
- (二)上海周围的战争和所谓“常胜军”的出现
- (三)从湘军到淮军
- (四)知识分子对太平天国的态度
- (五)太平天国的内部危机
- (六)天京的陷落
- 第二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
- 第九章 在农民大革命失败以后
- (一)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
- (二)各少数民族的群众起义的失败
- (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加紧
- (四)封建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互相勾结
- 第十章 封建统治者的“办洋务”
-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
- (二)官办的军事工业
- (三)官督商办的企业
- (四)后膛枪和铁甲船
- (五)洋务问题上的一种分歧
- (六)洋务问题上的又一种分歧
- (七)中国无产阶级的诞生
- 第十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
- (一)六十年代的反侵略群众斗争
- (二)洋务派对教案的态度和天津教案
- (三)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年的反侵略群众斗争
- 第十二章 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
- (一)俄国对中国西北边疆的侵略
- (二)英国对中国西部边疆的侵略
- (三)左宗棠的西征和伊犁条约
- (四)半殖民地的外交
- 第十三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 (一)中法战争之一:在战争爆发之前
- (二)中法战争之二:从开战到停战
- (三)中日战争之一:被迫应战
- (四)中日战争之二:议和与反对议和的舆论
- (五)中日战争之三:保卫台湾的斗争
- 胡绳全书 第六卷(下)
- 版权信息
- 第三编 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
- 第十四章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 (一)沙皇俄国和辽东半岛
- (二)政治奴役性的贷款
- (三)抢夺中国的铁路
- (四)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
- (五)所谓“以夷制夷”
- 第十五章 第二次革命高潮出现前的国内阶级形势
- (一)清朝政府成了外国帝国主义的税吏
- (二)暴风雨的前奏
-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四)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和下层
- 第十六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 (一)维新运动及其领导者康有为
- (二)维新派的宣传组织活动
- (三)维新派和洋务派的论战
- (四)维新派的向西方学习
- (五)庸俗进化论和政治上的改良主义
- 第十七章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 (一)维新派的上台
- (二)百日维新中的光绪皇帝
- (三)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
- (四)政变中的失败者和胜利者
- (五)没有出场的角色
- 第十八章 义和团的勃起
- (一)从拳会到义和团
- (二)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
- (三)慈禧太后的“宣战”
- (四)义和团占领了北京吗?
- (五)在反侵略战争的前线
- 第十九章 八国联军和义和团的失败
-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 (二)“东南互保”和李鸿章议和
- (三)一群明火执仗的强盗
- (四)帝国主义列强的“门户开放”政策和辛丑条约
- (五)义和团的历史功勋和资产阶级对义和团的态度
- 第四编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 第二十章 第三次革命高潮的酝酿
- (一)日俄战争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二)慈禧太后的“变法”
- (三)孙中山的早期活动
- (四)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
- (五)知识界中的革命思潮
- (六)知识界中革命组织的产生
- 第二十一章 同盟会初期
- (一)同盟会的成立和它的纲领
- (二)清朝的预备立宪和资产阶级立宪派
- (三)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
- (四)1906年湘赣边界的起义
- (五)1907—1908年孙中山领导的六次武装起义
- (六)1907—1908年光复会发动的起义
- (七)个人暗杀行动
- 第二十二章 辛亥革命的前夕
- (一)农民群众的自发斗争撼动了清朝统治的基石
- (二)咨议局、资政院和袁世凯
- (三)帝国主义列强的所谓“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 (四)争路权的爱国运动
- (五)同盟会内部的涣散和它在广州的两次起义
- (六)从日知会到文学社
- 第二十三章 武昌起义和起义后的武昌政权
- (一)革命的士兵一夜间的胜利
- (二)“谋略处”的领导及其演变
- (三)袁世凯成了内外一切反革命势力的中心人物
- (四)武昌的政权落到了反革命的手里
- 第二十四章 革命浪潮中的各省风云
-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短命政权
- (二)资产阶级立宪派也不能保持自己的政权
- (三)套上革命外衣的军阀和流氓政客
- (四)旧巡抚穿上了新都督的外衣
- (五)“不准革命”
- (六)交战与议和
- 第二十五章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政府
- (一)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 (二)袁世凯在南北议和中的阴谋
- (三)南京政府的腰杆不硬
- (四)清皇朝的覆灭和南京政府的结束
- (五)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的破灭
- 第五编 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
- 第二十六章 袁世凯的反动统治和反袁世凯的斗争
- (一)1913年国民党反袁世凯的失败
- (二)袁世凯独裁卖国真相的暴露
- (三)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
- (四)梁启超:从拥袁到反袁
- (五)袁世凯的覆灭
- 第二十七章 五四运动
- (一)北洋军阀的派系分裂和南方的“护法运动”
- (二)民族工业昙花一现的繁荣
-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
- (四)五四群众爱国运动
- 人名索引
- 事项索引
- 胡绳全书 第七卷
- 版权信息
- 第七卷代引言——在《胡绳全书》座谈会上的发言
- 文集
- 评论
- 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
- 在世纪之交看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世纪交接时的回顾和前瞻
- 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
- 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谈话
- 努力开创党史工作和党史研究的新局面
- 关于宪法的谈话
-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
- 三十年代中期上海左翼文化工作
- 回忆与随笔
-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有关回忆
- 在邓小平同志逝世时说的话
- 谈“八大悬案”
- 谈谈我的个人经历
-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五周年时的谈话
- 笔耕丰歉说当年
- 漫谈《八十自寿铭》
- 香港杂忆
- 忆韩练成将军——并记一次不寻常的旅行
- 追记半个世纪前的一次长途旅行
- 五十年前到大连
- 《从〈诗经〉到〈中原音韵〉》序言
- 关于回忆录的可靠性
- 从“公益伞”收押金说起
- 谈“爱人”含义的变迁
- 童稚集
- 代一个车夫记的日记
- 眼镜的故事
- 种花
- 战为了争自由与平等
- 买书
- 日落之歌
- 吃与谈话
- 精神文明
- 郭沫若与徐志摩
- 从“文学无用论”说到“第三种人”
- “京派”跟“海派”
- “忌讳学”跟“遮羞术”
- 谈谈“作家论”
- 先去“生活”罢!
- 翻译年与杂志年
- 大学哲学
- 评两本新创刊的杂志
- 奖券
- 读《新小说》三月号
- 作家与创作
- 报复
- 评六篇新人的创作——读《文学》四卷四号
- 一个找饭吃的人
- 推敲还是需要的
- 朦胧之感
- 成名有心,登龙乏术
- 论文学的永久性
- 杂志与文库
- 再论天真或童心
- 特殊与普遍
- 批评家与读者
- 我们要求健全的地方性的刊物和报纸副刊
- “王道”下面的《新小说》
- 《中国近代史》评介
- 报纸以外的新闻
- 《通俗辩证法讲话》评介
- 谈谈私生活的处理
- 谈“执著”
- 中国的外交及其他
- 科学的物质观与哲学的物质观
- 介绍几本研究时事问题的参考书
- 平津的“防共”
- 怎样养成读书的兴趣
- 世界的物质性——学识问答
- 为什么要读书
- 关于真理的诸问题
- “是则是非则非”的态度走得通么?——答广州李武君
- 哲学概念种种(一)
- 哲学概念种种(二)
- 怎样解决“理智”和“情感”的矛盾——答曹翔先生
- 如何用实例说明哲学法则——答读者
- 如何读书——答读者
- 哲学的派别
- 哲学概念种种(三)
- 怎样观察当前的局势
- 中国与苏联——为十月革命二十周年纪念作
- 怎样调整当前的刊物
- 如何打破“苦闷”——答耿田二友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纲要
- 环境的选择——答董正华、何汶诸友
- 希特勒给我们的教训
- 方法论例解
- 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斗争
- 抗战时期的哲学研究
- 扑灭消极悲观的毒菌——答张天钧、孙冰如诸友
- 怎样对待人?——答储海鸣、彭飞诸友
- 书报审查与解散三团体
- 民主与统一
- 在“九一八”纪念中学习
- 反对思想与行动上的机械论的倾向
- 附录 胡绳文章著作目录 (1932.8—1938.9)
- 编者的话
- 诗存
- 一九九九年增订本前记
- 一九九六年增订本前记
- 自序
- 甲辑 一九三七——一九四八年
- 过南京夜闻东北流亡学生唱“松花江上” 一九三七年十月
- 哭岱姊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
- 襄城记事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
- 襄江 一九三九年二月
- 过松坎 一九四一年二月
- 过贵阳 一九四一年二月
- 下雪峰山而至洞口歌 一九四一年二月
- 衡阳见柳 一九四一年三月
- 过莲花 一九四一年三月
- 晓发罗源喜晴 一九四一年三月
- 东江 一九四二年四月
- 韶关 一九四二年四月
- 海行赴大连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 即事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
- 乙辑 一九六七——一九七五年
- 扫地 一九六七年
- 登楼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
- 梦回故寓 一九七○年
- 为政治骗子辈画像 一九七一年
- 沉渣 (调寄临江仙) 一九七二年二月
- 春晨 一九七二年四月
- 立夏 一九七二年五月
- 耘田 一九七二年六月
- 感旧有赠 一九七二年四月
- 暂回故寓 (二首) 一九七二年五月
- 偶感 一九七二年七月
- 有怀 (二首) 一九七二年八月
- 凌晨雷雨 一九七二年八月十三日
- 得家书 一九七二年九月三十日
- 上熊老(瑾玎) 一九七二年十一月
- 文风 (三首) 一九七二年十一月
- 深秋漫笔 (三首) 一九七二年十一月
- 赠友人 一九七二年十一月
- 陈毅元帅逝世周年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
- 七三年元旦大风 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
- 村外 一九七三年一月三十一日
- 春节 (二首) 一九七三年二月五日
- 二月 一九七三年二月十三日
- 悼何伟同志 一九七三年三月十七日
- 枕上听广播 一九七三年三月三十日
- 村居 一九七三年五月四日
- 雨后 一九七三年五月七日
- 待雨 一九七三年六月七日
- 归期 一九七三年六月八日
- 过天安门 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七日
- 题熊老诗卷 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 陶然亭 一九七四年四月八日
- 两年前所作一诗误传出于某大家手笔答友人问 一九七四年五月
- 赠友人 (调寄菩萨蛮) 一九七五年四月
- 越南胜利 (调寄清平乐) 一九七五年五月
- 渤海油田 (调寄蝶恋花) 一九七五年五月
- 丙辑 一九八一——一九八四年
- 金田村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七日
- 漓江 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 柳州 (调寄浣溪沙) 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 重庆红岩 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七日
- “白公馆”榴树 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七日
- 瞿塘峡 一九八二年六月十九日
- 重来 (二首)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 米公祠 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 抗日战争结束时出川,三十六年后重到重庆成都有作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 乐山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 峨眉山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八日
- 眉山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 骊山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 慈恩寺塔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 霍去病墓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 过公主坟 一九八三年六月
- 韶山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四日
- 花明楼炭子冲刘少奇故居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四日
- 湘西张家界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六日
- 桃源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 别长沙友人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 文家市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九日
- 井冈山 (四首)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 瑞金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 长汀瞿秋白墓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 闽西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 漳州百花村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 百花村花农家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 厦门日光岩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 泉州开元寺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三十日
- 福州 (二首)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三日
- 林则徐祠堂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五日
- 次韵奉和绀弩见寄 一九八四年四月五日
- 威海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六日
- 蓬莱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日
- 瓜洲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 扬州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 江都曹王园林场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 丁辑 一九八六——一九九一年
- 贵阳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六日
- 遵义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七日
- 茅台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八日
- 娄山关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九日
- 黄果树瀑布 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 安顺龙洞 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三日
- 昆明大观楼 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四日
- 景洪 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 为热带作物研究所率题 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九日
- 赠云南友人 一九八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 京都丙寅仲春 一九八六年四月九日
- 飞机上望富士山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日
- 蛇口西丽湖 一九八六年七月三日
- 匈牙利维塞格拉德古堡 一九八六年十月
- 杭州 (二首) 一九八七年三月六日
- 湖上怀田家英 一九八七年三月七日
- 雁荡山 一九八七年三月十日
- 天台山国清寺戏作 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一日
- 绍兴 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五日
- 沈园 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五日
- 嘉兴南湖 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六日
- 郑州黄河游览区 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三日
- 嵩山道上赠河南友人 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四日
- 龙门 (二首) 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六日
- 殷墟祭祀坑 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九日
- 北戴河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七日
- 海南岛 (二首) 一九八八年二月七日
- 儋县东坡书院 一九八八年二月九日
- 海瑞墓 一九八八年二月九日
- 兰州 (二首) 一九八八年五月
- 莫高窟 (二首)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五日
- 阳关遗址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六日
- 嘉峪关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七日
- 河西道上 (二首) 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日
- 飞机上偶作 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 东莞 一九八九年一月二十日
- 惠州西湖 (二首) 一九八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 肇庆七星岩 一九八九年一月二十七日
- 肇庆阅江楼 一九八九年一月二十九日
- 别肇庆 一九八九年一月三十日
- 在顺德清晖园和郭老一九六二年题诗 一九八九年二月十一日
- 广州花市 一九九○年一月二十四日
- 寄赠扬州亲友 一九九○年四月一日
- 海滨 一九九○年八月初旬
- 海丰 (二首) 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七日
- 普宁流沙镇 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九日
- 澄海谒杜国庠墓 一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 潮州 (二首) 一九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 新霁 一九九一年六月九日
- 初夏 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 忆苏州 (六首) 一九九一年六月至一九九二年三月
- 海滨杂咏 (四首) 一九九一年夏于北戴河
- 日本北海道之行 (五首)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 记报纸所载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日
- 一夕 (二首)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 戊辑 一九九二——一九九五年
- 初春 一九九二年四月一日
- 题武则天传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 望厦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七日
- 上海 (四首) 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一至十五日
- 登泰山玉皇顶遇大雾 一九九二年七月二十九日
- 济南大明湖 一九九二年七月三十日
- 辛稼轩祠 一九九二年七月三十日
- 成山头 一九九二年八月十二日
- 西樵山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 新会梁启超故居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 有忆 (三首)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五至十六日
- 西昌看发射卫星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 川行空中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 顺化香江船上听歌 一九九三年四月三日
- 晚登飞机 一九九三年四月七日
- 聚散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六日
- 苏州杂咏 (六首)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至六日
- 故人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一日
- 题汾酒厂 一九九三年六月二日
- 壶口 一九九三年六月三日
- 麻姑 一九九三年六月二十一日
- 成吉思汗陵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 九月八日夜雨 一九九三年九月八日
- 太湖旁 一九九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 橘子洲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 汨罗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 岳阳楼 (二首)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 读一九七六年史料忆叶剑英元帅 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五日
- 南京 (四首) 一九九四年三月末到四月初
- 扬州瘦西湖 (二首) 一九九四年四月七日
- 镇江芙蓉楼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日
- 竹西公园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 仪征道上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五日
- 合肥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六日
- 皖南事变烈士陵墓 一九九四年四月三十日
- 黄山 (五首) 一九九四年五月一至二日
- 镜泊湖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三日
- 长白山天池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六日
- 成都怀旧 (二首)
- 竹海 (二首)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四日
- 江油太白纪念馆 (二首) 一九九四年九月一日
- 晨发平武 一九九四年九月二日
- 九寨沟 一九九四年九月三日
- 白水江上游 一九九四年九月五日
- 有怀 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六日
- 无题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六日
- 游仙 (三首)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九日
- 迎一九九五年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 黄鹤楼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 黄州赤壁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七日
- 蒲圻赤壁 一九九五年四月三日
- 宜昌三游洞 一九九五年四月八日
- 襄阳为余弱冠时旧游地,重来抒感 (四首) 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二日
- 隆中 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五日
- 洛阳看花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 题杜少陵墓 (二首)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 泡桐树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 白战 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八日
- 西山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日
- 垂虹洞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 南澳岛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 古炮台,已无炮,闻系一九五八年被毁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 己辑 一九九六——一九九九年
- 雨中登飞机 一九九六年一月二日
- 雷州十贤祠 一九九六年一月十五日
- 题雷州西湖 一九九六年一月十六日
- 椰树 一九九六年一月十八日
- 遣怀 一九九六年一月三十日
- 到三亚 一九九六年一月三十一日
- 题天涯海角 一九九六年二月二日
- 立春 一九九六年二月四日
- 题亚龙湾 一九九六年二月五日
- 题兴隆温泉迎宾馆别海南 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二日
- 襄樊怀旧 (二首)
- 山行见一酒店 一九九六年五月五日
- 游武当山未能登金顶 一九九六年五月七日
- 昭君故里 (二首)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四日
- 九宫山吊李自成 (二首) 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九日
- 咸宁之情人岛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二日
- 在汉口江汉路附近寻访六十年前与徐步等同住的寓舍 一九九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 苏南农村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日
- 北京大钟寺 一九九六年七月八日
- 孔酒 一九九六年七月十七日
- 王羲之 一九九六年八月十日
- 颜真卿 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一日
- 驱癌 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三日
- 孔庙 一九九六年十月六日
- 抱犊崮 一九九六年十月九日
- 台儿庄 一九九六年十月十日
- 古银杏 一九九六年十月十六日
- 医院杂咏 (五首)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二日
- 七十九岁生日于病院 一九九七年一月十日
- 病中小住象鼻沟 (五首) 一九九七年一月十七日至二月十日
- 偶感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一日
- 元宵 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二日
- 征癌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一日
- 苏州 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日
- 太湖 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 淮上咏史 (四首)
- 谷城承恩寺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一日
- 历山神农故里 一九九七年十月十六日
- 八十自寿 一九九八年一月
- 山桃花 (二首) 一九九八年三月
- 商鞅 一九九八年三月三十日
- 杏花 一九九八年三月三十一日
- 见山花凋谢绿叶葱茏感作 一九九八年四月八日
- 双槐 (二首)
- 海滨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九日
- 济南市区内诸水泉,多年枯竭,今岁复苏 (二首)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日
- 灵岩寺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一日
- 游济南历城区留赠诸同志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二日
- 古齐国马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七日
- 题蒲松龄故居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 青州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 青州古龙兴寺 一九九八年十月三十日
- 李清照 (二首) 一九九八年十月三十一日
- 临朐老龙湾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
- 题板仓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 题花明楼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 题乌石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忆六十年前过衡阳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 蔡侯祠 一九九九年一月三日
- 韶关 一九九九年一月六日
- 南岸村 一九九九年一月七日
- 第七卷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始建于1921年9月1日,重建于1950年12月1日,是党和国家政治读物出版社,也是我国第一家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出版社。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人民出版社”社名,成为国家和各省级人民出版社最为显著的形象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