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回终于读懂《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传习录》,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华杉讲透国学名著。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传习录》,是五本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经典著作。

《孙子兵法》是“兵圣”孙武的思想精髓,已有2500年历史,被誉为“兵学圣典”。 书中讲述的谋略,并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

《孟子》记述了“亚圣”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事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把儒学完整化、系统化。他的思想与孔子一起,被并称为“孔孟之道”。

《大学》和《中庸》分别为曾子和子思所作,篇幅虽然短,但重要性却不容小觑。可以说,不读《大学》,就摸不到儒学的大门;不读《中庸》,就到不了儒学的高峰。

《传习录》收录了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系统地反映了阳明心学的内涵,是学习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它所阐述的为人处世之道,即使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备受世人推崇。

但是,这五本书对于今人,似乎一直是难懂的存在。书中大量的文言文,令很多人敬而远之。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三十多年,研究《孙子兵法》二十年。他早已吃透这几本经典的原义,并能结合历史上众多先贤大儒的观点,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每句话讲透。并针对人们对国学经典的普遍误读,作了正本清源式的讲解分析。

目录

  •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章 计篇第一
  • 《孙子兵法》的价值观
  • 孙子的敬畏心
  • 孙子的优劣势分析法:“五事七计”之五事
  • 上下同欲者胜
  • 天时,就是军事气象学
  • 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
  •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让对方知道
  • 为将者的大半工作,是制定军法
  • 所谓“道”,就是软实力
  • “五事七计”,而后知胜负。知胜负,而后举兵决战
  • 正道与诡道
  •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
  • 一战而定是真名将
  • 计策都很简单,就那几个,关键是戏怎么演
  • 成败无定,领导者要自己负决策责任
  • 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动作,但那不是赢球的本质
  • 成大事者有三戒,戒贪是第一
  • 不能胜利,就要能等待
  • 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
  • 示弱不是羞耻,争什么不要争气,特别是不要争一时之气
  • 疲劳战
  • 我们为什么会中“离间计”?
  • 要保持紧张,不可懈怠
  •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 三十六计技术含量很低,但一听就让人兴奋;“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很高,但一听就让人打瞌睡
  • 附录:《计篇》全文
  • 第二章 作战第二
  •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
  • 汉武大帝,一世英名,毁于军费
  • “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
  • 利害关系: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
  • 把战争成本降低,就能提高胜算
  •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知柴米油盐贵者不可当家
  • 激怒与利诱,让士兵变成亡命徒
  • 要看清楚谁第一个登上城墙
  • 附录:《作战篇》全文
  • 第三章 谋攻第三
  • 谋攻,最好是不用攻,不攻而下
  • 上兵伐谋,就是要破坏敌方的计谋
  • 不能因为你的队友是猪,你就跟着做猪
  • 不是胜了敌人你就赢了,关键是你自己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 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思考,是兵法智慧的根本
  •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 分兵作战法
  • 认输的智慧
  • 皇上可以不懂军事,将军不能不懂政治
  • 千难万难,判断最难
  • 你能带多少兵,就是你有多强的管理能力
  • 不站在老板立场的员工没前途,没有员工思维的老板做不大
  • 真正认识“以防万一”
  • 老板要适当放弃自己的判断,部下要尽可能允许老板越界
  • 知己知彼的问题往往不在于不知彼,而在于不知己
  • 附录:《谋攻篇》全文
  • 第四章 军形第四
  • 赢了再打
  • 成功必有大量的、充分的、长期的积累,
  • 便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 真的智将,他的功劳,常常只有他自己知道
  • 《孙子兵法》的核心:先胜后战
  • 永远的基本面
  • 第五章 兵势第五
  •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永远的课题
  • “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被人误读最多的一句话
  • 仗是怎么打的?从正兵奇兵去看,好多仗怎么打就看懂了
  • 用足球赛来理解正奇之用,控球的就是正兵,跑位的就是奇兵
  • 把动作搞简单了再动手,动手就那一下子
  • 勇还是怯,不是人的问题,是势的问题
  • 择人任势,任三个势:气势、地势、因势
  • 附录:《兵势篇》全文
  • 第六章 虚实第六
  • 敌人有虚实,我也有虚实
  • 为自己创造主场
  • 不要激动。兵法都会,但是一激动就忘了
  • 不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走自己的路,别人想不到,也不让别人知道”
  • 虚实的极致,神出鬼没,不仅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掌握敌人的命运
  • 撤退和追击都是大战术
  • 单次成败都有偶然因素,而终身成就是用成功消化失败
  • 以多击少,不是兵力问题,而是虚实问题
  • 何时、何地开战,我来给敌人选
  • 知己知彼的战术要点
  •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 胜败往往是不对等的,胜利不过是得些战利品,失败却可能输掉人生
  • 附录:《虚实篇》全文
  • 第七章 军争第七
  • 兵法的设想都是完美的,只是一上了战场,兵法全忘了
  • 走弯路是走路的一部分,花冤枉钱是花钱的一部分,都必不可少
  • 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宿营是战斗的一部分
  • “要知道地形”这句话背后是无数细节,无数人的努力、智慧,和无数人的生命
  • “兵以诈立”,是踢足球的假动作,不是兵法根本,更不是价值观
  • 风林火山,武田信玄的“孙子兵法”
  • 军队的抢劫之道:组织的“非正式福利”
  • 军队之成为军队,在于指挥系统
  • 气势决胜。要有守气的意识,要有养气的办法
  • 领导内心强大,团队气势如虹
  • 战以力久,以气胜
  • 治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
  • 要有政策、战略、大战术,也要有基础战术工具箱
  • 兵法不能把所有情况都写全,所以害死人!
  • 用自己作饵,对手才会咬钩
  • 长平之战的分析:我们自己就常常是赵括,也常常是赵王
  • 猛将,就是对方猛的时候就躲起来。等对方没力气了,我就猛了
  • 为什么很多人读书都白读了?因为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
  • 治气,就是衡量意志力,较量意志力
  • 附录:《军争篇》全文
  • 第八章 九变第八
  • 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
  • 宁肯找死,不可等死,陷入死地,要坚决奋战
  • 决策心理学: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 不战,是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
  • 造反兵法的关键是快
  • 万事都有代价
  • “君命有所不受”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不是说给将领听的
  • 利害哲学:要能利中见害,要能害中见利
  • 害人兵法,教你不要被人害
  • 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戒之于无形,防之于未然
  • 领导者的五个性格缺陷最危险
  • 性格即命运
  • 附录:《九变篇》全文
  • 第九章 行军第九
  • 侥幸是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
  • 水战兵法,也是陆战兵法
  • 宋襄公东施效颦,是荒唐,不是仁义
  • 学习兵法的痛苦是对方也懂兵法,学习博弈论的痛苦是对方不懂博弈论
  • 盐碱沼泽地和平原地带的用兵之法
  • 孙子给驴友的救命兵法
  • 六种危险地形
  • 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一)
  • 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二)
  • 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三)
  • 打仗靠自己的子弟兵,别指望“友军”
  • 相互驯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本质
  • 附录:《行军篇》全文
  • 第十篇 地形第十
  •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一):先占有利地形
  •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二):真英雄都懂得等待
  • 六种地形的用兵之道(三):“必败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心”更重要
  • 六败(一):败,都是败给自己,都是主帅的责任
  • 六败(二):选锋之道
  • 孙子的职业道德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 爱兵如子,真爱不易!将不容易,兵,更不容易!
  • 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
  • 李世民的知己知彼观:没本事知道别人,一定要知道自己
  • 附录:《地形篇》全文
  • 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
  •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一):治气、选锋和分战法
  •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二):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
  •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三):与第三方结盟
  • 正兵诱敌,奇兵伏击
  •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四):险恶地形迅速通过
  •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五):突围要靠奇谋
  •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九死一生
  • 临战指挥的艺术,首要是扰乱敌人
  •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 把所有人绑上战车,谁也下不来
  • 作为领导者,不是风风火火、忙忙碌碌,而应该镇静平和、不紧不慢
  • 成功是靠日拱一卒
  • 进入敌境后就要万众一心
  • 只问自己学到什么,不要纠结字面原意
  • 王霸之道,打铁关键是自身硬
  • 不疑不惧,才能胜利
  • 置之死地而后生,谁真敢干?
  • 忠言逆耳利于行,百依百顺有奸心
  • 附录:《九地篇》全文
  • 第十二章 火攻第十二
  • 火攻的对象
  • 火攻,就是给敌人做艾灸
  • 火攻的五种变化
  • 打得赢,关键还要赢得起
  • 附录:《火攻篇》全文
  • 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
  • 给别人钱,不是给对方定价,是给自己定价
  • 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1、2、3):所有疑心,都是怀疑自己
  • 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4、5):生间和死间
  • 陈平这样的人有什么本事呢?就是有分猪肉的本事
  • 要重视大人物身边地位低的人,这些人最能帮你办大事
  • 五种间谍,反间是关键
  • “先胜后战”的关键是不胜不战
  • 附录:《用间篇》全文
  • 后记
  • 最后总结 《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 华杉讲透《论语》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章 学而第一
  • 学《论语》,要怎么学
  • 不要以为我知道,别人就有义务知道
  • 孝悌是为仁之本
  • 从说话的语气和神色,最可以观察人
  • 每天要问自己的三件事
  • 人人都是“民之父母”
  • 行有余力再读书
  • 人伦品格是大本,读书学习是末技
  • “一听就懂,一用就不会”,是自己不厚重
  •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来自于祖先的付出
  • 温良恭俭让,不是让人服你,而是让人喜欢你
  • 子欲孝而亲不在,非孝子之言也!
  • “以和为贵”的原意,不是要和平不要斗争,而是精妙完美的礼仪理念
  • 慎始才能善终。不搬起石头,就不会砸到自己的脚
  • 儒家论学,一是读事、一是读书、一是交友
  • 贫富的价值观,和学问之道
  • 拒绝了解别人,就是拒绝进步
  • 第二章 为政第二
  • 管住自己,是管住别人的最好办法,也是唯一办法
  • 有善无恶,思无邪
  • 耻感文化
  • 孔子学问进阶的六重境界
  • 关于孝的四条问对(一):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
  • 关于孝的四条问对(二):最难的是任何时候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厌烦
  • 读书是为了照做,不是为了解说
  • 孔子三步观人法
  • 温故而知新,关键在温故。不温故,则无以知新
  • 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差异
  • 学习之道,在于多读书、多实践、多拜师、多交友
  • 成功都是积累得来
  • 人们不知道的毛病,不在于不知道,而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自以为自己全知道
  • 孔子讲升官之道
  • 一部《资治通鉴》对人君的教诲,主要就六个字:“亲贤臣,远小人。”
  • 你想别人对你怎样,一切尽在你自己怎样对别人
  • 我自己不变坏,就是对国家最大的政治贡献
  • 诚信则得自由,无信则卡死自己
  • 熟悉历史,就能预知未来
  • 不是你的神,你不要拜。该你担当的事,你不要躲
  • 第三章 八佾第三
  • 君子对不该做的事,不敢去做,就是不忍之心
  • 僭越其礼,必觊觎其位
  • 孔子论礼乐之道
  • 如果心中没有感情,礼仪就是虚文缛节
  • 凡事都有历史原型
  • 豪气让人快乐,也给人招祸
  • 君子之争,比如射箭
  • 敬礼,先有敬,后有礼
  • 学习的成果应放到自己身上,切己体察
  • 仪式一举一动都是神圣符号,是国家的神话原型,民族的精神原力
  • 我不知道有没有神,但我就跟有神一样要求自己
  • 君子有独立人格和价值,不搞人身依附,不找靠山
  • 不要信任,要确认。要谦虚,要谨慎,关键在多问
  • 射箭的礼仪,在于射中,不在贯穿皮革
  • 本质没了,我们仍然要尊重那形式
  • 儒家的君臣之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的本分是礼,臣的本分是忠
  • 从《诗经》说情绪管理
  • 孔子门下的问题青年:宰我
  • 孔子论管仲:只有经济战略,没有政治理论
  • 易乱为治,必待非常之人
  • 孔子论舜的音乐和周武王的音乐
  • 礼节仪式,需有恭敬相信之心
  • 第四章 里仁第四
  • 世风败坏,责任在谁?责任在“我”
  • 君子不怕吃亏,最怕占人便宜
  • 我们为什么老说做人太累,是因为自己有了私心
  • “仁人志士”的原意,不是抛头颅、洒热血、闹革命,
  • 就是立志做个好人,自己不要变坏而已
  • 我处理这个事情,如果和圣人一样,那我就是圣人了!
  • 你自己愿意怎么要求自己,你自己想明白,别去要求别人
  • 从一个人犯的错,可以看出他是什么人
  • 不知道,本来就是人生的意义和游戏的乐趣,都知道了,真就可以结束了
  • 我们需要攀比的不是财富,而是自身的进步
  • 君子心中只有义,没有羡慕嫉妒恨
  •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 什么都照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干,那怨恨你的人就多了
  • 礼的根本精神是让
  • 实胜于名为善,名胜于实为耻
  • 学习难在一以贯之
  • 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
  • 安心做事,接受结果
  • 你是缺钱还是缺德?是见贤思齐,还是见钱思齐?
  • 孔子讲孝敬父母的四个要点
  • “实在”,是人的最大价值
  • 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
  • 第五章 公冶长第五
  • 孔子和孙子,求全都是核心价值观
  • 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 孔子论子贡:治国安邦之大器,但够不上君子
  • 口才够用就行
  • 有本事的人不缺机会,缺的是认识
  • 子路:性格即命运
  • 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
  • 自知之明与自屈之量
  • 惰气、暮气,是进步需要克服的
  • 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
  • 为什么孔子说子贡无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四书的学习顺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 学习一是要信服,不服老师你就别学;二是不要急于学“新东西”
  • 聪明的人常常不够勤奋,地位高的人往往耻于下问
  • 子产的四条君子之道,也是领导力之道
  • 和朋友相处之道:不管多熟,始终对对方保持尊敬
  • 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 努力工作,等待被开除
  • 什么叫仁,词语本身并不精确,有很大的表达弹性和理解公差
  • “三思而后行”,原意是不要想太多
  • “愚不可及”,原意是大智若愚,谁也比不上
  • 没有机会在当世施展才华,就为后世投身教育
  • 伯夷叔齐的态度,就是真正的对事不对人
  • 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是就是,非就非,那才叫直
  • 君子一举一动,都是真心实意,光明正大来,坦坦荡荡去
  • 人生的三个志向,三个层次:义士、君子、圣人
  • 我们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聪明才智呢:“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 好学的四条标准: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
  • 第六章 雍也第六
  • 可以放松别人,不能放松自己
  • 不迁怒,别把气撒在别人身上
  • 孔子用钱的道理:不该给你的,你来要也不给;该给你的,你不要也得要
  • 英雄不问出处,圣贤不问出身
  • 做一件仁德的事不难,难的是连续三个月不做一件不仁德的事,不动一点不仁德的念头
  • 什么样的人可以提拔?果决能断,通达事理,多才多艺
  • 一段公案:闵子骞为何拒绝去费邑做长官?
  • 冉耕得麻风病:贤人得恶疾的典故
  • 快乐论:志向是快乐的根本保障
  • 该做到的没做到,你别解释
  • 君子儒与小人儒。学问也分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 圣人教诲,千章万句,总结一句话:走大路,不找捷径
  • 君子可以装小人,小人不能装君子
  • 口才和外貌,是小人讨人喜欢的两大利器
  • 儒学非常简单,就是日用常行,但简单的事,人们就是不做
  • 文质彬彬,是一种领导力
  • 认识到自己是幸存者,就有敬畏心了
  • 人生即学习,学习是人生的全部目的
  • 儒家教学法四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儒家的“劳资关系”,就是劳动模范和最佳雇主的关系
  • 儒家的山水文化和精神
  • 万事都有次序,必须按次序取舍,不能哪头都占
  • 知道自己是干啥的,该守什么规矩,这很重要
  • 孔子说,宣扬舍己救人,就是愚弄人
  • 圣人经典流传两千多年,每一个字都深不可测
  • 孔子的八卦故事
  •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恰到好处
  • 仁的方法论:不要做圣人,要做仁人
  • 第七章 述而第七
  • 述而不作,是思想认识,是学习态度,也是创意方法
  • 学习的三大标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
  • 把自己收拾整齐,是为了照顾别人
  • 精而熟之,鬼将告之
  • 孔子理想中的人才需具备的四条素质
  • 学习需付出代价
  •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 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
  • 学会放弃
  •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天道酬勤,这是可求
  • 孔子所谨慎的三件事:斋戒、打仗和生病
  •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 孔子论正义与哈佛大学的正义公开课比对
  • 得道之人
  • 易经64卦,就是人的生活境遇中64种可能遇到的情况
  • 读书、写作、朗诵,是学习的三大功夫
  • 叶公好龙的龙,就是孔子吧!
  • 天才论:天才是否需要学习?
  • 中国人不信神,这是从黄帝的孙子颛顼传下的政治遗产——绝天地通
  • 拜师,不是他比我强,而是每个人身上都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 哪国都能任用孔子,唯有宋国,绝对不能
  • 圣人之道,都是最基本的原则,和最简单的道理
  • 什么是忠呢?忠者,不自欺也
  • 孔子界定“正面人物”的四个标准等级: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
  • 中国人的仁义思想与环保传统
  • 历史是很不可靠的,就算是一手,也不可靠
  • 要把人往好处带,别把人往坏处推
  • 做圣人也容易,你今天就可以试试:圣人情境模拟法
  • 圣人的修养:善则归君,过则归己
  • 孔子唱歌的故事:学习之道,取人之长也
  • 知道不是懂得,做到才是学到
  • 孔子的两个不厌倦: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是为神
  • 宁愿节俭鄙陋,也不要奢侈凌人
  • 儒家的不焦虑之道——志向、使命与无我
  • 容貌、气质、脾气,背后是人的德性和修养
  • 第八章 泰伯第八
  • 做好事是德,不留名更是至德
  • 对朋友关系的重视,是儒家一大特色
  • 儒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 儒家思想,很大程度是讲领导力
  • 君子才智超群,却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终看着别人有本事!
  • 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圣人君子和顾命大臣
  • 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点的
  • 知道自己没修养,就得重新学习
  • “不做判断,跟着走”是一种智慧、性格和能力
  • 君子该如何与小人相处:不可嫉恶如仇
  • 骄傲的反面,不仅是简单的谦虚,而是善与人同,与人为善
  • 学习,是为己不为人,谋道不谋食
  • 学了这道,就要践行,按这道去做,死而后已
  • 喜欢对别人的工作发表意见,是一种浅薄的表现
  • 三种“天下之废材”
  •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和我的七条读书方法
  • 高管必读:你得了某个位子,别把它当权势利禄,要把它当责任担当
  • 尧舜故事的本质,不在事实,而在于其象征意义:创造一种共同价值观的连接
  • 要得人,先要修身
  • “克勤克俭”,是克勤于国,克俭于家
  • 第九章 子罕第九
  • 接受命运,是把握命运的前提
  • 伟大的人介绍自己的本事,总是从最小的事说起
  • 仪式就是精神,仪式就是态度,仪式就是本质
  • 四种坏心态,人所常有,圣人绝无
  • 孔子的气势:以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自居
  • 圣人多能干粗活,因为他不会认为什么活不该我干,而是干什么都能干好
  • 问题即答案,一旦找对问题,答案就在问题背面
  • 神话传说,意义不在于事实,而在于象征
  • 人性的弱点:一方面想出人头地让人尊重,另一方面又蔑视权贵粪土当年万户侯
  • 师徒制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是最好的人力资源文化
  • 该怎样,就怎样,不要姑息迁就,不要坏了规矩
  • 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把那一部分坚持住,就是人生原则
  • 孔子为什么想渡海去朝鲜?
  • 凡事彻底,把最平凡的事,做到最彻底;在最寻常的事上,付出最不寻常的努力
  • 简单、单纯,但是日日不断,一刻不停,就是坚持努力
  • 好色,是最大的诚意,是知行合一的极致
  • 所谓坚持,不是确信坚持就是胜利,而是有使命驱使,志向支持,且能接受任何结果
  • 最快的进步,就是只进不退,把每一天每一点进步都保持住
  • 今天名闻于世的,都是昨天的英雄;而今天的英雄,还不为世人所知
  • 要重视别人的话,善于用别人的话来规正自己
  • 君子秉持的,不是愿望而是志向
  • 知道自己是谁,有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志向,就不会去跟别人比
  • 每在国难亡国亡文化之时,总有那松柏之士,支持文化之危局,延续文明之香火
  • “智”“仁”“勇”三达德,是三粒治疗焦虑症的良药
  • 有的人,你可以和他一起求道,却不能和他一起坚守
  • 天下事不怕做不到,就怕不是真心去做
  • 第十章 乡党第十
  • 对地位相当的人,团结活泼;对地位比你高的人,保持一点严肃
  • 迎来送往的原则:迎客要快步向前,送客要站在那里张望
  • 孔子对“权贵”是高度尊敬顺服,但他的顺服是有条件的
  • 外交礼仪无小事
  • 服装不仅是自己的形象,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仪式的庄严
  • 斋戒的饮食起居规矩
  • 孔子饮食的讲究:规规矩矩,方方正正
  • 中国人饭前祭的不是神仙,而是祖先
  • 关心人,关心别人,别人也是人!
  • 保持对上级的敬畏
  • 圣人什么都怕,啥也不怕的,是只关注自己
  • 第十一章 先进第十一
  • 伟大的企业,都是一个伟大的老板,带着几个特别能吃苦的人,和一帮离了这儿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干起来的
  • 颜回+苏秦张仪+陶朱公=子贡
  • 说出来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要谨慎
  • 颜回之死与葬
  • 子路问死与子路之死
  • 君子有三种快乐:父母健在、心地坦然,以及得到天下英才来教育他
  • “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才是恰到好处
  • 性格决定命运,修养决定成就
  • 安贫乐道的本质,不在安贫,而在乐道
  • 墨守成规,才是创新的基础
  • 直言与慎言,儒家的说话哲学
  • 读书的本质在于切己体察,事上琢磨
  • 颜回:父母在,不敢轻生;师父在,也不敢轻生
  • 当对方不听你的,你的价值发挥不出来,你就赶紧走人
  • 德不配位,则害人害己
  • 一个两千多年没说清楚的问题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志向?
  • 第十二章 颜渊第十二
  • 要知止,凡是与我无关的,不收看,不收听
  • 把自己的怨言都清理没了,别人对我的怨言自然也就没了
  • 接受命运也接受自己,是最好的心药
  • 不怕吃亏,就怕占了人便宜,破坏了我的诚意原则
  • 凡是要求别人怎样怎样的,都不是儒家;凡是一声不吭,自己先做到示范的,才是真儒家
  • 我们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太粗野了
  • 位置越高,责任越大,别想征服世界,先想征服自己
  • 翻脸了还能认人,就是有德而且不惑的君子
  • 英明的国君,只有良师益友,没有酒肉朋友
  • 子路一身正气,却没有基本的程序正义
  • 所谓“中年危机”,就是过去的追求没意思了,新的目标又没有,权力在手里还不愿意放给别人
  • 小人之心,人皆有之
  • “模仿定律”,是儒家方法论的核心
  • 不怕被人占便宜,就怕不小心占了别人便宜,多留余地,才能游刃有余
  • 霸天下者有三戒:不要贪心,不要愤恨,不要急躁
  • 知人,是人生第二大智慧,难度仅次于知己
  • 珍惜身边能帮你进步的朋友
  • 第十三章 子路第十三
  • 成功不是去做不寻常的事,而是在寻常的事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和坚持
  • 向内的工作做好了,天下人才会趋之若鹜地来,做不好,在这儿的也会离开
  • 万事开头难,修行在个人
  • 领导人的信用,就是民众的安全感
  • 读书是极为聚焦之事,志向越清晰,越不会“博览群书”
  • 但凡有任何事,你没做到,没得到,或别人对你不好,你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 对那些最基本的问题,我们的认识永远不够
  • 杰出政治家的八条素质标准
  • 达成仁政的标准:三十年实现理想社会
  • 晋平公和师旷的故事: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就会铸成大错
  • 国家好不好,移民最知道
  • 欲速则不达,孔子自己也失败在这句话上
  • “亲亲相隐”不仅是儒家价值,也是普世价值
  • 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人生的关键在于立志,志向的关键在于有所不为
  • 中庸不是平庸,是完美到极致,是丝毫不差的至善至美
  • 儒家总是要解决国家需求,而政治的关键,往往在于解决君王的个人需求
  • 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 才高气盛,便是小人。自尊心太强,也是一种病
  • 刚毅木讷,是仁者必备的特征
  • 家人朋友关系的相处之道:朋友之间要相互改造,家人之间不能相互改造
  • 成功非一日所成而在于积累
  • 第十四章 宪问第十四
  • 仁,是一种人生逻辑
  • 有志之士,终身进取,不要“安全感”
  • 不管国家有道无道,我的观点不改,我的言行可以改
  • 有德的人一定能说,能说的人未必有德
  • 不要做与众不同的人,要做大家都能接受的人
  • 仁是满分,君子也永远打不了满分,只能不断趋近
  • 领导者知人善任,小伙伴同心共济
  • 孔子论子产、子西、管仲
  • 用人需要对人对己都有所了解
  • 人无完人,完人的标准:智、廉、勇、艺,再加上礼乐
  • 做人,要的不是做人的智慧,而是做人的诚意
  • 王道靠仁义,霸道靠实力
  • 历史、思想的解读因人而异
  • 始终站在老板的立场,是最大的职业道德;培养新的领导者,是各级领导者的最主要任务
  • 世间最大的爱,就是成就他人
  • 读《论语》是为了批评自己,切己体察
  • 田氏代齐的故事:收买人心和广生儿子
  • 批评,对于老板来说,是奢侈品
  • 进步是一点一滴成就的
  • 新知识来源于旧知识的不断操练
  • 进步是做减法,不是做加法
  • 干好自己的事,是有机会干别的事的唯一方法
  • 真人真心真本事
  • 付出努力,接受结果
  • 错误是资产,别人的错误,也是我们进步的资产
  • 至诚者方能走得长远
  • 千里马不是靠力气,是靠做事的品德,靠“正确地做事”
  • 自己靠自己活。自己独立,才能爱别人
  • 不要到处去学前沿尖端的东西,而是反复学习自己手上正在做的事,把它做到极致
  • 义所不该为,就是命里不该有;不打尽最后一张牌,因为未来的路还很长
  • 隐退并不是放弃原则,不工作不等于停止学习,只是等待天时
  • 孔子的天命是搞教育
  • 武丁三年不说话,是最高深的政治智慧
  • 领导要成为员工心中的神
  • 一个人的修养关键在敬
  • 珍惜老朋友,就是珍惜和过去时光的联系
  • 成功或被承认,都来自于时间,来自于等待
  • 第十五章 卫灵公第十五
  • 学会接受失败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忠恕之道,用民间的俗话来说,就是四个字:将心比心
  • 没有苦难,就没有进步,一帆风顺,是不能到达彼岸的
  • 孔子的无为而治,就是要把培养人,作为自己最大的作为
  • 中国式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免于祸患
  • 儒家为什么讲明哲保身,以及明哲保身的四个标准
  • 要慎言,更要贵言;不失言,更不失人
  • 杀身未必成仁,不杀身反而可以成仁
  • 选择做对了,就成功了一半
  • 孔子讲如何治国的五条标准
  • 为未来考虑,做好先手
  • 管理者最大的罪过,就是不培养人才
  • 放弃要求别人,全部用来要求自己
  • 凡事多请教,不要光是自己思考
  • 任何问题都检讨自己
  • 君子为人处世之道:只以君子之道待人处事,不向谁效忠,也不要求谁向我效忠
  • 我们的好恶标准总是大于是非标准
  • 人们总是不关注珍惜爱他的人,成天跟毁他的人打得火热!
  • 不知道就别说,要问!
  • 学会忍,才可能成大事
  • 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需要勉强结交朋友
  • 领导者一半的精力要用于内部沟通
  • 不愿意改错是认识问题
  • 学习,只关注我收获了什么,不关注别人什么地方“讲得不对”
  • 担心自己没钱的人,百分之百是没有志向
  • 修身靠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得靠礼
  • 识才、用人,是领导者一生都修炼不完的功夫
  • 心中有“仁”,勇往直前
  • 不因守小信而失大义
  • 要领导客户,不要搞定客户。要领导你的领导,而不要搞定领导
  • 如果价值观、志向、思维逻辑、判断标准、做事原则都不一样,怎么可能一起谋事呢
  • 重要的事情重复一遍。多一字就太啰嗦,少一字又没说清楚
  • 心里随时装着别人,养成好习惯,就是好修养
  • 第十六章 季氏第十六
  • 自私的主公很难有忠诚的家臣
  • 儒家讲忠是相互的,上级忠于下级,下级忠于上级
  • 要交益友,不要交损友
  • 儒家教导对尊长说话的规矩:保持尊敬、诚实和体贴
  • 是血气在驱使你,还是志气在驱使你,就是修养的区别
  • 君子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敬畏心
  • 不贪巧求速,不走小路,走大路
  • 三省九思是儒家的君子修身之道
  • 主张得不到实施,就隐居起来,不为利禄苟且;主张能得到实施,就要彻底实施,还是不为利禄苟且
  • 假如明天我死了,是否有人会若有所失?
  • 圣学无秘传,只不过是些大道理
  • 第十七章 阳货第十七
  • 守住自己的立场
  • 孔子和公山弗扰的故事:孔子的理想国
  • 如何落实领导者的“仁”
  • 孔子版六荣六耻:归根结底,都是以不学习为耻
  • 读《诗》的好处:心平气和,有了说话的艺术
  • 治国的起点是婚姻
  • 治国靠礼乐,企业管理靠礼乐,家庭和睦靠礼乐,犯罪团伙,也靠礼乐
  • 表里如一,知行合一
  • 真本事方能有底气
  • 大道至简至正的真理,就是我们不思考时都懂、一思考就不懂的理
  • 孔子说话微言大义,要靠自己去悟
  • 放空自己,歇歇也好
  • 怨气比毒气还可怕,人在毒气室里,是窒息而死;在怨气室里,是生不如死
  • 第十八章 微子第十八
  • 柳下惠正直而正气,内心强大而骄傲,根本不以被罢黜为辱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我是个人呀!
  • 孟子的四种圣人论,和孔子的无可无不可,就是无我
  • 忠厚的领导者,首先会照顾自己的亲属;然后用好手下每个人;第三他念旧;第四,对人不求全责备
  • 第十九章 子张第十九
  • 不进步,就是无德
  • 读经典的顺序
  • 不退步就是最快的进步
  • 有同学,才有学习
  • 诚信是成事之本
  • 学习之事无本末之分
  • 仁者是平易近人的
  • 千难万难,“无我”最难
  • 象征永远胜过事实,符号总会掩盖人物
  • 君子不辩诬
  • 学习,是一种拼图游戏
  • 宗师的产品一是思想、二是弟子
  • 不服高人有罪
  • 来之、富之、教之,能做到这三样,就拥有了领导力
  • 第二十章 尧曰第二十
  • 治国的中庸之道,就是全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 作为领导者,就要承担领导责任
  • 领导没有“自己人”之说
  • 从我做起,恢复当代的礼 ——“仪式”
  • 成功靠什么?越到高处,就越是靠人品,靠修养
  • 最佳领导者守则:五美四恶
  • 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钱财问题
  • 君子的大智慧有三条:知命,知礼,知言
  • 参考书目
  • 华杉讲透《孟子》
  • 版权信息
  • 自序 为往圣继绝学
  • 第一篇 梁惠王章句 上
  • 如果你一心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
  • 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乐宏大,直冲霄汉
  • 不要五十步笑百步,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竞争,不是我要跟你争,是我让你没法跟我争
  • 追求仁义,无论成功失败,我都得到仁义
  • 不谈霸道,谈王道
  • 能保民,就能王天下
  • 王天下,不是要你去打天下
  • 君主的帝王梦,是全国百姓的灾祸
  • 有恒产者有恒心,恒心是恒定不变的良心
  • 第二篇 梁惠王章句 下
  • 世间最大的美德是分享,懂得分享,就是王道
  • 情怀比胸怀更大,因为情怀是另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 除暴安良是大勇,与人争强斗狠只是小勇
  • 很多的慈善,都只是慈善表演艺术
  • 王者的仁政就这么简单,历史上每次治世都是如此
  • 贪财好色,也是王道
  • 轻易不试错
  • 要大用贤才,就要听他的话
  •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就是替别人着想
  • 儒家思想三大定律
  • 君子要独立于世,不要找靠山
  • 与其焦虑自己控制不了的事,不如想想自身该做什么
  • 时刻保持警觉,疏远带来不利影响的人
  • 第三篇 公孙丑章句 上
  • 管仲获得了机会,却开创了“邪路”
  • 所有的成功只有一个路径
  • 孟子一句“不动心”,奠定了陆王心学的源头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每一次思考都回到原点,都直接服务于最终目的
  • 内心强大,一身正气,勇往直前,尽在浩然之气
  • 义在心之内,不在身之外
  • 必有事焉,勿望勿助,不拔苗助长
  • 诐辞、淫辞、邪辞、遁辞,孟子的四大恶言辨识法
  • 大而化之之谓圣
  • 立德、立功、立言 ——圣人的标准
  • 圣之清者、圣之任者、圣之时者
  • 养浩然之气要靠集义,行一不义就前功尽弃
  • 王道既比霸道来得快,也比霸道传承得久
  • 不是在危机时改革,而是在闲暇时改革
  • 用人的理想状态:野无遗贤,朝无幸位
  • 孟子的“四端论”就是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基础
  • 习于仁、善端日长,就能想出仁心仁术来
  • 君子之德,最高境界是善与人同、与人为善
  • 只有放弃管不了的,才能去管更大的事
  • 第四篇 公孙丑章句 下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 孟子之高洁,是君子不可以货取
  • 占了位置拿了钱,就要干事
  • 仕为行道,道不行,义不可以素餐
  •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 孟子离开齐国
  • 第五篇 滕文公章句 上
  • 天下只有一个道理, 正确道路只有一条
  • 没有什么事做不到,主要看领导的率先垂范
  • “为富不仁,为仁不富”是不可能的
  • 夏商周三代的田税制度 ——贡助彻
  • 夏商周三代的教育制度
  • 井田制的指导思想,是要财产权利明晰
  • 圣人心忧天下,但不是事事都要忧
  • 爱无等差,就是灭绝人伦
  • 第六篇 滕文公章句 下
  • 守住规定状态,就能发现异常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行不由径 ——不走捷径,不走小路
  • 不参加体力劳动者不得食,这种思想有着古老的幽灵
  • 仁政的价值观,是求仁得仁,不是王天下
  • 儒家讲进步之道,唯有两件 ——读书与择友
  • 为政在于力行,知错在于速改
  • 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理想,始终没有实现
  • 儒家修养的方法论,就是扩充,做到彻底
  • 孟子对谁做国君不太在意,他在意的是天下百姓
  • 第七篇 离娄章句 上
  • 善心和好办法配合起来,才能平治天下
  • 不敢批评领导,是对领导最大的不敬
  • 不要与众不同,要善与人同
  • 处理事情的方式只有两种:对和不对,义和不义
  • 觉得自己在理,往往是一种幻觉
  • 唯有以德服人,修德以服其心
  • 德小力薄还不服,就是自取灭亡
  •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 天下百姓有巨大问题,就是王天下的巨大机会
  • 能居于仁,则身心泰然;能行于义,则正大光明
  •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唯一的捷径
  • 要得到人才,不是到外面去找,而是在自己身上找
  • 儒家思想就是不要开疆拓土,不要扬我国威
  • “温良恭俭让”和“恭宽信敏惠”
  • 在救天下这个问题上,只有经,没有权
  • 易子而教
  • 奉养父母,要“养志”
  • 永远不要让你的名誉超过了你的实力
  •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朋友对你的影响,往往比书还大
  • 舜能大孝,因为他自以为是世间大不孝之子
  • 孝敬父母,兄弟友爱,是仁义的根本原点
  • 第八篇 离娄章句 下
  • 圣道无非是日用常行,应事接物待人
  • 好的政治,人人自便,都感觉不到领导人存在
  • 如果不懂得管理你的上级,你就做不好工作
  • 模仿律的第一定律,就是上行下效
  •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 不要讲别人坏话,也别在意别人讲自己坏话
  • “言必信,行必果”,原话是批评人
  • 心学的宗师是孟子
  • 历史就是文明,仪式就是文明
  • 学习是一个包围战
  • 向领导推荐人才,是人臣最大的功绩
  • 君子重本,得不到不往别人跟前凑,往自己身上找
  • 人生就是一棵巨大的决策树,有数万个决策点
  • 做事不看尽没尽力,而看尽没尽心
  • 你心里装着,就自己会生发
  • 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有人或曾经有人比你聪明
  • 历史是国家的圣经,是凝聚一国的精神纽带
  • 没成功的人关注的是成功,成功之后关注的是传承
  • 取利、分配和献身的逻辑
  • 如果你的朋友或属下背叛你,那你有两条罪
  • 我们研究“谋”,主要是判断“天谋”是啥
  • 参加葬礼,就要与家属同悲
  • 君子活在历史里,因为他想活进历史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齐威王对匡章绝对信任,是完全准确的判断
  • 君子处世,唯义所在
  • 圣人威仪、英雄气象,主要是看气质
  • 君子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 第九篇 万章章句 上
  • 大孝之人,就是终身不变心之人
  • 君子不使坏,强者能自强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原意
  • 天子之位不是尧授予舜的,是天授予舜的
  • 历史是价值观的神话
  •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历史观
  • 有的人自己没有品节,就不承认世间真有品节这回事
  • 第十篇 万章章句 下
  • 圣人之德,都是仁义,但也有不同
  • 周代的社会分配
  • 不挟其贵,任贤不贰
  • 道德抬杠无济于事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 尊贤爱贤,莫过于用贤
  • 直道事人,以道自重
  • 向古人学习,可用“两个代入法”
  • 第十一篇 告子章句 上
  • 善,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 人性和动物性的区别,还是在于善恶观
  • 辩论必起胜心,而胜心是求知的大敌
  • 四端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 决策改变方向,行动改变结果
  • 世上最难的事,不是进步,而是保持
  • 仔细选择你的朋友圈
  •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 我们都懂得要培养孩子,却不太有意识培养自己
  • 有天爵,才有人爵
  • 仁能够胜过不仁,就像水能够灭火一样
  • 第十二篇 告子章句 下
  • 圣人之道,就在日用常行,行走坐卧之间
  • 不要对大错无动于衷,也不要对小错愤愤不平
  • 实用主义永远会败给理想主义
  • 万事都是看你愿意付出多少
  •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 春秋五霸是三王的罪人
  • 齐桓公的五条公约
  • 长君之恶,还算是小罪;逢君之恶,才是大罪
  • 大禹是为全中国治水,白圭只是为魏国治水
  • 能坚持原则的人,都是心里特亮堂的人
  • 领导者的两大任务
  • 君子直道事人,就是只贡献价值,不贪图权位
  • 有过错是常态,进步主要靠改过
  • 不屑于教导他,这也是一种教导
  • 第十三篇 尽心章句 上
  • 尽心尽力,修身养性,静候佳音
  • “仁义礼智信”全都在你自己身上
  • 道不远人,平常日用不离道,百姓日用而不知
  • 要厚黑学,还是要羞耻心,都是自己的选择
  • 交朋友求的是相互规正、共同进步,而不是权势富贵
  • 人首先要自得,不要迷失自己,然后才是身外的穷通得失
  • 暴得富贵却处之淡然,就是有使命感的人
  • 霸道是伟人的时代,王道是平凡人的伟大时代
  • 情商高的人特别擅长背后说人好话
  • 孔子梦周公,王阳明梦见孟子
  • 不要廉价的感动和赞扬,而是要落实到自己身上
  • 有所不为,有所不欲,君子之道,如此而已
  • 困苦让人思考,挫折让人检讨
  • 人臣分四等: 事君之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
  • 君子之乐,我心光明,我人透明,心理阴影面积为零
  • 君子本分已足,内心强大,比外面所有的东西都强大
  • 孟子的目标是百姓幸福,而诸侯的目标是更大的权势
  • 来之、富之、教之、劳之
  • 学习必静心,盈科而后行,成章而后达
  • 有认识论才有价值观,才有方法论,才有效验
  • 一毛不拔的典故
  • 经权之道对中国的影响,害大于益
  • 要正心,先戒攀比,一切向内求
  • 坚持原则,就是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 成功来自于压倒性的投入,坚持就是最大的投入
  • 假仁假义,时间长了,也可以成真
  • 伊尹之事,上下五千年就一回
  • 孟子说的君子,可以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
  • 仁是一间屋子,在里面就是居仁,在外面就是求仁
  • 儒家价值观,家庭第一,公义第二
  • 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习气
  • 人君心里求利不求道,才会对贤士弄出喂猪养狗的感觉
  • 圣人尽得人道而充其形
  • 服丧三年的理念是,孩子生下来“三年免于父母之怀”
  • 学习不是理解,是行动
  • 学习即模仿,老师不能为了笨学生降低模仿标准
  • 身与道永不相离
  • 孟子对滕更的方式,就是不教之教
  • 要养成把问题当问题的眼光
  • 爱有三个等级:亲亲、仁人、悯物
  • 凡是可读可不读的书,都不要读
  • 第十四篇 尽心章句 下
  •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 春秋无义战,是指没有程序正义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人们大大低估了成就一件事业所需要的时间
  • 万事只靠苦练功夫,没有任何秘籍
  • 既自立自强,又做自己的旁观者
  • 爱他人,就是爱自己的亲人,就是爱自己
  • 学习的本质,是模仿一种行为
  • 德性要厚,心志就不会摇动
  • 看一个人,要看他不经意的行为
  • 越是大人物,越是要学会放弃判断,顺从他人
  • 做任何事都要按看三代之后的眼光来考虑
  • 只有天子能得民心,诸侯只能得天子之心
  • 找到自己的百世之师
  • 道不外求,道不远人,道就在自己身上
  • 不要怕得罪人,也不要期待人人都说你好
  •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三层含义
  • 孟子的原意不是茅塞顿开,而是茅塞不开
  • 心中没有志向,学习就没有目的
  • 再作冯妇
  • 要把义理当天性,当本体;把欲望当命运,当客体
  • 修养的六个阶梯:善、信、美、大、圣、神
  • 治学必有门户之见,没有门户之见,是因为没入门
  • 利润太高,说明你对员工分配太少,或对未来投资不足
  • 人不贵在有才,而贵在有道
  • 来者不拒、走者不追、无往教之礼
  • 修养就是时刻抓住自己的四端,不断扩充,到达全体
  • 见善而从,见不善而内自省
  • 心正了,则无往而不正
  • 大人物缺的是批评,批评是大人物的奢侈品
  • 养心的关键在寡欲,寡欲的关键在养志
  • 宁要狂者,不要乡愿
  • 我们的血肉和思想,都是古人定制好传下来的
  •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大学
  • 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
  • 《大学》第一学案:亲民还是新民
  • 止于至善,就是没有私心
  • 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在立志
  • 知行合一的三个层次
  • 儒家思想的社会学原理
  • 诚意正心
  • 爱有等差
  • 保持紧张
  •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 知止的价值观
  • 道学先生
  • 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朝代
  • 孔子、曾子、子路、王阳明审案比较
  • 《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
  • 好德与好色
  • 慎独的企业文化
  • 诚中形外
  • 恐惧论
  • 爱屋及乌是病
  • 父母心
  • 一人定国
  • 清洗词语
  • 絜矩之道
  • 上下级之道
  • 刘邦和项羽的钱财观
  • 人间国宝
  • 嫉贤妒能是公司最大的恶
  • 敢于得罪人,才是君子
  • 用人黜人,都要快
  • 好恶之道
  • 忠,是发自内心尽心尽力
  • 亚当·斯密羡慕中国什么
  • 生财之道
  • 发财与发身
  • 利害利害,利就是害,君子以利为害
  • 中庸
  • 率性而为,就是循规蹈矩
  • 不拘小节者,难有大节
  • 性情之德
  • 修养的海因里希法则
  • 喝心灵鸡汤的三个层次
  • 胜心是学问修养的大敌
  • 知行合一的两个标准
  • “义袭而取”和“集义而生”的区别
  • 君子之强四条标准
  • 邪门的二十四孝,就是文化垃圾,以惑下愚
  • 能不能坚持,关键在有没有志向
  • 门槛低,道行深
  • 道不远人,保持简单
  • 忠恕之道
  • 言行相顾的两个体会
  • 羡慕别人,是大毛病
  • 非竞争论
  • 从小事做起
  • 做个实诚人
  • 中庸之道的马太效应
  • 五千年第一家族
  • 家业、家风、家学
  • 礼的智慧
  • 礼乐治国
  • 人存政举
  • 区别对待,而不是一视同仁
  • 知耻近乎勇
  • 修身两条道:慎独与择友
  • 对高、中、基层不同的人力资源政策
  • 做个实诚人
  • 学习学五条,少一条就不是真学习
  • 诚是最大领导力
  • 至诚如神
  • 不诚无物
  • 至诚无息的工作原理
  • 诚的两个标准
  • 修德凝道五句话
  • 处世之道四原则
  • 守本分
  • 企业词典和企业文化半径
  • 王莽与周公
  • 道统和事业理论
  • 圣人的五条标准
  • 至诚的生态系统
  • 名气的价值观
  • 后记 五个儒家论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章 传习录序
  • 读书不能知行合一,就是玩物丧志
  • 第二章 传习录上
  • 如果一个人说他打通了儒道释,那就是说他儒道释都没入门
  • 《大学》第一学案:亲民还是新民
  •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里都明白
  • 凡事能“走心”,自然左右逢源
  •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
  • “精”的目的在于“一”,“博”的目的在于“约”
  • 知行的三重境界: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 从困知勉行,走向学知利行,最后走向生知安行
  • 看世界的另一个角度: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 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 “博学于文”不是只读书,而是读世间一切事
  • 人只有一个心,心中要么是天理,要么是人欲
  • 韩愈与中国的道统
  • 为往圣继绝学,最忌讳添加“自己的观点”
  • 《春秋》不写罪行过程,就没人跟着学坏
  •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文明的样板
  • 学习第一是立志,事业第一也是立志
  • 要学习,先改掉阻碍进步的坏毛病
  • 知行合一,学无止境
  • 下学而上达,应在“下学”上下功夫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 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要存天理、去人欲
  • 心学就是“学习学”
  • 读书要先确定自己的“本体书”
  • “明明德”就是“致良知”
  • 儒家方法论,是时时刻刻都在复盘
  • 儒家之学,就是人情事变
  • 我心光明,万理灿然
  • 要拿挑别人毛病的习惯来对付自己
  • 集义,是养浩然之气的心法
  • 凡事开头错了,往后你怎么也对不了
  • 情绪和初心
  • 随时要自省,永远不自责
  • 养浩然之气,就要从“夜气”开始养
  • 居仁行义,就是心在腔子里
  • 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而不是为了胜过别人
  • 占卜之事,君子不信
  • 儒家的中道,是变化的、动态的“中”
  • 学者当务为急
  • 始终服务于终极目的,随时回到原点思考
  • 道的表里精粗,远近旁类
  • 小人怕缺钱,君子怕缺德
  • 正确运用才智
  • 别哀叹世风日下,存养自己的风不要向下
  • 时时刻刻知道自己所当想和所当行
  • 大宇宙、中宇宙、小宇宙,感而遂通
  • 求之于心、坚定其志、充盈其气、如有神助
  • 知不足,路才会走得更长
  • 中庸没人能做到,只能无限趋近
  • 颜子没而圣学亡
  • 在心上存养,学问自己就会来
  • 集义、积德、养气、修身,四者是一件事
  • “理”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
  • “口耳之学”和“义袭而取”都是治学修身的大忌
  • 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
  • 墨家之“爱”与儒家之“爱”
  • 持志如心痛
  • 理学和心学,本质没有区别,只是角度的不同
  • 减一分人欲,就是增一分天理
  • 万事只凭诚意,不起私意
  • 志有定向,一条路走下去
  • 要做“达人”,不要做“闻人”
  • 只问精纯,不问斤两
  • 下愚不是智商低,而是不学习
  • 学习,不但要用心,还要践行
  • 一以贯之的一,就是忠恕之道
  • 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
  • 学习先立志,然后只问耕耘不求回报
  • 居敬、穷理、尽性
  • 戒惧和慎独
  • 儒学的根本是行动
  • 有一丝一毫非礼的萌动,就像刀割针刺一样受不了
  • 超越死亡恐惧,就进入了“夭寿不二”的境界
  • 真知就是行动
  • 活在当下,夭寿不二
  • 戒慎恐惧,就是自己教导自己
  • 过分自信是成功人士最大的弱点
  • 学习四书的次序,就是从诚意到诚身的次序
  • 第三章 传习录中
  • 诚意正心,是一种内心宁静的状态
  • 对标圣人
  • 心存敬意,深信不疑,切实笃行
  • 心是一个整体,要向心中求理
  • 走正道,立正命
  • 你的学习,是不是一种玩物丧志
  • 找到自己的拘蔽在哪里
  •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格物、致知、诚意的逻辑次序
  • 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
  • 不温故,则无以知新
  • 圣人对“义理”生而知之
  • 拔本塞源论
  • 不羡慕别人的本事,也不争逞自己的本事
  • 正邪之辩,是人心永恒的主题
  • 读书是和古人对话,交友是和活人对话
  • 无我,则连通天地
  • 人人皆可成圣的道路
  • 功夫就是一刻也不能松劲
  • 学习的目的,在于给自己加分,不在于给别人打分
  • 要在事上琢磨,不要在字眼上纠结
  • 越是刻意要心静,就越是静不下来
  • 养成好习惯,是修身的最高成就
  • 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要省着点用
  • 良知本体,不增不减
  • 天有定理,人有定心,胸有定见,志有定向
  • 读书要还原作者的语境
  • 不要钻牛角尖
  • 不要“将迎意必”
  • 你想得,所以就失去了;只有你没想得,它自己才会来
  • 从陆原静身上看到六大流行“学习病”
  • 在困勉之中,循着良知良能,也是生知安行
  • 苦不苦,想想阳明亡命天涯处;乐不乐,学习颜回箪食瓢饮鼓瑟高歌
  • 学问贵在反求诸己,不是靠学知识、求解答就能得到
  • 良知不滞留于见闻,也不离开见闻
  • 丧尽天良的会议
  • 当做则做,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 不怕被别人欺,怕的是自欺
  • 凡事不能只“动脑筋”,还得靠身体力行
  • 孔门之学是身心之学
  • 王阳明谈《大学》旧本
  • 诚意正心,至诚如神
  • 离开了具体事儿,讲道理就是空谈
  •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我心光明,只凭着大是大非去行
  • 只要不存私心,一切凭良知,做什么都容易
  • 私智与公善
  • 天下人的心,就是我的心
  • 有一个人相信我的良知之学,就不算少
  • 论证越精细,离大道越远
  • 因病发药和因药发病
  • 行动的入手处,就是孝悌、洒扫
  • 真正至诚的人,谁也骗不了他
  • 在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上用功,就是尽心知天的开始
  • 蒙以养正,在童蒙时期就养成一身正气
  • 持续自我纠错,就是持续进步
  • 管住孩子之前,要先管住自己
  • 第四章 传习录下
  • 身、心、意、知、物都是一个东西
  • 静不下来,是因为心不正
  • 学问之道无他,不自欺而已
  • 每个人胸中都有个圣人
  • “致知”二字,真是千古圣传之秘
  • 用功时间长了,自然就有勇气
  • 人生即学习,分分秒秒都是学问
  • 不要急于改变别人,要花时间等待他
  • 从“我不该那么做”到“我不该那么想”
  • 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 想太多,都是因为没有去做
  • 只要有志向,千事万事都只是一件事
  • 认识自己的问题,注意改变,就是贤人境界
  • 与人为善是君子最大的德
  • 读书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
  • 圣人也不免被人毁谤
  • 道就是良知
  • 儒家养心,未曾离开事物,只是顺应天道
  • 世间的道理,都特别简单朴实
  •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 世界在我心中,我心中有爱,则全世界充满爱
  • 天理人欲的分界处
  • 吃一堑,长一德
  • 我们心中本来就有天赋准则
  • 大人物一生的事迹,都在他的音乐里
  • 学问之道,善与人同
  • 不给别人添麻烦
  • 思想最高处,只有体会,没有词汇
  • 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 坏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好人不知道坏人有多坏
  • 四句教
  • 既求物理,也要正事理
  • 能知行合一的人,自然有忠恕之道
  • 心即理也,就是不要把心和理分开
  •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同一件事
  • 看不见、听不着的地方,才是良知的本体
  • 放下自我,就是连通整个宇宙
  • 傲慢与懒惰能毁掉你的一生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人之道,忠恕而已

    华杉老师编译的《孙子兵法》、《孟子》、《大学》《中庸》《论语》、《传习录》。是第二遍通读,受益匪浅,发现许多事故都始于自己演绎的故事。理解到只有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才能在书中找到共鸣;在日用常行中戒慎恐惧;读书应学习古人的态度,学之为己体用。不是学之博人赞誉!      《孙子兵法》中记忆深刻的是: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感悟于人能做到的是管理好自己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让自己强大才能赢得胜利的机会;但不能确认一定成功,勿有将迎意必之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等待时机到来 ——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孟子》的 “四端论” 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感悟于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良知,却难能为善去恶,就像日常生活中,说好要减肥,却越减越肥;总是难忍口腹之欲;每次态度很明确,行动却不改。抽烟喝酒也是如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知行难合一,行知永背离!      《大学》之道关键词: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定静安虑得;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感悟于 — 镜子不擦不明,人不磨炼不行;学会在心上磨,事上练;因上找,终能果上见!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有感至诚无息,除诚无二的义理!       《论语》:古人常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的影响力之大;而孔子在全书的总结却以 “一以贯之” 为中心思想,贯 -- 贯穿、贯通、贯彻。在日用常行中把自己的本性融会贯通至诚无息不间断的贯彻知行。而曾子对老师思想的理解为 “忠恕” 二字。忠 —— 忠于本心,中正平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 —— 如己之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简单概括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      《传习录》:以唠家常对话的方式,王阳明把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和四句教启智引悟学生。干货满满,长读长新,越来越好。每次读完这部书,如同一次探寻人性心志迭代,明年再来哈!!!

      1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回终于读懂《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逐字逐句讲透五本国学经典的原意,无需半点古文基础,让你领悟中国历史智慧!集合了畅销书作家华杉的五部经典力作!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三十年,研究《孙子兵法》二十年。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透国学经典,广受好评并针对人们对国学经典的普遍误读,作了正本清源式的讲解分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圣经》不是国学

        孔子,老子,佛,所有圣人老师都教我们向善,都讲明明德,但只有儒家讲亲民。唯有儒家讲在事情上印证学问。所以不可用 “国学” 一词就把儒释道相通,那耶稣也能通。这么做太 “偷国” 了🤣。所以还是信哪家佛家念哪家经。课题分离,情绪自由,专注当下啊,其实儒家都有教我们了。所以再看《被讨厌的勇气》就很好读。要注意的是《四书》必须按顺序读,不让读不懂。而这套书,正是按顺序来的。帮我们省事不少。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9条书评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