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敬悼张可礼: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及学术成果概览。

内容简介

张可礼(1935-2021),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在魏晋文学及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等领域富有建树,曾获山东省第八届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山东省社科名家称号。著作《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2013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本文集包含作者已经出版的全部专著以及散存未结集的论文、序言、回忆文章等,很好地呈现了张先生的学术旨趣、科研方法和学术人生。详目如下:《三曹年谱》《建安文学论稿》《东晋文艺系年》《东晋文艺综合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晚学斋文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山东大学中文专刊》编辑工作组
  • 作者简介
  • 《山东大学中文专刊》编辑出版说明
  • 张可礼文集(第一册)
  • 我的求学与学术探讨之路(代前言)
  • 三曹年谱
  • 编例
  • 年谱
  • 引用书目
  • 后记
  • 建安文学论稿
  • 建安文学的发展阶段
  • 建安诗歌的新特点
  • 建安诗歌的三种产生方式及其特点
  • 建安时期的辞赋
  • 建安时期的散文
  • 建安时期的小说
  • 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 建安作家的艺术个性特点
  • 建安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 曹植文学思想述评
  • 建安时期思想解放与文学的发展
  • 建安作家的修养
  • 建安文学和它以前的文学传统
  • 建安文学在当时的传播
  • 建安文学的影响
  • 如何理解“建安风骨”?
  • 附录一 刘勰对三曹评价的得失
  • 附录二 建安文学研究论著索引
  • 后记
  • 张可礼文集(第二册)
  • 凡例
  • 317 丁丑
  • 318 戊寅
  • 319 己卯
  • 320 庚辰
  • 321 辛巳
  • 322 壬午
  • 323 癸未
  • 324 甲申
  • 325 乙酉
  • 326 丙戌
  • 327 丁亥
  • 328 戊子
  • 329 己丑
  • 330 庚寅
  • 331 辛卯
  • 332 壬辰
  • 333 癸巳
  • 334 甲午
  • 335 乙未
  • 336 丙申
  • 337 丁酉
  • 338 戊戌
  • 339 己亥
  • 340 庚子
  • 341 辛丑
  • 342 壬寅
  • 343 癸卯
  • 344 甲辰
  • 345 乙巳
  • 346 丙午
  • 347 丁未
  • 348 戊申
  • 349 己酉
  • 350 庚戌
  • 351 辛亥
  • 352 壬子
  • 353 癸丑
  • 354 甲寅
  • 355 乙卯
  • 356 丙辰
  • 357 丁巳
  • 358 戊午
  • 359 己未
  • 360 庚申
  • 361 辛酉
  • 362 壬戌
  • 363 癸亥
  • 364 甲子
  • 365 乙丑
  • 366 丙寅
  • 367 丁卯
  • 368 戊辰
  • 369 己巳
  • 370 庚午
  • 371 辛未
  • 372 壬申
  • 373 癸酉
  • 374 甲戌
  • 375 乙亥
  • 376 丙子
  • 377 丁丑
  • 378 戊寅
  • 379 己卯
  • 380 庚辰
  • 381 辛巳
  • 382 壬午
  • 383 癸未
  • 384 甲申
  • 385 乙酉
  • 386 丙戌
  • 387 丁亥
  • 388 戊子
  • 389 己丑
  • 390 庚寅
  • 391 辛卯
  • 392 壬辰
  • 393 癸巳
  • 394 甲午
  • 395 乙未
  • 396 丙申
  • 397 丁酉
  • 398 戊戌
  • 399 己亥
  • 400 庚子
  • 401 辛丑
  • 402 壬寅
  • 403 癸卯
  • 404 甲辰
  • 405 乙巳
  • 406 丙午
  • 407 丁未
  • 408 戊申
  • 409 己酉
  • 410 庚戌
  • 411 辛亥
  • 412 壬子
  • 413 癸丑
  • 414 甲寅
  • 415 乙卯
  • 416 丙辰
  • 417 丁巳
  • 418 戊午
  • 419 己未
  • 主要引用书目
  • 后记
  • 张可礼文集(第三册)
  • 第一章 东晋:一个文艺繁荣的朝代
  • 一、高质量的多数量
  • 二、多元共荣·创新·主观内容的增强
  • 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第二章 东晋文艺发展的历程
  • 一、第一阶段:东晋前期
  • 二、第二阶段:东晋中期
  • 三、第三阶段:东晋后期
  • 四、几点启示
  • 第三章 门阀士族与东晋文艺
  • 一、四大门阀士族文艺世家
  • 二、门阀士族文艺世家的个性和共性
  • 三、门阀士族文艺世家形成的主要原因
  • 四、门阀士族对东晋文艺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
  • 第四章 东晋多种文艺的相互通融
  • 一、艺术积累和社会条件
  • 二、文人多兼善数艺
  • 三、文学与书法
  • 四、文学与绘画
  • 五、书法与绘画
  • 六、通融与区别
  • 第五章 东晋文艺在当时的传播和效应
  • 一、两种主要传播类型
  • 二、对传播范围的推测
  • 三、传播效应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 张可礼文集(第四册)
  • 说明
  • 绪论编
  • 第一章 文学史料学的对象与任务
  • 第二章 古代文学史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 第三章 古代文学史料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地位
  • 第四章 文学史料的载体与传播
  • 第五章 古代文学史料的分类
  • 第六章 古代文学史料的三个重要特点
  • 历史编
  • 第七章 古代文学史料学的孕育期:先秦
  • 第八章 文学史料学的萌芽期:两汉
  • 第九章 文学史料学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
  • 第十章 文学史料学的发展期:隋唐五代
  • 第十一章 文学史料学的繁荣期:宋代
  • 第十二章 文学史料学民族融合发展期:辽金元
  • 第十三章 古代文学史料学的开拓和深入发展期:明代
  • 第十四章 古代文学史料学的集成期:清代
  • 第十五章 古代文学史料学的交错变革期:近代
  • 张可礼文集(第五册)
  • 内容编
  • 第十六章 古代文学背景史料
  • 第十七章 古代文学传记史料
  • 第十八章 古代文学作品史料
  • 第十九章 古代文学研究史料
  • 方法编
  • 第二十章 古代文学史料的搜集与检索
  • 第二十一章 古代文学史料的鉴别与考证
  • 第二十二章 古代文学史料的整理与著录
  • 第二十三章 古代文学史料的使用
  • 主要征引参考书目
  • 后记
  • 张可礼文集(第六册)
  • 古代文学探索
  • 《精美古典散文读本》前言
  • 汉末两晋的《诗经》画
  • 三国时期《诗经》学者著述叙录及其启示
  • 《诗经》在东晋的传播和影响
  • 曹植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 曹植诗文蕴涵的道德内容
  • 建安诗歌和正始诗歌
  • 两晋诗歌
  • 东晋:一个文艺繁荣的时代
  • 东晋文学的衍变
  • 东晋辞赋概说
  • 陶渊明诗文内容三要义
  • 许询生年和曹毗卒年新说
  • 如何评价庾信及其作品中的“故国之思”
  • 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
  • 试论古代文学史料学的对象与任务
  • 语言与口传:古代文学史料的一种载体和传播媒介
  • 别集述论
  • 古代文学史料的使用
  • 古代文学研究的多元格局和价值观念
  • 关于编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四个问题
  • 走进民众:抗战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
  • 古典诗文名篇赏析
  • 班固《苏武传》赏析
  • 班固《杨胡朱梅云传》(节录)鉴赏
  • 暮年壮心在——读曹操的《龟虽寿》
  • 曹操《短歌行》赏析
  •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评说
  • 曹操《诸儿令》评说
  • 曹丕《燕歌行》赏析
  • 曹丕《与吴质书》评说
  • 曹丕《禁复私仇诏》评说
  • 曹植《说疫气》注释评说
  • 曹植《求自试表》注释评说
  • 王粲《登楼赋》赏析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赏析
  • 古代文论初探
  • 曹丕传
  • 曹植文学思想述评
  • 陶渊明的文艺思想
  • 《文心雕龙·体性篇》“八体”辨析
  • 《文心雕龙》“树德建言”的伦理思想
  • 刘勰关于文学史料学的见识
  • 刘勰对三曹评价的得失
  • 刘勰论魏晋玄言诗
  • 忆念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成立
  • 为师友作
  • 鲁迅先生与陆侃如冯沅君夫妇
  • 陆侃如先生和他学术上的重要业绩
  • 陆侃如、冯沅君先生《中国诗史》的主要贡献
  • 璀璨的双子星:《冯沅君陆侃如年谱长编》引言
  • 史料、史识和美学的融通:陆侃如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著
  • 冯沅君:两个五四运动的踊跃参加者
  • 从淦女士到冯先生——作为教师的冯沅君
  • 《陆侃如冯沅君合集补编》前言
  • 怀念萧涤非师
  • 曹道衡先生在文学史料学上的重要建树
  • 董治安先生的教学业绩和尊师风范
  • 牟世金先生的“龙学”贡献
  • 《宋前咏史诗史》序
  • 《宋前咏物诗发展史》序
  • 《魏晋南北朝文体学》序
  • 《魏晋五言诗研究》序
  • 《孔融集校注》序
  • 《阮籍五言〈咏怀诗〉解读》序
  • 《南朝佛教与文学》序
  • 《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序
  • 《元前陶渊明接受史》序
  • 《陶渊明接受通史》序
  • 《谢灵运研究》序
  • 《谢朓研究》序
  • 《沈约新解读》序
  • 《庾信研究》序
  • 《颜之推研究》序
  • 《簃内小吟》序
  • 《诗词格律集成》序
  • 《鱼山村志》序
  • 我心目中的七七级
  • 不应忘却的20世纪趣闻逸事
  • 张可礼先生著述年表
  • 编后记
  • 山东大学中文专刊目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