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本书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时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 乡土本色
  • 文字下乡
  • 再论文字下乡
  • 差序格局
  •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 家族
  • 男女有别
  • 礼治秩序
  • 无讼
  • 无为政治
  • 长老统治
  • 血缘和地缘
  • 名实的分离
  • 从欲望到需要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于斯,归于斯

    前些年有个玩笑,说之前乡下有钱没钱的,都努力成为城市户口,涌入城市,努力成为更有钱的有钱人;而这些年,有钱人都争相在乡村置地,回流了。说不清什么感觉,悲观的去看,乡村就是孤零零的老人,孕育养大了孩子,几乎没享受什么,度过了艰辛的时日,孩子们又回来开始新一轮的 "索取"。这样说,或许有些悲观,但仔细想想,在很多人眼里,乡村也就是一个快乐时未必想起,失落时想要依赖的地方。我对乡村有不一样的情感。虽然生在县城,没有过乡村的生活,但我却比较向往,一是很小时候回祖籍地山东龙口下的农村短暂生活经历;二是前些年经常去赤峰市几个旗下面的乡村跑业务。对乡村就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陌生的熟悉。乡土情绪,家国情怀,有时候会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没有经历或者见识过乡村的,也许很难调动出这样的情绪。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 乡土似乎被抛弃了,至少,在很多地方在很多领域的进步远远落后于城市。但谁也不可否认一点,没有乡村,没有乡土,也就没有城市,也许也没有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城镇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么多年都不曾消亡,虽然部分消失,但却会永恒存在。乡村会不会成为最后的形态,不可知,却可待。作为最小也是最大的组织单位 —— 家族,孕育了我们的文化,和乡土情绪一样,家族也曾迷失在传承的路上。庆幸的是,近些年,人们又重新回到路上。孕育于乡土的礼仪、道德乃至法制又一点点凝结成新的力量,重新涌入血脉。再读这本书,不禁感慨,乡土中国的乡土气其实一直没有脱离,我们被太多的华丽和虚幻眩晕了双眼和大脑,骨子里的情怀还在,只是不知该如何表达和宣泄。那么多看起来炫酷的理论其实只是为了包裹住我们的不自信而已。有时候想想,如今的乡土,或者说是如今的乡村,只是发展形态的异型而已。就像水,为了更好看,现在变成了冰,还被注入了颜色,雕刻出各种花样,但有两个不可能改变的事实是,她终究是水,她终会融化,重新回归大地。我们也一样,不论怎样的文明,都根植于乡土,最终都回归其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中谈到的 “乡土” 其实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在中国广大乡村非常常见,但却极少被人认真的谈起或者论证。费孝通先生通过自己大量的社会调查,附加上生动的例子,将乡土社会中所包含的 “熟人的社会”“差序格局”“维持乡土社会正常运行的四种权力” 等,较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一一进行解释。相互熟悉的耕作模式是中国乡村传统的生活模式,构成这种生活模式的每一个角色,彼此之间都是互相熟悉的。在这种熟悉的环境里,有一种叫做 “差序格局” 的社会关系产生了,一个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通过婚姻,来建立并且扩大自己的关系网。想要维持这些社会关系的运转,必须要依靠各种各样的权力,有四种权力是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而 “同意权力” 直到今天还没有过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社会学的浅薄理解

        我们经常区分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但往往是比较琐碎的片面组成的认识,要说两种社会的根本区别到底是什么,费孝通先生给出的答案是: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是在神之下的一张网,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之需要保护私人权利,同时为了解决冲突需要私人权利让渡出一部分作为团体权利,政府是代表神来治理社会的。差序格局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亲情远近向外辐射的网,就像很多石头入水荡起的涟漪,这许多涟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关系,自然是有远近亲疏的,社会行事就相对灵活,再而形成了这格局上的生育制度、男女有别、氏族家族、长老统治、地缘关系等。项飙先生的《把自己作为方法》可以说是社区分析中的在场与描述,而这本书则是社区分析中的比较分析。能对社会学有以上浅薄的理解(由于浅薄,所以大概率不准确),我想这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出版集团

        北京出版集团是新闻出版总署1999年批准组建的全国首批7家试点出版集团之一,拥有北京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文津出版社、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和《十月》《父母必读》《少年科学画报》《北京卡通》《夜北京》杂志社。集团前身北京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 集团公司作为北京市最大的综合性出版机构,牢牢把握正确的出版方向,为广大读者奉献了大量优秀的精神食粮,在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50余年来共出版各类图书2万余种、15亿多册,出版物获得多项国家级出版大奖和文学大奖。每年出版图书、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物近3000种,其中新书约1600种,在销品种约8000种。出版物在全国零售市场持续稳居前列。在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中,北京出版社曾两次获得“最受读者喜爱的出版社”。2009年,集团公司获得“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