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7千字
字数
2019-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视觉艺术追溯政治思想,反思启蒙运动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讲学社丛书”第四辑,内容以2016年著名美国汉学家包华石在清华园为“王国维纪念讲座”之二发表的系列讲演为基础扩充而成。全书从艺术史视角分析了启蒙运动时期中西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互动,以结构性分析为框架,采用跨语际、跨视觉等研究方式,对于任人唯贤、社会身份平等、自然宇宙观等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通过以上述观念为基础形成的绘画、园林、石刻等艺术品研究思想的交互和接受度,探讨了中国的正义传统及其对英国启蒙运动产生的思想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插图目录
- 第一讲 导言
- 方法
- 文化政治
- 17世纪文化政治的特质
- 18世纪文化政治的特质
- 20世纪文化政治的特质
- 第二讲 施政权力
- 以威严来显示的施政权力
- 近代早期英国施政权力的形象化
- 古典官僚理论中的施政权力
- 近代早期中国施政权力的形象化
- 第三讲 政体
- 中古中国的政体
- 政体与大众
- 宋代的政体与人民
- 政体的形象化
- 作为政体形象化表达的山水画
- 特权与法律
- 第四讲 人民(上)
- 在朝堂宫廷中表现“人民”
- 在民间草野中表现“人民”
- 人情
- 艺术与社会
- 第五讲 人民(下)
- “人民”的另类视角
- 第六讲 平等在中国
- 人与贤能才干
- 个体道德选择的形象化
- 隐私权与所有权
- 第七讲 平等在英国
- 官职与荣誉
- 贤能才干与贵族身份
- 监察与贪污腐败
- 监察与世袭特权
- 贤能才干与个人品质
- 启蒙运动晚期的激进分子与中国
- 第八讲 自然(上)
- 自然世界
- 上古中国自然世界的形象化
- 从自然到“自由”
- 近代早期中国自然世界的形象化
- 自然主义与自然
- 自然的形象化
- 庄子与个体自由的论述
- 第九讲 自然(下)
- 错落参差之美
- 自然的形象化
- 第十讲 言论(上)
- 汉代中国关于政治言论的制度性保护
- 汉代中国对异议的形象化
- 中古中国的政治反馈
- 宋代中国的制度改革
- 宋代中国对异议的形象化
- 第十一讲 言论(下)
- 欧洲人对于中国平等观念的回应
- “来自中国人的论点”以及英国人的回应
- 近代早期英国对于不公正的形象化
- 帝国的反击
- 伏尔泰、中国与英国
- 约翰·威尔克斯与言论自由
- 启蒙运动晚期的激进分子与中国
- 结论
- 评议 为中国人民声辩
- 一、作为理解框架的欧亚大陆
- 二、对于民族主义的两种态度
- 三、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影响
- 印象记 清华园里的包华石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