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34千字
字数
2018-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使用的系列培训教程的第一本,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培训及考试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充分体现了系统性、规范性、实用性、简洁性,而且涵盖了心律失常介入技术相关的基础,例如心脏标测技术、房间隔穿刺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等,与临床研究、心电生理与导管消融、心脏起搏与除颤治疗的介入技术培训的全部内容。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者名单
- 序
- 前言
- 第一章 心脏传导系统解剖及心律失常机制
- 一、心脏传导系统
- 二、心律失常机制
- (一)自律性异常(abnormal automaticity)
- (二)传导异常(abnormal conduction)
- (三)触发激动(triggered activity)
- 三、心律失常的分类
- 第二章 体表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作用
- 一、体表心电图对诊断经典预激综合征的价值
- 二、体表心电图对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价值
- 三、体表心电图对诊断室性心动过速的价值
- (一)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室速)
- (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VT)
- 第三章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应用原则
-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原则
- 三、心房颤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 (一)治疗策略的选择
- (二)转复为窦性心律
- (三)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
- 四、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 第四章 心房颤动的基本概念
- 一、分类
- 二、流行病学
- 三、发病机制
- (一)电生理机制
- (二)病理生理学机制
-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 (一)症状与体征
- (二)辅助检查
- (三)诊断与临床评价
- 五、危险因素与预后
- (一)危险因素
- (二)预后
- 六、治疗策略
- (一)抗凝治疗
- (二)节律控制
- (三)控制心室率
- (四)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
- (五)起搏治疗
- (六)房颤的外科治疗
- 第五章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诊断和处理
- 一、病因与机制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鉴别诊断及急症处理
- 四、治疗
- (一)窦速
- (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 (三)局灶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 (四)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 (五)局灶性房速及多源性房速
- (六)房扑(大折返性房速)
- 第六章 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诊断与处理
- 一、分类
- 二、病因与机制
- (一)病因
- (二)发生机制
- 三、临床表现
-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 (一)诊断
- (二)鉴别诊断
- 五、辅助检查
- 六、治疗
- (一)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 (二)非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 (三)多形性室速和尖端扭转型室速
- 七、特殊类型的室速
- 第七章 心脏性猝死及心脏急救
- 一、病因及机制
- (一)病因
- (二)发病机制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与预后
- 四、心脏骤停的处理
- (一)初级心肺复苏(BLS)
- (二)高级心肺复苏
- (三)2015年AHA心肺复苏指南所做的修订(图7-5)
- 五、防治策略
- 第八章 晕厥的诊断与处理
- 一、病因及机制
- 二、临床表现
- 三、诊断和处理流程
- 四、检查方法
- 五、治疗
- 第九章 心脏电生理检查基本原理及应用
- 一、电生理检查的适应证
- 二、电生理检查的准备
- 三、电生理检查体表心电图导联和心内导联的选择
- 四、电生理检查参数的设置
- 五、穿刺与导管放置
- 六、刺激技术
- 七、电生理检查
- 八、“针对性”对“全面”电生理检查
- 九、电生理报告
- 十、电生理检查中常用的药物
- 第十章 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基本操作技术
- 一、心脏电生理检查准备
- (一)患者的准备
- (二)工作人员的准备
- (三)无菌技术
- (四)麻醉
- 二、穿刺与导管放置
- 三、穿刺技术
- (一)股静脉穿刺技术
- (二)股动脉穿刺术
- (三)颈内静脉穿刺技术
- (四)锁骨下静脉穿刺
- 四、电生理检查参数的设置
- 五、刺激技术
- 六、并发症与术后处理
- 七、诱发性(含药物)电生理检查术
- 八、电生理检查报告
- (一)基础间期(baseline intervals)
- (二)窦房结功能检查
- (三)变时功能不全(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
- (四)固有心率(intrinsic heart rate)
- (五)颈动脉窦按压(carotid sinus massage,CSM)
- (六)心房
- (七)房室结功能
- (八)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
- (九)室房逆传
- (十)心室
- 第十一章 心脏标测技术及其应用
- 一、心外膜标测技术及应用
- 二、心内膜标测技术及其应用
- (一)激动顺序标测
- (二)起搏标测
- (三)拖带标测
- (四)基质标测
- 三、心内电解剖标测技术及应用
- (一)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的基本原理
- (二)标测过程心律失常机制分析
- (三)临床应用
- 四、三维非接触标测系统
- (一)非接触标测系统的基本原理
- (二)标测过程
- (三)相关的技术要求
- (四)临床应用
- 五、并发症及处理
- 第十二章 导管消融的能源和原理
- 一、导管消融的能源
- (一)射频消融
- (二)冷冻消融
- (三)激光消融
- (四)微波消融
- (五)超声消融
- 二、导管消融的原理
- (一)组织受热损伤
- (二)组织病理学
- (三)射频能量在血流、组织及患者间的分布
- (四)血凝块形成
- (五)损伤灶大小的决定因素
- 三、导管消融的监测指标和应用
- (一)消融电极温度监测
- (二)消融电极阻抗监测
- (三)局部电位的变化
- (四)其他方面
- 第十三章 房间隔穿刺术
- 一、相关解剖内容
-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 三、方法及过程
- (一)房间隔穿刺的经典方法
- (二)房间隔穿刺方法的改良
- (三)右前斜位45°透视指引下房间隔穿刺术
- (四)房间隔穿刺步骤
- 四、并发症及处理
- 第十四章 宽QRS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 一、病因和机制
- 二、经体表心电图鉴别诊断
- (一)体表心电图的鉴别指标
- (二)鉴别诊断的心电图流程图
- (三)单导联鉴别室速和室上速
- 三、经心内电生理检查鉴别诊断
- 第十五章 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诊断和消融治疗
- 一、分类和发生机制
- (一)根据房速起源部位分类
- (二)根据发作时间分类
- (三)根据房速发生和维持的机制分类
- (四)根据房速的消融策略分类
- 二、诊断
- 三、局灶性房速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 (一)左心房和右心房房速的判断
- (二)心房上部和下部房速的判断
- 四、鉴别诊断
- (一)房速的鉴别诊断要点
- (二)心动过速时心室起搏后房室(AV)反应与房-房-室(A-A-V)反应在局灶性房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五、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 (一)适应证
- (二)消融方法
- 六、成功率
- 七、并发症
- 第十六章 心房扑动的电生理特点和消融治疗
- 一、发生机制和分类
- (一)典型房扑
- (二)非典型房扑
- 二、诊断及电生理检查方法
- 三、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 (一)三尖瓣环和下腔静脉之间峡部的线性消融
- (二)典型房扑与房颤之间的关系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策略
- (三)心脏三维标测系统在房扑诊断及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 (四)非典型房扑的导管消融治疗
- (五)射频消融导管的选择、能量的设定和并发症的预防
- 第十七章 心房颤动的电生理特点和消融治疗
- 一、房颤的电生理特点
- (一)房颤的驱动机制和维持机制
- (二)常规标测和Carto系统引导下的房颤标测
- (三)非接触性标测系统引导下的房颤标测
- (四)其他标测技术
- 二、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
- (一)适应证
- (二)术前准备
- (三)消融方法
- (四)消融终点
- (五)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
- (六)术后处理与窦性心律维持
- 第十八章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电生理特点和导管消融治疗
- 一、房室交界区解剖和房室结折返的电生理机制
- (一)房室交界区解剖
- (二)AVNRT的电生理机制
- 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一)心电生理检查
- (二)AVNRT的诊断
- (三)AVNRT的鉴别诊断
- 三、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 (一)慢快型AVNRT的经导管射频消融
- (二)慢慢型AVNRT的经射频导管消融
- (三)快慢型AVNRT的经射频导管消融
- (四)多种类型AVNRT的经射频导管消融
- 四、和慢径消融有关的房室传导阻滞
- 第十九章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诊断和消融治疗
- 一、预激综合征心电图表现
- 二、预激旁路电生理特征
- 三、旁路定位
- (一)心电图定位旁路
- (二)电生理检查及心内旁路定位
- (三)确定靶点图
- 四、旁路消融
- (一)消融导管及其配件的选择
- (二)射频输出方式与能量大小的选择
- (三)消融成功的标志
- 五、不同部位旁路射频消融治疗的特点
- (一)左游离壁旁路
- (二)右游离壁旁路
- (三)间隔部旁路消融
- 六、特殊旁路标测与消融
- (一)Mahaim束参与的AVRT电生理诊断和消融
- (二)慢旁路
- (三)多旁路
- 七、射频消融旁路失败常见原因与对策
- (一)解剖异常及对策
- (二)房颤时旁路消融
- 八、预防严重并发症与降低复发率
- 第二十章 室性期前收缩的电生理诊断和消融治疗
- 一、发生机制
- 二、电图特点
- 三、射频消融治疗
- 四、射频消融治疗的风险和并发症
- 第二十一章 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和消融治疗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一)发病机制
- (二)病因
-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特发性室速
- (二)器质性心脏病室速
- 三、导管消融治疗
- (一)导管消融室速的基本要求
- (二)导管消融典型室速的要点
- 第二十二章 心室颤动的电生理特点和消融治疗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一)病因
- (二)发病机制
- 二、诊断
- 三、紧急救治
- 四、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 (一)患者的选择
- (二)导管消融的方法
- (三)导管消融在室颤防治中的地位
- 第二十三章 导管消融的并发症及处理
- 一、心律失常并发症及处理
- (一)房室传导阻滞
- (二)窦性心动过缓
- (三)室颤
- 二、心脏损伤并发症及处理
- (一)心脏压塞
- (二)瓣膜损伤
- (三)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及心肌梗死
- (四)左心房-食管瘘
- 三、血管损伤并发症及处理
- (一)锁骨下动脉损伤
- (二)血栓形成及栓塞
- (三)股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
- 四、其他并发症及处理
- 第二十四章 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消融新技术
- 一、标测新技术
- 二、影像新技术
- 三、新型标测及消融导管
- 四、远程信息管理系统
- 五、信息整合技术
- 第二十五章 心脏起搏疗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 一、起搏器
- 二、起搏电极导线
- (一)心外膜与心内膜起搏电极导线
- (二)单极导线与双极导线
- (三)起搏电极导线的组成和功能
- 三、特殊设计的起搏电极导线
- 第二十六章 心脏起搏器治疗适应证
- 一、常规适应证
- (一)窦房结功能不良(sinus node dysfunction,SND)
- (二)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
- (三)慢性双分支传导阻滞
- (四)心肌梗死急性期后患者的起搏治疗
- (五)儿童、青少年和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的起搏治疗
- 二、非常规适应证
- (一)超敏性颈动脉窦综合征和神经心源性晕厥患者的起搏治疗
- (二)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起搏终止和预防
- (三)起搏预防房颤
- (四)肥厚型心肌病(HCM)
- (五)心脏移植后
- (六)心力衰竭
- 第二十七章 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技术
- 一、手术设备和术前准备
- (一)手术设备
- (二)术前准备
- 二、植入技术
- 静脉选择
- 三、导线的固定
- (一)右心室导线固定
- (二)右心房导线固定
- (三)双腔起搏器导线固定
- 四、参数测定
- 五、起搏器囊袋制作与埋植
- 六、其他起搏部位
- (一)双心房起搏导线固定
- (二)右心房双部位起搏
- (三)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 (四)心外膜导线的植入
- 第二十八章 心脏起搏的并发症及处理
- 一、术中并发症
- (一)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
- (二)心肌穿孔
- (三)心律失常
- (四)起搏导线误植入左心室
- (五)导线尾端与脉冲发生器连接不紧
- (六)导线损伤
- (七)膈神经刺激
- (八)膈刺激
- (九)麻醉意外
- 二、术后并发症
- (一)血肿形成
- (二)感染
- (三)皮肤粘连和溃破
- (四)导线移位和微移位
- (五)疼痛
- (六)体外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
- (七)肌电干扰
- (八)肌肉刺激
- (九)电池提前耗竭
- (十)起搏频率“奔放”
- (十一)旋弄综合征(twiddle syndrome)
- (十二)起搏器综合征
- (十三)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
- (十四)起搏器过敏
- (十五)脉冲发生器故障
- (十六)导线断裂和绝缘层破裂
- (十七)传出阻滞(exit block)
- (十八)静脉血栓形成
- (十九)栓塞
- (二十)药物作用
- 第二十九章 心脏起搏器的计时周期
- 一、下限频率间期
- 二、上限频率间期
- 三、房室间期
- 四、心室安全起搏
- 五、心室空白期
- 六、心房不应期
- 七、心室不应期
- 八、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计时间期
- 九、双腔起搏器计时间期总结
- 第三十章 起搏方式的选择
- 一、单腔起搏方式
- 二、双腔起搏方式
- 三、病窦综合征患者起搏方式的选择
- 四、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起搏方式的选择
- 第三十一章 频率适应性心脏起搏的原理及应用
- 一、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原理
- (一)诊断标准
- (二)表现形式
- 二、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传感器
- (一)体动传感器
- (二)体动加速度传感器
- (三)每分通气量传感器
- (四)QT间期传感器
- (五)感知心肌阻抗的传感器
- (六)复合传感器
- 三、频率适应性起搏的适应证
- 第三十二章 起搏心电图
- 一、起搏器基本概念
- (一)起搏器系统
- (二)起搏器功能及类型
- (三)起搏回路及起搏信号
- (四)起搏间期与起搏逸搏间期
- (五)普通起搏器分类
- 二、临床常见的起搏方式
- (一)VVI起搏方式
- (二)AAI起搏方式
- (三)DDD起搏器方式
- 第三十三章 起搏器的随访和程控
- 一、起搏器的随访
- 二、起搏器的程控
- (一)询问并打印起搏相关参数
- (二)测试电池电量及导线阻抗
- (三)测试起搏和感知阈值
- (四)回顾诊断信息
- (五)优化起搏治疗
- 第三十四章 起搏系统故障识别和处理
- 一、起搏功能障碍
- (一)常见原因分析
- (二)起搏功能障碍识别及处理流程(图34-6)
- 二、感知功能障碍
- (一)感知低下
- (二)感知过度
- (三)感知功能障碍识别及处理流程
- 三、起搏器介导的心律失常
- (一)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circus movement tachycardia,PMT)
- (二)频率适应性起搏感知器诱发的心律失常
- (三)心室不当快速跟踪起搏
- (四)竞争性心律
- (五)起搏器频率奔放
- (六)导线诱发的心律失常
- 第三十五章 生理性起搏
- 一、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危害
- 二、常用的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
- (一)房室结优先——自动AV搜索功能
- (二)房室结优先——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功能
- 三、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评价
- 第三十六章 起搏器导线拔除术
-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 (一)感染
- (二)慢性疼痛
- (三)静脉血栓或静脉狭窄
- (四)弃用导线(有或无功能)
- 二、疗效评价
- (一)疗效的定义
- (二)临床大规模调查结果
- 三、方法
- 第三十七章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适应证及植入技术
- 一、ICD基本构造的组成
- 二、ICD治疗适应证的更新演进过程
- 三、ICD的植入和测试
- (一)设备和条件
- (二)非开胸导线植入
- (三)除颤阈值测试
- (四)除颤器植入
- 四、双腔ICD
- 第三十八章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程控与随访
- 一、ICD植入后的短期注意事项
- 二、ICD植入后的常规随访
- (一)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 (二)装置询问
- (三)ICD植入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 (四)ICD故障排除
- 第三十九章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并发症与处理
- 一、植入术中并发症
- 二、植入术后并发症
- 第四十章 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及植入技术
- 一、适应证
- (一)背景
- (二)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
- 二、植入技术
- (一)所需设备和条件
- (二)术前准备
- (三)手术步骤
- (四)植入术后处理及观察
- 三、并发症及处理
- (一)术中并发症
- (二)术后并发症
- 第四十一章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优化及随访
- 一、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优化
- (一)左心室起搏位点优化
- (二)时间间期优化
- 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随访
- (一)随访目的
- (二)随访时间
- (三)随访内容
- (四)随访步骤
- 第四十二章 心脏起搏治疗新技术
- 一、左心耳封堵术
- 二、全皮下植入型除颤器——心脏性猝死预防新方法
- 三、心肌收缩调节器
- 四、永久性希氏束起搏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中央级医药卫生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中国规模大、实力强、出版品种多的医学出版机构。1993年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首批优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