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23千字
字数
2010-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关于现当代作家作品的一本学术评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评论对象涉及章太炎、鲁迅、周作人、胡适、李长之、朱光潜、赵树理、孙犁、钱锺书等,在对个体作家的论评中贯穿着或隐或显的文学史意识。作者擅长此类文章,知人论世,颇有独得之见。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人心必有所冯依……”——关于现代文学的传统
- 一、“兼容并包”?
- 二、章太炎的宗教观
- 三、周氏兄弟
- 四、谁为厉阶?
- 五、补课?
- 吴汝纶序严译《天演论》
-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评论
- 看章太炎如何骂人
- 吴稚晖的“瞎嚼蛆”
- 章士钊的逻辑文
- 梁启超的腰子
- 陈独秀的强硬逻辑
- 重读《尝试集》
-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鲁迅
- 一、激烈反传统——鲁迅及中国现代文化的诞生
- 二、创造现代中国文化——鲁迅及其同时代人的文化理想
- 三、“人”与“我”的自觉——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
- 四、思想启蒙与文学直观——“文学主义”与鲁迅独特的创造方式
- 五、积极地迎上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 六、国民性批判与体制建设——当前评价之分歧及其解决
- 鲁迅译作《斯巴达之魂》
- 鲁迅的名、字、号、笔名
- 一、鲁迅≠鲁迅
- 二、绍兴周家
- 三、本名:周樟寿
- 四、字:从“豫山”到“豫才”
- 五、鲁迅的号、法号
- 六、正式的名:周树人
- 七、笔名鲁迅
- 八、“笔名”原是为“逃名”
- 九、还有157个笔名
- 十、当时人们如何称呼鲁迅?
- 十一、毛泽东一言九鼎
- “妹子的几片肉”——略谈鲁迅著作的整体性
- “男女”还是“弟兄”?——《伤逝》的难题
- 周作人的“附逆”与“抵抗”
- 一、“附逆”·“抗战”
- “美文”原来是“论文”
- 卸却“小品散文之王”的徽号——关于周作人的一段公案
- “二周”杂文异同论
- 一、概念之同
- 二、内容之同
- 三、诗与真的分野
- 四、智与情的偏重
- 五、“口语本位”与文言因素
- 六、“腔调”与“反腔调”
- 七、赎罪之文“离美渐远”
- 春风为何没有沉醉?
- “我已经不爱你了!”——胡适之、徐志摩同嗜《醒世姻缘传》原因推测
- 一
- 二
- 三
- 四
- 为什么粗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与现当代文学之关系”引论[1]
- 一、流行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忽略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 二、应重释“文学革命”与“语言革命”之关系,并阐明中国文学“古今之分”,就语言文字而言,乃“精粗之别”
- 1942年的汉语
- 一、1942:新的文学群落的崛起
- 二、“打扫”:一个既新又旧的语言传统的确立
- 三、白话文:在自我反省中成熟
- 四、“给他们许多话”:胡风、路翎与鲁迅传统
- 五、结语:中国文学语言的一次短暂的凝定
- 影响与偏离——《死水微澜》与《包法利夫人》
- 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1]与《芸斋小说》的心理依归
- 鲁迅、黑格尔与胡风
- 都是辩解——《色,戒》和《我在霞村的时候》
- 一、《色,戒》与张爱玲的私情了断
- 二、《霞村》与丁玲的二重怨绪的发泄
- 三、都是辩解,各不相同
- “女结婚员”的悲哀和“中国宠儿”的失败——张爱玲、钱锺书的40年代
- 张爱玲的被腰斩与鲁迅文学之失落
- 汪曾祺的两个年代及其他
- 一、《邂逅集》光芒难掩
- 二、他的时间还没到来
- 三、走在回家的路上
- 四、淡然“复出”
- 五、没有“思想”的作家
- 六、关于“重写”
- 七、西南联大:第二故乡
- 八、汪曾祺的90年代
- 九、两种“现代”的汇合
- 十、汪曾祺与“江苏青年作家群”
- 十一、“皮实”、“韧”和“藏”
- 十二、“寻根”和“风俗画”
- 十三、“用汉字思维”
- 十四、“很多歌消失了”
- 赵朴斋的身段——上海文学的狭邪小径
- 离开诗——关于诗篇、诗人、传统和语言的一次讲演
- 所谓散文
- 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 没有“文学故事”的文学史——怎样讲述中国现代文学史
- 一、“大而全”的现代文学史讲述模式
- 二、“大历史”和“文学史”界限的模糊
- 三、“大而全”的文学史讲述淹没了哪些文学史关键点?
- 四、把文学史当“文学故事”讲:一个设想
- 从“启蒙”到“启蒙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演变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价值”的大小与“白心”的有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反思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