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8千字
字数
2013-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在当代哲学的历史语境中对“主体性”观念进行专门研究和当代阐释。
内容简介
“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体性”观念在中国当代哲学的进程中产生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对于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居功至伟。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在哲学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究竟是什么?对我们今天重新阐释“主体性”思想有什么价值?本书正是试图围绕上述问题,在当代哲学的历史语境中对“主体性”观念进行专门研究和当代阐释。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现当代哲学与抽象“主体性”批判
- 一、抽象“主体性”与意识形态批判
- (一)近代“主体”与“主体性”观念的独断性
- (二)近代“主体”与“主体性”:一个“意识形态的幻象”
- (三)“普遍主体”背后的控制欲望与特殊利益:意识形态幻象的深层秘密
- 二、“主体性”批判与社会批判规范基础的反思
- (一)抽象“主体性”与社会批判规范基础的危机
- (二)“主体间”的“相互承认”:现当代哲学对“抽象主体性”的替代方案
- (三)从抽象主体的“自我意识”到增进人们之间的“团结”和“联合”
- 三、“认知主体”的存在方式及其批判:以海德格尔为例
- (一)抽象的“认知主体性”:“主体中心困境”的根源
- (二)确立“认识主体”的本源生存方式:克服“主体中心困境”的根本途径
- (三)生存实践哲学:超越“主体中心困境”所开启的思想视域
- 四、“主体性”批判的意义及其限度
- (一)“主体”成为“实体”:“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
- (二)破除“实体化主体”:“主体性”批判的意义
- (三)“主体性”批判的限度与“价值主体”的合法性
- 第二章 “价值主体”:“主体性”不可消解的维度
- 一、从“认知主体”到“价值主体”
- (一)两种“主体”的区分:“认知主体”与“价值主体”
- (二)“认知主体”批判与“价值主体”的合法性
- (三)价值主体的优先性:马克思“主体性”原则的核心内容
- 二、“主体性”原则与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 (一)“人真正成为目的”: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
- (二)“自由”与“正义”: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重大前提
- (三)全面丰富的生命存在方式: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 三、“主体性”观念的价值内涵与中国语境
- (一)“主体性”观念与价值规范基础的重建
- (二)理想的冲突:“主体性”观念在中国的复杂语境
- (三)“价值排序”与“主体性”原则的落实
- 四、确立价值信念的真实主体与应对价值虚无主义的挑战
- (一)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生命个体:价值信念的真实承担者
- (二)个人主体为抽象物献祭:价值虚无主义的重大根源
- (三)价值分化与价值虚无主义:澄清二者的界限
- 第三章 “主体性”原则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 一、人现实的“主体性”与“抽象对人统治”的破除
- (一)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原则的“联姻”:现代性的深层逻辑
- (二)“个人受抽象统治”:现代性的深层困境
- (三)破除“抽象对人的统治”: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深层旨趣
- (四)现代性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
- (五)拯救人的生命的“具体性”: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根本旨趣
- 二、辩证法与人的“主体性存在”
- (一)“死”的理论概念与“活”的人的存在:哲学所面临的重大矛盾
- (二)有限理论视角的“无限化”与“人的存在”被抽象
- (三)人的实践存在与辩证法作为“人的实践诠释学”
- 三、“主体性”与人的理解原则的重大变革
- (一)“现成性”而非“生存实践性”:传统哲学关于人的基本理解方式
- (二)“生存实践性”而非“现成性”:马克思对人的“本性”的理解方式的变革
- (三)自由:人的“生存实践”本性的集中体现
- 四、“主体性”与“以人为本”社会发展观
- (一)重新反思“社会”与“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前提
- (二)“社会”就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本身
- (三)“发展”是人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的自觉活动
- (四)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和“发展观”与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 第四章 个人生活的目的与社会生活的统一性:“个人主体性”的合法性及其限度
- 一、“诗性”的自我创造与个人生活的目的
- (一)形而上学的“脚本”与个人生活的“普遍化”
- (二)不能被普遍共相穿透的空间:“个体我在”的正当性
- (三)“诗”的而非“科学”的:个体生活目的的自我理解
- 二、“个人主体性”的限度与社会生活统一性的哲学论证
- (一)“个人主体性”与社会生活的统一性:现代性语境中一对重大矛盾
- (二)社会团结与社会生活统一性的形而上学论证及其缺陷
- (三)马克思哲学对于社会生活统一性课题的论证
- 第五章 “主体性”与“自由”和“启蒙”概念的重新反思
- 一、“主体性”与“后形而上学”视野中的自由观
- (一)“个人自由”与“普遍自由”: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矛盾
- (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自由的抽象化
- (三)“后形而上学的现代性”视野中“个人自由”与“普遍自由”矛盾的超越
- 二、哲学的启蒙功能与人的自我解放
- (一)哲学的启蒙功能:终结还是深化
- (二)启蒙:“名词”与“动词”意义的划界
- (三)不可消解的启蒙精神与哲学的希望
- 三、个体性“哲学自我”的显明:哲学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 (一)代表“我”的“我们”:个体性“自我”的隐匿
- (二)个体言说的自觉与理论创新
- (三)“哲学自我”的显明:健康的学术公共空间的基本条件
- 索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