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17千字
字数
2017-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意在表明追求“通”的目标,试图阐明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变革、发展和成就。
内容简介
“瞿林东文集”是瞿林东教授关于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领域代表性论著的集结,内容既涵盖史学理论、史学批评、史学功用、史学史纲、史学史志等基础性理论著作,也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20世纪中国史学、中国史学重要人物与20世纪中国史学关系等专题性著述,全面反映了作者四十余年的治学历程、研究路径,对于了解作者的史学观点及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理论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意在表明追求“通”的目标,试图阐明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变革、发展和成就,既表明中国史学的走向,也便于通过提出问题,表明这是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导论
- 第一节 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 一、“史”的含义的演变:史官、史书、史事
- 二、“史学”是什么?
- 三、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节 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
- 一、史学史的性质
- 二、史学史的任务
-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史官制度和私人著史
- 一、史官制度的演变
- 二、修史机构的发展
- 三、私人著史的成就
- 第四节 中国史书的特点
- 一、记述的连续性
- 二、内容的丰富性
- 三、形式的多样性
- 第五节 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
- 一、历史思想
- 二、史学思想
- 第六节 史学和社会
- 一、社会历史的演进与史学的发展
- 二、史学的社会作用
- 第一章 史学的兴起——先秦史学
- 第一节 史学的源头
- 一、反映人类最早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意识的传说
- 二、传说中的古史踪影
- 第二节 史学萌芽于官府
- 一、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甲骨文和金文
- 二、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书》、《诗》和国史
- 三、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 第三节 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
- 一、孔子和《春秋》及《左传》和《国语》
- 二、《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
- 第四节 历史观念的丰富和史学兴起的标志
- 一、历史观念的丰富
- 二、史学兴起的标志
- 第二章 正史的创立——秦汉史学
- 第一节 政治大一统造就了新的史学
- 一、政治统一和意识形态
- 二、政治统治和历史经验
- 第二节 《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
- 一、司马迁撰《史记》
- 二、开创纪传体通史的恢宏气象
- 三、“其言秦汉,详矣!”
- 四、历史思想——关于天人关系和古今变化的理论
- 五、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 第三节 《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
- 一、班固和第一部宏伟的皇朝史
- 二、“上下洽通,详而有体”
- 三、皇朝意识和正宗思想
- 第四节 《东观汉记》和《汉纪》
- 一、《东观汉记》——最早的东汉史
- 二、《汉纪》——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
- 第五节 史学的多方面成就
- 第三章 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
- 第一节 史学多途发展的面貌
- 第二节 “正史”撰述的发展
- 一、撰写皇朝史的高潮
- 二、《续汉书》八志、《后汉纪》和《后汉书》
- 三、《三国志》和《三国志注》
- 四、《宋书》、《南齐书》和《魏书》
- 第三节 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 第四节 家史、谱牒和别传
- 第五节 历史思想的特点
- 一、辩兴亡
- 二、论神灭
- 三、评人物
- 第四章 史学在发展中的转折与创新——隋唐五代史学
-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成就
- 一、历史意识的增强和史馆的设立
- 二、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
- 三、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
- 四、国史、谱牒和礼书
- 第二节 《史通》——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
- 一、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和《史通》的主要内容
- 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 三、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说
- 第三节 《通典》——第一部宏伟的典章制度史
- 一、杜佑的政治生涯和《通典》的史学价值
- 二、关于社会结构认识的新发展
- 三、经邦致用的史学思想的成熟
- 四、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和传统门阀观念的冲突
- 五、《通典》史论的特色
- 第四节 通史撰述、历史笔记和其他史学成就
- 一、通史撰述的成就
- 二、历史笔记的勃兴
- 三、《唐书》和《唐会要》
- 四、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撰述
- 第五节 历史思想的发展
- 一、治国论的丰富
- 二、君主论的发展
- 三、“封建”论及关于国家起源、历史进程的新认识
- 四、民族论及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的发展
- 第六节 史家主体意识的增强
- 一、关于“直书”之认识与实践的深化
- 二、关于对修史制度的审视
- 三、关于信念、良史及价值观念
- 四、关于史学批评的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
- 第五章 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的深化——宋辽金史学
- 第一节 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
- 一、史家的忧患意识传统
- 二、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撰述
- 三、关于史家之忧的思考
- 第二节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巨著
- 一、司马光主修《资治通鉴》
- 二、《资治通鉴》在表述上的艺术性
- 三、《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和史学价值
- 四、《资治通鉴纲目》和《通鉴纪事本末》
- 第三节 《通志》——纪传体通史的发展
- 一、郑樵撰《通志》
- 二、以“会通”为主的史学思想
- 三、《通志·略》的史学价值
- 第四节 正史和会要
- 一、《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 二、《新唐书》的特点和成就
- 三、会要体史书的增多
- 第五节 本朝史撰述的发展
- 一、李焘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 二、徐梦莘和《三朝北盟会编》
- 三、李心传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第六节 历史文献学的多方面成就
- 一、考异、纠谬、刊误和考史
- 二、目录学的新成果
- 三、金石学的创立
- 第七节 宋代史学批评的繁荣
- 一、《册府元龟·国史部》序和《新唐书纠谬》序的理论贡献
- 二、曾巩和洪迈的史学批评
- 三、叶适的“史法”之议和朱熹的读史之论
- 四、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
- 第八节 辽金史学的民族特色及其对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
- 一、辽代史学的民族特色
- 二、辽代史学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 三、辽代史学与民族融合
- 四、金代史学与科举考试
- 五、纂修实录和编撰《辽史》
- 六、金代末年的史学成就
- 第六章 多民族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元代史学
- 第一节 《蒙古秘史》及其他
- 一、《蒙古秘史》的史学价值
- 二、《圣武亲征录》和《元朝名臣事略》
- 第二节 《通鉴》学的发展和《通鉴》胡注的成就
- 一、《通鉴》学的发展
- 二、《通鉴》胡注的成就
- 第三节 《文献通考》——典制体通史范围的扩大
- 一、马端临撰《文献通考》
- 二、《文献通考》扩大了典制体通史的范围
- 三、马端临的进步的历史思想
- 四、《文献通考》的文献价值
- 第四节 政书和实录
- 一、《元典章》和《元经世大典》
- 二、历朝实录
- 第五节 修撰辽、金、宋三朝正史
- 一、修三史诏与《三史凡例》
- 二、《辽史》和《金史》的特色
- 三、卷帙浩繁的《宋史》
- 第六节 地理书和中外交通史撰述
- 第七章 史学走向社会深层——明代史学
- 第一节 实录和其他官修史书
- 一、浩繁的实录
- 二、皇朝典制史《大明会典》
- 三、《元史》的修撰
- 第二节 私家之本朝史撰述
- 一、私家所撰纪传体本朝史
- 二、私家所撰编年体本朝史
- 三、典制与政书
- 四、附论 私家之宋史撰述
- 第三节 方志和稗史
- 一、方志的兴盛
- 二、稗史的增多
- 第四节 经济史著作
- 一、治河、漕运与水利之史
- 二、农政、盐政与荒政之史
- 第五节 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
- 一、史学的通俗形式
- 二、历史教育的特点
- 第六节 晚明史学的崛起
- 一、王世贞的本朝史著述成就
- 二、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理论
- 三、李贽历史评论的批判精神
- 四、王圻和《续文献通考》
- 五、焦竑和谈迁
- 第八章 史学的总结与嬗变——清代前期史学
-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
- 一、修撰《明史》
- 二、续“三通”和清“三通”
- 三、关于《清实录》
- 四、国史·方略·会典
- 第二节 历史批判精神和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发展
- 一、黄宗羲的历史批判精神
- 二、《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史学价值
- 三、王夫之史论的历史价值
- 四、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 五、《潜书》和《读史方舆纪要》
- 第三节 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
- 一、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
- 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 三、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
- 四、崔述的《考信录》
- 第四节 章学诚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 一、以圆神、方智定史学之两大宗门
- 二、论“史德”与“心术”
- 三、论“史意”与“别识心裁”
- 第五节 阮元和龚自珍
- 一、阮元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
- 二、龚自珍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
- 第九章 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清代后期史学
- 第一节 史学的分化
- 一、传统史学的延续
- 二、近代史学的萌生
- 第二节 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
- 一、张穆的《蒙古游牧记》
- 二、何秋涛的《朔方备乘》
- 三、姚莹的《康 纪行》
- 第三节 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
- 一、魏源与《海国图志》
- 二、王韬的多种撰述
- 三、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 第四节 近代意识和世界意识
- 一、鸦片战争后史学发展的新趋势
- 二、民族·疆域·国家
- 三、中国以外的世界和世界范围内的中国
- 第五节 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
- 一、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的提出
- 二、章太炎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
- 第十章 史学的深刻变革——近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主要趋势
- 第一节 怎样认识近百年来的中国史学
- 一、理论和方法
- 二、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和中国史学
- 第二节 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
- 一、主要发展趋势
- 二、几个基本规律
- 第三节 史学思潮及其影响
- 一、“新史学”思潮
- 二、新历史考证学思潮
-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
- 第四节 史家风采和时代精神
- 一、旨趣各异的史家风采
- 二、时代精神的彰显
- 第五节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新版跋
- 出版说明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