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字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3千字
字数
2020-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在功能语言学的视野下考察传信范畴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在语言使用中和相关语言范畴的互动关联。
内容简介
传信范畴的核心意义是表达所言信息的来源和获取方式。汉语的传信范畴有专职传信语和兼职传信语(传信策略)之分。
书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专职传信语和兼职传信语作为个案,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深入分析了汉语传信范畴的使用差异、演变形成方式,揭示了该范畴与人称、体貌和情态等语言范畴的互动限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内容提要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和目标
- 1.2 研究框架和内容
- 1.3 研究范式、意义及重点和难点
- 1.3.1 研究范式和理论背景
- 1.3.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1.3.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1.4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
- 第2章 国外传信范畴研究综述
- 2.1 引言
- 2.2 传信范畴的认识历程
- 2.2.1 传信范畴研究的萌芽(20世纪以前)
- 2.2.2 传信范畴研究的形成(20世纪初期)
- 2.2.3 传信范畴研究的确立(20世纪中期)
- 2.2.4 传信范畴研究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
- 2.3 传信范畴与相关语言范畴的关联
- 2.3.1 传信范畴的意义及其界定
- 2.3.2 传信与情态和语气
- 2.4 传信范畴的多视角研究
- 2.4.1 传信范畴与其他语言范畴的互动研究
- 2.4.2 传信范畴多学科多研究范式的立体研究
- 2.5 对国外传信范畴研究的一点思考
- 2.5.1 从语言学史角度看语言范畴研究的趋向
- 2.5.2 国外传信范畴研究呈现的特点及其不足
- 第3章 国内传信范畴研究现状
- 3.1 引言
- 3.2 汉语传信范畴研究现状
- 3.2.1 马建忠《马氏文通》中的“决辞”和“疑辞”(1898)
- 3.2.2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中的“传信”和“传疑”(1942)
- 3.2.3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中的“确定”和“疑惑”命题(1948)
- 3.2.4 国外传信范畴研究的引进和运用(1990年后)
- 3.3 汉语传信范畴研究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 3.3.1 汉语传信范畴研究的特点
- 3.3.2 汉语传信范畴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4章 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的性质和概貌
- 4.1 对传信范畴的认识
- 4.1.1 传信范畴的含义
- 4.1.2 传信范畴的性质
- 4.2 汉语传信范畴概貌研究述评
- 4.2.1 胡壮麟(1994a;1995)和朱永生(2006)
- 4.2.2 张伯江(1997)和陈颖(2009)
- 4.3 现代汉语传信范畴概貌的勾勒
- 4.3.1 本研究对汉语传信范畴的界定
- 4.3.2 现代汉语传信范畴概貌
- 4.4 小结
- 第5章 现代汉语传信语“据说”和“听说”的使用差异
- 5.1 引言
- 5.2 传信语“据说”和“听说”的已有研究
- 5.3 传信语“据说”和“听说”在语料中的使用情况
- 5.3.1 语料来源
- 5.3.2 “据说”和“听说”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
- 5.3.3 “据说”和“听说”前带主语情况考察
- 5.3.4 “据说”和“听说”邻接成分的句法表现
- 5.4 传信语“据说”和“听说”的差异及成因
- 5.4.1 篇章语体
- 5.4.2 句法表现
- 5.4.3 语义韵律
- 5.4.4 传信功能
- 5.4.5 小结
- 5.5 余论
- 第6章 汉语口语中传信语“人说”和“说什么”的由来
- 6.1 引言
- 6.2 北京口语中传信标记词“人说”的由来
- 6.2.1 由引导句到传信标记词:词汇化
- 6.2.2 由言说行为到信息获取方式:语法化伴随主观化
- 6.2.3 由复合句到带有传信标记词的单句:去从属化
- 6.2.4 其他语言的例证及小结
- 6.3 汉语口语中传信标记词“说什么”的由来
- 6.3.1 言说动词“说”的多功能性
- 6.3.2 与“说”相关的结构:“说什么”的传信功能
- 6.3.3 其他语言的例证及小结
- 6.4 结语
- 第7章 从信息知晓看人称与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互动
- 7.1 引言
- 7.1.1 现象观察
- 7.1.2 研究设想
- 7.2 不同人称与传信语在话语中的使用情况考察
- 7.2.1 人称的使用情况
- 7.2.2 传信语的使用情况
- 7.3 信息知晓度与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互动关系
- 7.3.1 信息传递者/接收者和信息知晓者的关系
- 7.3.2 对不同人称主语句中传信语使用差异的解释
- 7.4 余论
- 第8章 汉语认识情态词“应该”用于表达传信意义
- 8.1 引言
- 8.1.1 现象观察
- 8.1.2 问题提出
- 8.2 汉语可以借助认识情态来表达传信意义
- 8.2.1 传信范畴与认识情态含义的异同
- 8.2.2 用于表达传信意义的情态范畴类型的鉴别
- 8.3 体貌标记“了”在传信表达中的作用
- 8.3.1 体貌范畴和传信范畴关联研究的回顾
- 8.3.2 从“了”和“应该”的搭配看体貌标记对传信表达的作用
- 8.3.3 小结
- 8.4 人称对传信语使用的限制
- 8.4.1 人称和信息知晓
- 8.4.2 第一人称句中非亲历类传信语的使用与事件的非意愿性
- 8.4.3 小结
- 8.5 结论
- 第9章 汉语引语的传信功能及相关问题
- 9.1 引言
- 9.2 引语的组成结构
- 9.3 引导句用以传信:以谓语部分含有“说”的引导句为例
- 9.3.1 位置分布与信息来源的重要性
- 9.3.2 信源指称与信息来源的明确度
- 9.3.3 言说情状与对信息的主观态度
- 9.3.4 小结
- 9.4 引用句用以传信
- 9.4.1 汉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差异
- 9.4.2 从语用功能的差异看引用句的传信功能
- 9.4.3 小结
- 9.5 结语
- 9.5.1 回答:引语如何传信
- 9.5.2 研究启示
- 第10章 传信范畴作为汉语会话话题生成的一种策略
- 10.1 引言
- 10.2 会话话题生成的阶段和汉语的传信范畴
- 10.2.1 会话话题及其生成阶段
- 10.2.2 汉语传信范畴及其类型
- 10.3 传信范畴在汉语会话话题生成中的作用
- 10.3.1 传信范畴在会话话题的预备阶段
- 10.3.2 传信范畴在会话话题的引入阶段
- 10.3.3 传信范畴在会话话题的延续阶段
- 10.4 汉语会话中传信范畴和话题生成互动研究的启示
- 10.4.1 传信的表达和话题的生成都是动态交际活动
- 10.4.2 传信、话题和话主在言语交际中的互动关系
- 10.5 小结
- 第11章 传信范畴研究的理论思考
- 11.1 引言
- 11.2 传信范畴的分类维度
- 11.3 传信范畴和认识情态范畴
- 11.4 传信范畴和意外范畴
- 11.5 传信范畴是一种指示范畴
- 11.6 互动交际中的传信范畴研究
- 11.7 小结:研究方法的讨论和反思
- 第12章 研究启示和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补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