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综论北宋九朝翰林学士群体的政治角色与文化“底蕴”。

内容简介

本书考述北宋九朝翰林学士的交游唱和的文学活动,从重要的时间节点与诗史时段、作家群体的参错交替,勾勒北宋文学延承演进的脉络梗概。以此项职官制度为入口,致力于探寻文章、政事、学术相兼的翰林学士之理想范型何以养成,由文学进身、以词命为职的翰苑词臣如何成为领袖士林、主持风雅的文坛宗主,玉堂内外为政治与文学的互动提供何种空间,亦欲借此探求制度与文学之交汇路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复旦宋代文学研究书系第二辑序
  • 引言
  • 第一章 宋太祖朝翰林学士述论
  • 一 重北轻南的人员结构及制度因革
  • 二 “文章无用”与翰林学士的尴尬地位
  • 三 翰林学士之道德文章
  • 第二章 宋太宗朝翰林学士述论
  • 一 文学之选:翰林学士的人才类型
  • 二 “思不出位”与“正道自持”:学士品格的差异
  • 三 “五凤齐飞”与禁林燕会:学士院的更迭建设
  • 四 太平修书:翰苑馆阁的文学图景
  • 五 白体:群体风格的趋同
  • 六 追复唐风:“元和、长庆风格”的文学史意义
  • 第三章 宋真宗朝翰林学士述论
  • 一 翰林学士的地域分布与政治分野
  • 二 真宗好文与“贞元、元和风格”
  • 三 “一代之文豪”:内相杨文公主盟斯文
  • 四 从白体走向昆体:杨文公首变诗格
  • 五 翰林学士的代际更替与重振古道的期待
  • 第四章 宋仁宗朝翰林学士述论
  • 一 学士院人员构成
  • 二 翰林学士的风操与士风重振
  • 三 翰林学士的素质:政事与文学
  • 四 翰林学士知贡举、兴学校与文风迁变
  • 五 翰林学士写作群体的多元文风
  • 六 晏殊与西昆演进:一时名士多出其门
  • 七 宋祁与《新唐书》:从“昆体”到“涩体”
  • 八 欧阳修:“翰林文章伯”与嘉祐翰苑唱和
  • 九 尊韩、崇李、学杜:从学唐到变唐
  • 第五章 宋英宗、宋神宗朝翰林学士与文学承变述论
  • 一 熙、丰翰苑现状:学士阙人与词臣无文
  • 二 “堂陛相承”:从台谏到翰苑、经筵
  • 三 新党学士群体与熙、丰政治生态
  • 四 新党学士与台谏的“杰作”:“乌台诗案”
  • 五 不同的声音:“嘉祐四友”与熙宁学士的进退分合
  • 六 治平、熙宁间翰苑馆阁的文学气氛
  • 七 治平至熙宁前期翰苑馆阁的游从唱和
  • 八 饮饯诗会的“銮坡主席”与回翔州郡的“翰林东道主”
  • 九 “荒瘠斥卤”、“黄茅白苇”之外
  • 十 “西汉文风”:制诏典册的文章变体与新范本
  • 十一 亦师亦敌亦友:王安石与欧、苏的交替
  • 第六章 宋哲宗朝翰林学士述论
  • 一 元祐翰苑为天下选
  • 二 经筵“留身”:翰林学士为讲读官
  • 三 文字狱与党争风波中的苏轼
  • 四 新党翰林学士与绍圣“绍述”
  • 五 绍圣、元符翰苑缺人与词臣无文、词令不振
  • 六 诗赋废罢与取士之法的因革
  • 七 “翰林二苏公”与元祐诗坛
  • 八 苏轼与元祐词臣的“清切唱和”
  • 九 苏轼与“元祐体”
  • 十 “六一清风今不孤”:东坡与醉翁的文采风烈
  • 第七章 宋徽宗、宋钦宗朝翰林学士述论
  • 一 蔡京与崇、观、宣和间翰林学士
  • 二 王黼、李邦彦与政、宣、靖康中翰林学士
  • 三 馆职滥授与士风大坏
  • 四 诗歌的多重困境:崇宁“党禁”与政和“诗禁”
  • 五 政、宣风流与宫廷唱和
  • 六 元祐矩矱:徽、钦朝词臣馆职与诗坛唱和
  • 七 典型犹存:徽、钦朝翰林学士与制诰写作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