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98千字
字数
2021-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用双脚丈量当代中国,建构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常识。
内容简介
中国道路的迷人之处,是在具体治理实践中的博弈和创造。
文景·中国之治系列选取复旦大学兰小欢教授的《置身事内》、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的《大国大城》《大国治理》、北京大学林小英副教授的《县中的孩子》等八部极具代表性的经济政治学著作,在一个充满变化与可能性的时代,回答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在与实践的互动中,为读者提供真正具有解释效力的理论工具。
目录
-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从了解现状开始
- 上篇 微观机制
-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与事务
- 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 下篇 宏观现象
-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 第八章 总结:政府与经济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版权信息
- 代序 县域教育何以成为一个话题?
- 第一章 被抽空的县中:一个“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下的缩影
- 一、县政府与教育局:资源配置权和教育事业主导权之间
- 二、托管方和学校管理团队:市场激励与基础教育托底的守护之间
- 三、“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师:经济绩效与专业发展之间
- 四、“走”或“留”的学生和家长:择校资本决定离场能力
- 五、县域教育的困局和变局
- 第二章 种瓜与得豆:村小和县中课堂
- 一、既种瓜又种豆:面向“低洼地带”学生的村小课堂
- 二、在瓜田里种豆:村小课堂教学细节
- 三、种瓜得瓜也得豆:对一堂高二数学课的全程观察
- 第三章 县域学生的幻象与现实:机会不平等中的自我退缩
- 一、生存之困:“穷且益坚”的孩子们
- 二、学习之难:从“被淘汰”到“被放弃”
- 三、课余之闲:写写作业、玩玩手机
- 四、社会分层:差距的代际传递
- 五、未来期待:“没想过”和“不敢想”
- 第四章 是“饭碗”也是“志业”:县域教师的扎根与游移
- 一、船到码头车到站:县域教师的待遇、职称与工作量
- 二、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所衰败县中的教师现状
- 三、以教师为志业:一个县中语文教师的素描
- 四、蛰伏:一个村小教师群体的生存心态
- 五、有编制的打工人:定向教师和代课老师
- 第五章 无奈、保护和逍遥:县域家长的育儿学
- 一、择校行为:顺其自然或以成绩为基础寻找相对优势
- 二、教育期望:内外合力催生县中家长的高教育期望
- 三、教养方式的两极化:无能为力的村小家长和全面保护的县中家长
- 四、“从头再来”:二孩教育的反思与释怀
- 第六章 学校的“正事”: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
- 一、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以发展家乡教育为己任
- 二、作为学校发展负责人:被政策安排的竞争与兜底
- 三、学校内部的“钱”“人”“事”管理:资源匮乏下的精耕细作
- 第七章 学校的“杂事”:不在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
- 一、“低关联-高冲突”的杂事:校长需面对的日常行政考核
- 二、作为全镇教育事务管理者:政府体制末端的责任人
- 三、校长应对考核的日常技术:任务分解和过程留痕
- 四、学校所处的“压力型体制”与校长对“杂事”的回应性逻辑
- 第八章 政校关系:政府有令,学校变通
- 一、县政府对学校的分类管理和纵向评估
- 二、学校用人自主权:“人社局卡教育局,教育局卡学校”
- 三、学校经费收支自主性:“在政府监管下创收经验派不上用场”
- 四、通过学校进行社会动员:政府有令,学校变通
- 五、“数据—检查—排名—奖惩”的技术治理
- 第九章 城乡关系:从村落中的国家到县城里的市场
- 一、特岗教师的招聘和流失:“基本都会调回县城”
- 二、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班容量从三十多人变成了几个人”
- 三、“无风带”:对村小和教学点的再考察
- 四、跨区招生:处于城市学校和私立学校夹击中的县中
- 五、学习成绩:作为跨越城乡和融通普职的“硬通货”
- 六、县域教育治理政策效果递减:从跨越城乡的受教育者的行动视角考察
- 尾声 县域教育:找回在教育事业中的主体性位置
- 写在后面 县域教育研究过程和反思
- 向心城市: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与和谐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向心城市:就业、居住与通勤
- 第二章 空间均衡:活力、宜居与和谐
- 壹 活力
- 第三章 城市活力:密度、创新与消费
- 第四章 城市体系:国家、区域与城市
- 第五章 路径依赖:历史、政策与地理
- 贰 宜居
- 第六章 便捷环保:人口、拥堵与污染
- 第七章 蔓延边界:高度、速度与规模
- 第八章 何以安居:土地、住房与规划
- 叁 和谐
- 第九章 共同治理:市场、政府与社会
- 第十章 乡愁何处:流动、留守与收缩
- 后记(一)
- 后记(二)
- 大国大城
- 版权信息
- 上篇 大国难题
- 第一章 中国经济的欧洲化
- 第二章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 第三章 打破大国发展的“不可能三角”
- 第四章 警惕“扭曲之手”
- 下篇 大城之解
- 第五章 大城市不死
- 第六章 全球视野下的大城市
- 第七章 城市化之辩
- 第八章 城市社会分割之困
- 第九章 向“城市病”宣战
- 结语为了公共利益
- 写给未来的一封信(代后记)
- 致谢
- 在城望乡:田野中国五讲
- 版权信息
- 序言 从乡村能看到什么
- 自序
- 第一讲 现状:沉静的乡村,流变的结构
- 第一节 一个村庄的重塑
- 第二节 农业女性化的前世今生
- 第三节 当互联网应用遭遇农村老龄化
- 第二讲 历史:谁的城市,谁的故乡
- 第一节 作为问题与退路的“三农”
- 第二节 粮油关系: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注脚
- 第三节 分税制:城乡关系演化的分水岭
- 第四节 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
- 第三讲 土地:城乡关系的核心
- 第一节 从未远去的集体:理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第二节 “土地黄牛”的是与非
- 第三节 围绕土地开发权的争夺
- 第四节 “18亿亩红线”背后
- 第四讲 治理:复杂的博弈
- 第一节 “市管县”到“省直管县”
- 第二节 基层治理与社区再造的上海探索
- 第三节 特大城市的城乡协调发展
- 第五讲 出路:创业的农民,适度的规模
- 第一节 上海松江:家庭农场
- 第二节 皖南石村:经济作物的适度规模经营
- 第三节 返乡创业者:老邓的故事
- 第四节 何以适度:寻找理想农民
- 结语 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 改变中国:经济学家的改革记述
- 版权信息
- 修订版前言
- 代序 为公众所知的改革
- 第一章 自下而上的农业改革
- 农业集体化
- 安徽样本
- 推广农业改革
- 80年代的农业增长
- 第二章 莫干山上论战价格改革
- 莫干山会议
- 双轨价格的经验
- 关于双轨制的争论与“配套改革”动议
- 价格双轨制:是奇迹还是神话
- 第三章 巴山轮会议
- “巴山轮会议”上的经济学家
- 1985年的通胀辩论
- “巴山轮会议”的七大论题
- 中国经验的理论贡献
- 第四章 特区试验场
- 试验改革的回声
- 成立特区的过程
- 设立经济特区的政治经济学
- 特区的制度试验
- 特区为什么会遭遇经济学家的批评
- 特区与沿海开放战略:空间经济学的视角
- 特区的使命
- 第五章 分权与增长
- 向地方分权有多重要
- 分权的政治
- 1978年以后的财政分权
- 分权财政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六章 重建金融
- 重建银行
- 非银行金融机构
- 外资银行
- 金融市场
- 民间借贷市场
- 中国金融体制的特征
- 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
-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熊彼特可能错了吗
- 小结
- 第七章 一场错了再试的改革
- “试错”的开始
- 再试再错的改革:承包国有企业
- 京伦会议
- 改制
- 地方试验
- 杂交的制度:新国企的出现
- 试错的遗产:“央企”的形成
- 我的工业研究
- 第八章 浦东开发
- 开发浦东的缘起
- 早期的特惠政策和浦东的组织架构
- 土地批租在上海的起源
- 如何破译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 附录 激情岁月
- 1994年京伦会议:建立现代公司制度
-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改革突然加速
- 1990年邓小平上海过年:浦东要后来居上
- 1979年经济特区的构想:一份考察报告引发的连锁反应
-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 1985年巴山轮会议:宏观管理的起点
- 1984年“莫干山会议”:价格双轨过渡?
- 1986年:改革方案的较量
- 1978年12月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自下而上的农业变革
- 1978年的不同寻常:改革元年
- 后记
- 大国治理:发展与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
- 版权信息
-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书系 CHINA FINANCE 40 FORUM BOOKS
- 序言 诊断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增长与波动
- 第一部分 空间政治经济学总论
- 城市、区域和国家发展: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现在与未来
- 发展与平衡的新时代:新中国70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
- 中国经济的症结是空间错配
- 治理“城市病”:如何实现增长、宜居与和谐?
- 第二部分 发展与平衡共赢的理论
- 平等与增长携手并进:收益递增、策略性行为和分工的效率损失
- 走向“为和谐而竞争”:晋升锦标赛下的央地治理模式变迁
- 第三部分 资源空间配置的经验研究
- 市场化中的媒体:基于报纸报道汽车召回的经验研究
- 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效果:区域差异及制度成因
- 财政转移支付如何影响了地方政府债务?
- 从新城看治理:增长目标短期化下的建城热潮及后果
- 房价推升工资: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应如何推升了东部工资
- 房价挤出投资:内陆倾向的土地供给政策的意外后果
- 后记
- 大国经济学: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中国发展
- 版权信息
- 绪论 面向长期、全局、多维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学
- 第一节 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改革方向
- 第三节 转型和发展:在历史中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第四节 总结:中国发展与经济理论
- 第五节 本书的安排
- 第一章 开放时代的大国发展
- 第一节 全球化推动工业化
- 第二节 不对外开放不能带来民富国强
- 第三节 融入全球化推动中国腾飞
- 第四节 失衡、新经济与全球化变局
- 第五节 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大国优势
- 第六节 坚定开放理念,迈向新发展阶段
- 第二章 央地行政关系:放权与协调
- 第一节 大国发展的治理结构
- 第二节 放权的实践
- 第三节 协调的实践
- 第四节 开启新实践
- 第五节 让理论和实践告诉未来
- 第三章 央地财政关系:协调与均衡
- 第一节 大国财政难题:激励与统一
- 第二节 垂直型的财政包干制:最强激励
- 第三节 扁平型的分税制:打破行政隶属
- 第四节 面向未来:从失衡走向协调
- 第四章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 第一节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 第二节 国有企业负重前行和改革中的新困境
- 第三节 日益壮大的民营企业和有待改善的生存环境
- 第四节 新时代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融合发展
- 第五章 大国治理中的产业政策
- 第一节 为了长期、全局利益的产业政策
- 第二节 大国的产业政策:中央和地方大不一样
- 第三节 产业政策的实施:哪里易出错,应该怎么做?
- 第四节 面向长期、全局和多维发展的产业政策
- 第六章 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变局
- 第一节 面向长期、全局、多维的区域发展
- 第二节 中国的区域发展之路
- 第三节 城乡和区域发展新格局
- 第七章 金融市场和资本配置
- 第一节 金融如何配置资本?
- 第二节 中国金融资源的来处与去处
- 第三节 “集中资金办大事”的成就与代价
- 第四节 当下中国金融体系不利于创新与多元经济的发展
- 第五节 金融体系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方向
- 第八章 “双循环”与经济结构转型
- 第一节 结构转型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 第二节 结构转型的驱动力
- 第三节 结构转型的中国道路
- 第四节 结构转型必将深化
- 第九章 共同富裕之路
- 第一节 全球视角下的不平等
- 第二节 理解中国收入分配
- 第三节 迈向共同富裕的新挑战
- 第四节 共同富裕之路
- 第十章 中国市场经济的文化基因
- 第一节 现代市场经济的关键特征与制度基石
- 第二节 中华传统文化的亲市场基因
- 第三节 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与交流互鉴
- 后记(一)
- 后记(二)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