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为自己在玩手机,其实是手机在玩我们,席卷全球的清醒之书。

内容简介

为什么只要醒着我们就离不开手机,为什么疫情中的我们更容易自投罗网?为什么比尔·盖茨不让小孩用手机,乔布斯不让孩子碰iPad?手机里设下了多少让我们沉迷的陷阱,我们又要怎样才能战胜这个人生小偷?

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瑞典首席心理健康专家安德斯·汉森,他立足自身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将脑科学、人类进化、心理学结合起来,逐章剖析了为何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会令我们更容易焦虑、抑郁,注意力难以集中,虚度时间,睡眠变差,情绪变糟,智商变低。

比起每天被手机牵着鼻子走的成人,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们面临着更严重的后果,对此书中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照料和管教建议,以挽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还制作了一份“献给旅行在数码世界的人们的安全手册”,通过短短的小建议,帮助读者们解决实际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序言
  • 1. 仍处于原始时代的大脑
  • 不好不坏的进化
  • 我们未能进化成适应现代社会的模样
  • 情感是我们的战略目标
  • 情感对大脑的操控
  •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被负面情感抓住
  • 2. 压力、焦虑和抑郁——进化的赢家?
  • 压力应对机制是这样形成的
  • 杏仁核——我们身体的火灾报警器
  • 杏仁核时刻地扫视
  • 焦虑——身体的保护器
  • 那些看起来不合理的焦虑,其实也是合理的
  • 抑郁症——一种天然的保护?
  • 长期压力的代价
  • 抑郁症——一种预防感染的方法?
  • 感到抑郁不是我的错
  • 身体发出的警告
  • “只有强者才会生存下来”,这句话并不总是正确的
  • 3. 手机——一种新型兴奋剂
  • 身体的能量——多巴胺
  • 我们热爱新鲜事物
  • 大脑喜欢那些难以预测的事物
  • 因为难以预料,所以渴望手机!
  • 不断刺激着奖赏系统的SNS
  • 我究竟开发了个什么东西
  • 乔布斯为什么要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手机
  • 泛滥成灾的广告
  • 4. 注意力——时间的稀缺性
  • 多任务处理的代价
  • 多任务处理时,为什么会分泌多巴胺
  • 工作记忆是有限的
  • 即使处于静音状态,手机也在干扰我们
  • 大脑绝对不会站在我们这边
  • 注意力逐渐消失的时代
  •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 注意力和长时记忆形成的关系
  • 大脑热衷于走捷径
  • 反正要拍照的,还有必要去记住吗
  • 手机比朋友更有魅力
  • 5. 偷走时间的最大嫌疑人
  • 人类的睡眠时间正在减少
  • 睡觉时我们的大脑仍在运作
  • 压力为什么会干扰睡眠
  • 手机屏幕蓝光和睡眠时间的关系
  • 电子书vs.纸质书
  • 每个人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
  • 6. 那些戒掉SNS后情绪变好的人
  • 我们都喜欢散布小道消息
  • 从摇篮到坟墓,人一直是社会性的人
  • Facebook成功的根本原因
  • 我们都喜欢谈论自己
  • 为何使用社交媒体越多就越容易感到抑郁
  • 社会地位会给心情带来重要影响
  • 数码时代的嫉妒
  •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社交媒体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我们
  • 被社交媒体捆绑的“00后”
  • 一见到他人就会变得活跃的镜像神经元
  • 自恋已成潮流
  • 是谁在吸引你的注意力
  • 天下没有免费的社交媒体
  • 是我在玩手机,还是手机在玩我
  • 有10%至15%的狩猎采集者是被他人杀死的
  • 虚假新闻永不消失
  • 是时候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了吗
  • 7. 数码产品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 孩子们对手机的依赖
  • 十几岁正是多巴胺分泌最旺盛的阶段
  • 使用数码产品学习根本无益于孩子
  • 逐渐退化的自制力
  • 手机使学习能力下降
  • 让手机从教室里消失会如何呢
  • 睡眠越来越差的青少年们
  • 越沉迷于手机,越不幸福的人们
  • 患上抑郁症的青少年人数大幅增长
  • 人类史上的巨变,移动互联网
  • 我们是否可以离开手机生活
  • 玩一玩有利于提高注意力的电脑游戏如何
  • 8. 想要有所改变,就先运动起来
  • 信息海啸
  • 稍微活动身体就能见效
  • 为什么运动能使人集中注意力
  • 缓解压力与焦虑的良药——运动
  • 应对压力的安全气囊
  • 我们运动得越来越少
  • 做多少运动最适合
  • 9. 大脑至今仍在持续变化着
  • 我们逐渐变低的智商
  • 我们的大脑仍在不断变化着
  • 技术发展和精神障碍的问题
  • 没时间研究了!
  • 我们正在逐渐失去什么
  • 我们仍然处于进化的过程中吗
  • 我们真的变得越来越抑郁了吗
  • 快乐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 网络会让我们变成傻瓜
  • 10. “自然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
  • 附录 献给旅行在数码世界的人们的安全手册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1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手机大脑

    手机就像是为大脑定制的毒药,而我们似乎束手无策。本书借用大脑、情绪、注意力、时间、激素解读了电子产品的危害,手机成了人为人设计的人性陷阱,无意中用专家系统攻破了大脑系统,由此触发社会形态的迭代异化。有没有一种可能,通讯社交已经到了冰点,我们坐拥千百好友依旧无话可说,微商、营销、热点成了朋友圈常客,集体哑言就事论事,而短视频、电竞游戏、二次元等更刺激的事物成为新一轮的情绪黑洞,甚至苍白的守望下一轮浪潮。成人孩子玩起手机都恐怖至极,成年人不得不常常回到生活,儿童不得不偶尔被现实打断,可怕的是回头无岸,作者提到的解法显得软弱无力。有的问题不是意识到严重性就能解决的,而大多数问题大都越严重越无解,无解又越发严重ต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普读物

      这两天看到了一些文章研究,说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更容易抑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手机。准确来讲是现在的年轻人是社会网络原住民,我们活着线上的社交上,一方面因为广袤的互联网让自己看见更多,存在比较心理,这种别人 “显得” 很好,而自己不好的感受,加重了抑郁情绪(当然也包括别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手机作为一种上瘾的奖赏机制深刻影响到了人的注意力,说白了,手机已经是合法的鸦片,我们离开手机就会引起焦虑,我们不离开手机,就会引起抑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还有救吗?

        类似关于戒网瘾的书市面上已经有不少,这本《手机大脑》的特点在于作者用绝大部分的内容来给大家分析我们依赖手机的原因,正所谓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关于戒手机的方法,后面几章也是抓着每个痛点,逐一分析,方法简单却有效,另外在结尾处用了三页给出了简易操作办法。作者提到因为我们在 SNS 上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看到别人的生活之后,因为攀比心的作祟,开始给自己压力,带来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如果不打开小红书,都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多糟糕,所以说 “攀比是偷走快乐的贼”。还有一点就是关于一些 SNS 开发的细节,比如关于点赞系统,这些 SNS 的开发人员将奖赏系统真的玩出了花。比如会将别人给我们的点赞切割成若干部分,分批展示,逐渐拉高我们的期望值,刺激人们反复去点开查看,连我这么懒惰的人,之前都会中招😂。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SNS,全称是 Social Networking Seriv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严格地来讲,目前国内 SNS 网站并非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而只是 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这本书提出的观点精准,内容中很多干货,相当值得一阅。

          转发
          3
        • 查看全部45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