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8千字
字数
2024-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的主题是跨文化视域下的文学需求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学的性质和价值两方面入手,以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作者和读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或者为什么会有文学,并据此探索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回应“文学是否会消亡”这一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文学通过丰富的呈现形式,提供广阔的虚拟空间,满足不同读者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如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及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等。文学是人创造出来替代性地满足心理需求的精神产品,在互联网时代,文学的创作、传播和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变,但是其基本性质和核心价值仍然存在,心理弱者及其多样化的心理需求还会不断出现,因此文学不会消亡。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绪论
- 第一章 文学,你往何处去?
- 第一节 文学阅读与批评的困境
- 第二节 中外学者对文学命运的思考
- 第三节 对文学出路的初步探讨
- 第二章 文学的基本性质与人的心理
- 第一节 文学的定义与范畴
- 第二节 文学的产生与人对世界的想象
- 第三节 文学的接受与虚拟空间的建构
- 第三章 文学需求的社会心理基础
- 第一节 基于本能与学习的安全需要
- 第二节 人类安全本能与需要的心理结构
- 第三节 社会性安全需要与文学
- 第四章 文学与心理弱者的需求
- 第一节 心理弱者的概念探讨
- 第二节 心理弱者对文学的需要与接受
- 第三节 弱者文学理论
- 第五章 文学中弱者的对立型需求
- 第一节 复仇
- 第二节 讽刺
- 第三节 谴责
- 第六章 文学中弱者的寄托型需求
- 第一节 爱情
- 第二节 自然
- 第三节 理想
- 第七章 文学中弱者的成长型需求
- 第一节 自我救赎
- 第二节 自我实现
- 第三节 自我超越
- 第八章 互联网时代文学与弱者需求
-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文学的发展与传播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文学特征与弱者需求
- 第三节 文学的跨媒介演变与文学研究的未来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