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结合大量史实,论证西汉后期史事。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政治史与政治制度史之研究,利用大量《史记》、《汉书》之文字与史例为证据,论证汉武帝后期至西汉末之史事。质疑昭帝继承之合法性,证明废昌邑王刘贺(后封为海昏侯)之原因乃是权臣霍光与刘贺之权力斗争。考论霍光以臣下执掌皇帝之权力,因而改变制度,使西汉后期诸将军领尚书事辅政及皇帝之亲信宫官即“中朝官”取代丞相九卿,成为皇帝决策之主要辅佐。此政治格局方便外戚与宦官之专擅与弄权,形成西汉后期的“中朝现象”,为君主专制政治下的官制留下了长久而深刻的烙印。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 法文版序
  • 导论 汉武帝朝晚期之政治局势
  • 第一编 西汉中期之权力斗争
  • 第一章 霍光之出身、官历及与其专政时期重要人物之关系
  • 第二章 昭帝继承之问题
  • 第三章 昌邑王废黜考
  • 第二编 西汉之中朝官考论
  • 导论
  • 第一章 中朝官是中官之一部分
  • 第二章 中朝官官职冗散
  • 第三章 皇帝之代表
  • 第四章 皇帝之私人顾问
  • 第五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 第六章 结论与余论
  • 第三编 以政治制度解释昌邑王事件及霍光专政之影响
  • 第一章 汉文帝与昌邑王贺之比较
  • 第二章 西汉后期诸将军之政治地位
  • 第三章 宣帝朝至西汉末外戚权势之膨胀
  • 第四章 论秦汉之宦官
  • 结论
  • 征引文献目录
  • 附录 年鉴学报之书评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汉武帝用丰功伟绩为他的子孙挖了多大的坑?

    大坑第一挖。主父偃的"推恩令"把老刘家的能人差不多都推光了。汉武帝死后,失去宗族资源的小皇帝们没了依靠,任人宰割,最后不得不央求王莽勉为其难的接受禅让。光武帝刘秀起兵反王莽,同样因为宗族势力太弱,不得不依赖豪强,使得东汉开局又恢复到西汉初期"股份制",一直到东汉灭亡乃至大隋一统之前中原王朝都未能再现汉武帝的独裁局面…… 大坑第二挖。持续有效的打压豪強地主,造成经济生态脆弱,严重的周期性崩溃,府库空虚。豪强地主打光了,农业税也低到三十取一,然而农民却没有过上好日子,财政税收却越来越少,土地兼并周而复始。豪強地主是农业经济的蓄水池,打光了豪强地主,汉武帝却不能同时培训出同样数量的科技副乡长替代。周期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流民大量涌现,加之天灾人祸,小皇帝们只能默默承受着失德天谴的骂名,一个接一个被废弃,自比周公的大圣人王莽篡位也就水到渠成了…… 大坑致命一挖。最致命的当数汉武帝首创的中朝官制。中朝官得入禁中,侍从左右,是秘书也是顾问,其目的在于削弱以丞相领衔的外臣权力。汉武帝后期,丞相已形同虚设,而中朝官越发春风得意。汉武帝死后,大将军霍光(霍去病的儿子)兼领尚书事,差不多是个代理皇帝了…… 到了王莽大司马、大将军兼领尚书事,除了选个好日子主动禅让还有皇帝什么事呢…… 汉武帝一生追求独裁,削藩、消灭地方豪强、建立中朝官打压外朝官僚势力,企图设计建立一劳永逸的千秋政治制度,结果却给子孙挖了个大坑。这个坑不仅坑了两汉,一直影响了两千年专制制度,各种形式的秘书制与专制集权总是形影不离。奴才逐渐成为朝堂官场的道德标准,同时卑恭之下都隐藏着一颗翻身当主子的野心。跪下就是奴才,站起就是主子也就成了朝堂官场心照不宣的一体两面……(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6
      1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制度与政治》

      第一,西汉灭亡的根源在于中朝官这个群体。中朝官是指能够经常进入皇宫,帮皇帝处理公务的心腹大臣。西汉前期,由于功臣集团的存在,丞相的权力很大。汉武帝为了压制丞相,就提高了中朝官的地位,这为西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第二,霍光作为汉武帝任命的辅政大臣,以 “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的身份独揽大权。他为了巩固权力,建立了中朝将军共同辅政的制度。汉宣帝为了打倒霍氏家族,借助了外戚的势力,从此外戚纷纷出任中朝将军,掌握朝政。最后外戚王莽出任大司马,篡夺了皇位,西汉于是灭亡了。第三,西汉的灭亡是一个漫长历史链条的最后一环,背后是中国历史上秘书咨询机构的常态化。皇帝出于办事方便和加强皇权的考虑,设置了临时性的秘书咨询机构。这些机构往往会发展为常设的制度,并且成为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唐朝的尚书省、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中朝的必读书。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