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严伯钧作品,一条“二元对立”极简逻辑线,串起500年西方艺术史精髓。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二元对立法”为大众讲述西方艺术史,作者在研究对象众多的艺术史中,找到同一时期成就高且又风格迥异的两位大师,对他们进行研究、归纳,为读者建立西方艺术史的坐标系,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西方艺术史,让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触类旁通,透过历史看艺术,再透过艺术看历史,方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本书把以往深奥、晦涩的西方艺术史“翻译”成人人都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知识资产。把艺术家、艺术品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打通介绍,捋清脉络和关系,还原艺术史的真相。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二元对立法
  • 01 天主教与新教:西方艺术的精神根源
  • (一)精神与世俗
  • (二)犹太人与罗马人
  • (三)拉丁语与希腊语
  • (四)层级与平等
  • (五)朴素与浮华
  • 02 意大利与德意志:西方艺术中的两极
  • (一)个体与整体
  • (二)日耳曼人与罗马人
  • 03 米开朗琪罗
  • (一)宗教与文化
  • (二)北方与南方
  • (三)绘画与雕塑
  • (四)科学与神学
  • (五)古典与浪漫
  • 04 拉斐尔与提香:不同地区的文艺复兴
  • (一)天才与圣人
  • (二)威尼斯与罗马
  • (三)在朝与在野
  • 05 哥特与巴洛克:西方建筑与雕塑艺术
  • (一)“大路”与“小径”
  • (二)“太阳”与“月亮”
  • (三)圆顶与尖顶
  • 06 伦勃朗与鲁本斯:巴洛克绘画艺术
  • (一)“黑暗”与“光明”
  • (二)“庙堂”与“江湖”
  • (三)局部与整体
  • (四)传统与创新
  • 07 “珍珠”与“珊瑚”:洛可可艺术
  • (一)手艺与学科
  • (二)自然与人文
  • (三)巴洛克与洛可可
  • 08 巴赫与亨德尔: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 (一)音乐与美术
  • (二)艺术与技术
  • (三)赋格与咏叹
  • (四)大师与公务员
  • (五)神父与教师
  • 09 莫扎特与贝多芬: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 (一)复杂与简约
  • (二)歌剧与交响曲
  • (三)水与火
  • (四)使徒与英雄
  • (五)创造与颠覆
  • 10 安格尔与戈雅:浪漫主义绘画艺术
  • (一)启蒙与狂飙
  • (二)德意志与法兰西
  • (三)色彩与线条
  • (四)西班牙与不列颠
  • 11 勃拉姆斯与瓦格纳: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
  • (一)歌曲与歌剧
  • (二)律师与银行家
  • (三)起点与终点
  • (四)分裂与融合
  • 12 威尔第与罗西尼:歌剧的艺术
  • (一)小提琴与钢琴
  • (二)美声与戏剧
  • (三)茶花与茉莉
  • 13 马奈与莫奈:写实主义与印象主义艺术
  • (一)虚幻与真实
  • (二)复古与创新
  • (三)知识与感官
  • 14 斯拉夫与法兰西:民族乐派
  • (一)民族的与世界的
  • (二)冬风与鬼火
  • (三)天主教与东正教
  • (四)工具箱与调色盘
  • (五)北欧与南欧
  • 15 塞尚与凡·高:后印象主义艺术
  • (一)科学与艺术
  • (二)瞬间与永恒
  • (三)客观与主观
  • (四)先进与原始
  • 16 毕加索与马蒂斯:现代主义艺术
  • (一)局域与完全
  • (二)达意与传情
  • (三)探索与表现
  • (四)艺术与哲学
  • 17 达利与杜尚: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
  • (一)符号与图形
  • (二)破坏与建造
  • (三)现实与梦境
  • (四)艺术品与艺术家
  • 18 勋伯格与凯奇:20世纪西方音乐
  • (一)调性与非调性
  • (二)古典与新古典
  • (三)美洲与欧洲
  • (四)加法与减法
  • 尾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

    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除都作画,都雕塑,都用音符作曲发出声响外,本质上是三种不同的艺术,而这三种不同艺术的 “祖师爷” 都不一样:古典艺术的祖师爷是 “文艺复兴三杰”、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现代艺术的祖师爷是塞尚、凡・高、勋伯格;当代艺术的祖师爷则是杜尚、约翰・凯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Week#24: 顾衡老师《西方美术100讲》最强辅导书

      跟好朋友一起听过部分严伯钧老师讲述的《西方艺术课》,被严伯钧老师充满感召力的声音给吸引了,至于内容则多半是一知半解。这周阅读的《对立之美:西方艺术 500 年》解开了关于西方艺术的诸多疑惑,当然我也说不清楚是有顾衡老师的美术课做了铺垫,读这本书变得相对容易,还是读了《对立之美》,更加理解了顾衡老师在课程中关于时代之眼以及艺术演进脉络的讲述。“风格、主义名词和方法论都仅仅是我们理解艺术、享受艺术的工具,工具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人不应为了学习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 —— 对于严伯钧老师这句话深有感触,人们一开口如果不带几个主义和显得小众的名词,仿佛就显得低端似的,这应该是陷入了为了学习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的魔咒,其结果必然是把自个儿当成了一个工具;至少有几个疑问摆在面前:为什么要理解艺术?为什么要理解西方艺术?衣食住行应有尽有它不够吗?躺平它不香吗? —— 艺术是综合了信仰、政治、文化、历史以及个人情趣的综合体,它与原始的巫术产生直接的联系,是关于幻觉、实在和体验的;衣食住行的背后是什么呢?或许是消费在作祟,然而更多的审美在支配,试问:躺平跟死掉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书名所言,严伯钧老师在谈论对立之美,至于是否有那么强烈的针锋相对,个人觉得是要打上一个问号。不可否认的是,对立的视角为理解艺术提供了一把标尺,比如书中提供的一些 “对立”:1)罗马人 vs 日耳曼人;2)天主教的外放 vs 新教的内省;3)意大利的个体 vs 德意志的整体;4)意大利的美术 vs 德意志的音乐;5)北方绘画的观察 vs 南方绘画的计算;6)科学 vs 神学; 7)广义的古典主义 vs 广义的浪漫主义(eg: 达芬奇 vs 米开朗琪罗;勃拉姆斯 vs 瓦格纳)8)局部 vs 整体; 传统 vs 创新;复杂 vs 简约... 严伯钧老师在每一个章节都使用了 xx xx 的标题,便于寻找到这样一把标尺,也就是理解艺术和表现形式的工具:我猜想,人类的大脑是无法区分事物之间的过度的,所以喜欢制造对立或者对称感的,在极端之间跳动,时而创新,时而颠覆,这组成了热闹的人间啊朋友们。制造了这种对立感,再去看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古典与浪漫的对立,是拉斐尔从中寻找到了支点;安格尔与德拉克罗瓦也是相似的古典与浪漫的争论;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之间关于何为真实的表达;从文艺复兴时期到梵高,到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是整体到个体的不断演进,艺术家从社会的底层逾越到教会提供的神坛,从被支配的地位到主动的含蓄的自我的表达、狂热的自我展示、迷幻般的泼墨和释放,这是一条自我实现的路径,个人主义终于在经历了鲜血和挣扎之后站在了可支配的风口浪尖,或许人们对于社会的演进无动于衷,然而艺术家看到了、哲学家看到了、政客也看到了,自由民仿佛得到了被许诺的自由。明天就出门去看展了,居然有种要出去考试的感觉,怕是已经沦为了工具。顾衡老师加油,爱你哟。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深入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同时,书中穿插了大量的雕塑、名画配图,辅以作者精致专业而又不失通俗的讲解,有助于提高读者的艺术鉴赏能力,而对艺术人物、艺术作品的独到见解,也为我们洞察特殊历史时期的艺术创作现象打开了眼界。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36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