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说起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我们常常关注美国。但是这场全球性事件到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内容简介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由于当时各国都已纷纷摆脱银本位,世界货币体系由金本位主导,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唯一仍采用银本位的国家,因此当世界上其他国家作为商品的银价格发生波动,就会对中国的金融和经济生产带来直接的冲击。

本书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棉纺业、缫丝业在大萧条中的表现具体演示了这种传导效应。当终于无法承受这种冲击之时,国民政府不得不积极地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币制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的挑战。尽管以摆脱银本位的法币改革初时颇见成效,但外汇储备始终不足、对财政金融管控不力,都为中国经济后来更大的混乱埋下伏笔。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总序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 致谢
  • 译者的话
  • 导论
  • 银本位的中国: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 大众预期与金融危机
  • 市场、政府和货币体系
  •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两次危机及其后
  • 本书结构
  • 上卷 通货膨胀与自由放任的年代:1931年之前的经济趋势
  • 第一章 银本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国
  • 中国的银本位
  • 作为货币或商品的白银
  • 作为白银交易商的银行:平价与市场汇率
  • 白银价格及其对中国货币供应的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工业化的到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纺织业
  • 棉纺业
  • 缫丝业
  • 小结
  • 第三章 公司负债:资本积累问题
  • 资本积累:企业家的初始问题
  • 寻求贷款与银行贷款合同条款
  • 债务与公司管理
  • 小结
  • 下卷 萧条年代,1931—1937年:经济与政治的转变
  • 第四章 农村崩溃
  • 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 农村地区的贸易状况
  • 农村金融机构的崩溃
  • 农村的崩溃:一个城市问题
  • 小结
  • 第五章 工业萧条
  • 缫丝业
  • 棉纺业
  • 小结
  • 第六章 上海金融恐慌(1934—1935年)
  • 城市繁荣的幻象:1929年10月至1931年8月
  • 银行延误清偿:1931年9月至1934年6月
  • 上海金融恐慌:1934年6月至1935年11月
  • 小结
  • 第七章 应对危机:1935年11月的币制改革
  • 币制改革的外交背景
  • 1935年11月4日的币制改革
  • 从大萧条中复苏
  • 小结
  • 第八章 成就与局限:经济政策与国民政府再考查
  • 缫丝业的复苏
  • 棉纺业的复苏
  • 农村金融的重建
  • 小结
  • 结论
  • 银本位与中国的工业化
  • 货币体系的政治经济学
  • 中国与世界经济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