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企业家、投资人陈明键在以色列访学期间,一边创立药企积极合作实践,一边以“以色列早期教育与后期创新”这个课题研究为线索,沉浸式体验和思考的结晶。

内容简介

作者在以色列的一年半里,结识了众多犹太学者、教育家,到访过许多犹太家庭、学校和机构,深入到耶路撒冷的各种生活场景。

他紧抓住“创新与教育的关系”这个核心,先后访谈过一百多位各界人士,既有诺奖得主、前总理发言人、前大学校长、大学教授、大拉比、犹太文化专家,又有子孙满堂的老祖母、保安队长、垃圾乐园负责人、犹太女子学校和农业学校的师生……最终精选出二十余篇,形成系列访谈结集,指出了理解犹太创新教育模式的关键线索:这种模式根源于犹太教几千年来形成的推崇学习、强调思辨的传统,反映出“以求真的方式来问道”的基本文化取向,体现于当代以色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个中的种种方式和细节,值得读者深思、借鉴,形成属于自己的答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评论与赞誉
  • 序一 为什么要去以色列?
  • 序二 创新和休息有什么关系?
  • 导言 深度学习系统是如何建构的?
  •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 聪明是因为基因吗?
  • 问题意识从何处来?
  • 餐桌如何成为深度学习的课桌?
  • 创新与军事斗争相关吗?
  • 如何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 上篇 学习,也是一种信仰
  • 01 两代诺奖得主家庭有成功密码吗?
  • 罗杰的高光时刻
  • 什么是犹太人学习的传统秘方?
  • 科学家有信仰吗?
  • 什么是终身学习的动力?
  • 02 爱因斯坦是天才吗?
  • 教授老爸
  • 科学家很多,为什么唯独爱因斯坦那么火?
  •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自己是孤独旅行者?
  • 为什么相对论在中国比在许多发达国家更早出版?
  • 爱因斯坦是天才吗?
  • 希伯来大学和清华北大比,谁更强?
  • 03 学习是避难所吗?
  • 学习传统是从哪里来的?
  • 如何在反对中包容其他文化?
  • 04 希腊与希伯来
  • 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谁影响了谁?
  • 会堂如何影响学习?
  • 某物可以是A或B,但能不能同时是A和B呢?
  • 05 老人如何共同学习?
  • 犹太老人为何从不停止学习?
  • 哈斯卡拉运动像中国的五四运动一样迎来了科学艺术吗?
  • 06 平行逻辑学习观如何引出争辩逻辑方法论?
  • 21世纪的“玄奘”
  • 律法如何影响学习观?
  • 有了《密释纳》为什么还要有《塔木德》?
  • 只有聪明人才能做好人吗?
  • 07 安息日与成人礼的功能是什么?
  • 安息日为什么要休息?
  • 安息日晚餐除了晚餐还有什么学习功能?
  • 成人礼是毕业典礼吗?
  • 08 多孩家庭该如何养育?
  • 妈妈生这么多孩子的动力是什么?
  • 这么多孩子怎么抚养?
  • 犹太父母会惩罚孩子吗?
  •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是什么角色?
  • 09 虎妈可以决定一切吗?
  • 母亲可以决定孩子的信仰吗?
  • 外婆为什么不该照看孙子?
  • 下篇 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
  • 10 大学生为什么喜欢向教授提问?
  • 向教授提问,才能成为教授吗?
  • 教育发生了什么问题吗?
  • 历史上什么时代奠定了犹太人的学习观?
  • 11 创造力可以教吗?
  • 灵活的正统派
  • 可以教会听话的人如何有创造力吗?
  • 什么学习机构培养出了最高比例的精英?
  • 12 从战场上能学到什么?
  • 新兵营最难忘的是什么?
  • 士兵可以质疑长官的命令吗?
  • 战争和创新有什么关系?
  • 希望女儿不必再参军
  • 13 为什么让幼儿园孩子玩垃圾?
  • 应该让孩子经营大人的生活吗?
  • 为什么要让孩子玩危险的“真实世界”?
  • 孩子们从垃圾中学到了什么?
  • 14 以色列有上山下乡吗?
  • 诞生于农业困境的新守望运动
  • 半天劳动不耽误学习吗?
  • 选择职业还是选择使命?
  • 15 孩子可以从手术中学习什么?
  • 开在医院里的特别学校是如何把手术变成医疗游学的?
  • 医院如何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舞台?
  • 16 母亲自己也学习吗?
  • 女性学校何时产生?
  • 女性比男性更渴望学习吗?
  • 看到母亲在学习,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 母亲们聚集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 17 单亲家庭子女如何从幸存者思维中走出来?
  • 向新移民敞开的青年营
  • 70分和100分哪个是最好的成绩?
  • 毕业就是说再见的时候吗?
  • 幸存者成为领导者的关键是什么?
  • 18 现代教育只是为流水线培养工人设计的吗?
  • 现代学校教育与工业革命是什么关系?
  • 你在课堂提问吗?
  • 教育部如何管理和评价公立学校?
  • 后记 把学习还给学习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犹太传统看教育、学习、创新

    周末看了十三邀王石先生在特拉维夫结束采访、对以色列的教育心生好奇。两天前无意中听到听了 “宋志平 X 王石 X 陈明键 X 严飞” 为此书专门举办的《面向未来的教育与创新》新书发布分享,马上被吸引了。没想到得到也有此新书,欣喜!作者从犹太宗教文化、节日习俗、家庭组织、学校教育、兵役传统等角度用生动的访谈语言和作者的亲身体会经历为我们分析了创新从何而来,提问的如何被鼓励和接纳,在现在的环境下也希望从自己开始去营造这份空间。心空下来才有创造力头脑被塞满、身体疲劳不堪;压力充满还哪有空间独立思考?每周一天安息日家人团聚、祝福、共享美食、一同学习。每七年一个安息年,深度思考、充电、升维~ 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创造与前行。胆大脸皮厚的胡兹帕精神提问需要勇气,以色列的孩子从小被鼓励胆大脸皮厚,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胡兹帕精神。创新不正最需要这股开天辟地乘风破浪的勇气么。终生为学习而学习以色列的老奶奶还在上课,朝闻道夕死可以。为了学习而学习,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反观中国的爷爷奶奶围着孙子转,孩子其实最需要的是一个好的氛围和榜样。禁止一个人学习犹太传统禁止一个人学习,两人以上最好三人再配一个老师,大家一起学习讨论,真理越辩越明,这不是我一直渴望的学习方法么?更为可贵的是他们终身都有这样的学习团体,家庭也在宗教节日一起学习。我怎样才能组建这样的团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先看完纪录片,再来看这本书的,所以在看的时候整体画面感都有。犹太人的教育观让我叹为观止,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最大家族 84 岁的老奶奶,有 5 个孩子,38 个孙子,60 个曾孙,她的一个女儿有 11 个孩子,父母都要上班,也能带过来,说是生前 5 个的时候比较困难,后面 6 个的时候,大的都可以带小的,就没有那么困难了,看完觉得好像真是这个道理,我们老一辈不也都是这么过来的吗?哈哈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记录片《犹太教育探秘》

        谈论的问题不是吸引我的点,对文明源头之一的陌生,让我觉得看看挺有趣,然后才从记录片转到这本书。当然,无论是记录片还是本书,都没有谈论到核心问题。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