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体系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范式、思想资源与方法视域。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的创立与发展,是世界美学史与艺术理论史上一次伟大而深刻的理论变革与范式转换。

本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时代语境,以“范式革命”为方法论视域,在“哲学范式”“美学范式”与“现代问题”的总体性论域中,揭示形而上学批判、资本逻辑批判、艺术审美创造与人类自由解放之间的内在关联。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导言
  • 第一章 哲学与美学: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哲学基础
  • 第一节 感性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实践品格
  • 一、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马克思艺术哲学的理论性质与实践品格
  • 二、从理性认识到感性实践:理性形而上学批判与人的感性力量回归
  • 三、从认知美学到解放美学:马克思艺术哲学的自由理想与价值诉求
  • 第二节 前提性批判:形而上学瓦解与传统美学范式革命
  • 一、前提性理论问题:马克思美学与哲学的特殊关联性
  • 二、形而上学改写:突破传统阐释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 第三节 总体性思维:艺术理论哲学基础的有机整体性
  • 第四节 原典与阐释:马克思美学的原典解读与当代阐释
  • 第五节 终结与复兴:美学的终结与艺术哲学的复兴
  • 一、美学的终结——来自哲学的宣判
  • 二、美学的终结——来自艺术的宣判
  • 三、美学的终结——来自“理论”的宣判
  • 第二章 现代与批判:现代性哲学话语与审美现代性诉求
  • 第一节 现代性哲学话语: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现时代反思
  • 第二节 马克思与现代性:形而上学颠覆与资本现代性批判
  • 第三节 中国式现代化:现代性视域中的文艺现代性问题
  • 一、现代性理论视域: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资源与理论内涵
  • 二、现代性批判视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资源与理论奠基
  • 三、文化现代性视域:文艺现代性的美学资源与理想追求
  • 第四节 现代性的张力:现代性境遇中的东西方审美现代性问题
  • 一、西方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分裂
  • 二、东方现代性:西方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冲突
  • 第五节 以美育代宗教: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美育现代性问题
  • 一、作为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美育现代性问题
  • 二、作为现代化国家建制的美育现代性问题
  • 三、作为三次美学热思潮的美育现代性问题
  • 第三章 实践与审美:人类实践活动与艺术审美创造
  • 第一节 自然向人生成:审美感官的社会历史性生成
  • 第二节 劳动创造了美:物质生产到艺术生产的历史演进
  • 一、从自然欲望到审美需要的演进
  • 二、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演进
  • 三、从物质性生产到象征性生产的演进
  • 四、从异化劳动到自由劳动的演进
  • 第三节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实践自觉性与艺术审美创造
  • 第四节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践对象性与艺术审美创造
  • 第五节 自由的生命表现:实践自由性与艺术审美创造
  • 第四章 艺术与本体:传统本体论批判与艺术本体论追问
  • 第一节 传统本体论批判与艺术本体论困境
  • 第二节 现代本体论复兴与生存本体论敞开
  • 第三节 实践本体论与生存本体论境域融合
  • 第四节 事件本体论哲学与事件化历史叙事
  • 一、事件哲学与本体承诺
  • 二、事件哲学与历史叙事
  • 三、事件哲学与政治创伤
  • 第五节 后形而上学语境中的艺术定义问题
  • 第五章 艺术与创造:“主客二分”认识论美学的破解
  • 第一节 再现与表现:艺术再现论与艺术表现论的二元对立
  • 一、艺术再现论与传统哲学思维方式
  • 二、艺术表现论与传统哲学思维方式
  • 第二节 事实与真实:生活事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
  • 一、事实与真实:生活事实与生活真实的联系与区分
  • 二、真实与揭示:生活真实是去蔽彰显的本真样貌
  • 三、合理与合情:艺术真实是情理融合的生活世界呈现
  • 第三节 艺术与真实:现象真实、本质真实与典型真实
  • 第四节 体验与本真:作为诗意栖居的生命本真境界
  • 第五节 媒介与意蕴:作为审美信息载体的艺术媒介
  • 一、艺术媒介是审美信息的物质载体
  • 二、艺术媒介的有机整体构成及其审美功能
  • 第六章 悲剧与喜剧: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哲学戏剧
  • 第一节 世界历史与悲剧现代性: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悲剧美学
  • 一、历史与现代世界: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
  • 二、历史与崇高表征:从悲剧的历史到历史的悲剧
  • 三、历史与必然要求:围绕《济金根》的悲剧现代性论争
  • 第二节 历史与美学的双重视域:马克思恩格斯的喜剧美学观
  • 一、理性的狡黠:作为绝对精神演进的喜剧冲突
  • 二、历史的讽刺:作为历史最后阶段的喜剧冲突
  • 三、重复的反讽:作为二次重现历史的喜剧事件
  • 第三节 伦理悲剧的类型:社会历史视域中的中国古典悲剧反思
  • 第四节 众神狂欢的时代:消费主义时代的喜剧文化现象批判
  • 第七章 空间与生产:空间生产理论与空间文化表征
  • 第一节 当代空间转向:从空间认识论到空间生产论
  • 一、认识论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空间认识论
  • 二、实践论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空间生产论
  • 三、后现代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空间权力论
  • 第二节 空间美学建构:空间生存体验与空间文化表征
  • 第三节 空间政治批判:空间文化表征与空间文化政治
  • 第四节 都市空间景观:景观社会与都市主义空间生产
  • 一、景观化的都市空间叙事
  • 二、欲望化的都市空间叙事
  • 三、狂欢化的都市空间叙事
  • 四、时尚化的都市空间叙事
  • 第八章 资本与文化:资本时代的艺术生产与大众文化
  • 第一节 资本时代的美学:现代条件下人的自由如何可能
  • 一、时代精神状况:资本现代性语境中的美学议题
  • 二、资本现代性批判:马克思的辩证历史维度
  • 三、资本主义文化困境:韦伯与西美尔的审美救赎
  • 第二节 商品拜物教批判:资本时代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
  • 第三节 大众文化批判:批判理论视域中的文化研究转向
  • 第四节 实证与批判:一个文化研究的“理论事件”
  • 一、哥伦比亚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性相遇
  • 二、拉扎斯菲尔德与阿多诺的理论旨趣与方法取向
  • 三、走向实证与批判的辩证融合
  • 第五节 大众传媒批判:大众文化生产与传媒文化政治
  • 第九章 真理与方法:艺术史哲学的历史视域与方法路径
  • 第一节 学科正当性:艺术学的三种证明方式及其方法论反思
  • 一、知识与理性:超越“学科逻辑主义”阈限
  • 二、知识与权力:批判“学科功利主义”倾向
  • 三、知识与人文:重申“学科人文主义”精神
  • 第二节 艺术与历史:艺术史哲学视域中艺术学历史化问题
  • 一、艺术学历史化:艺术史能否取代艺术学?
  • 二、艺术史的哲学:人文艺术史如何可能?
  • 第三节 历史与当代:历史诉求与当代视域中的艺术史书写
  • 一、当代人写当代史:新时期文学艺术史书写的历史诉求
  • 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新时期文学艺术史书写的当代向度
  • 第四节 思想与方法: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中国化的方法路径
  • 一、方法论优先原则: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 二、《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作为一种哲学方法的“延安整风运动”
  • 三、思想方法与创作方法:世界观、文艺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 第五节 影响与传播:艺术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理论旅行
  • 一、现代中国的理论旅行:作为社会主义先驱者的莫里斯
  • 二、艺术审美的语境变迁:作为工艺美术艺术家的莫里斯
  • 三、当今时代的政治美学:作为社会主义乌托邦的莫里斯
  • 第十章 艺术与社会: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的中国问题域
  • 第一节 历史总体性:作为方法的艺术史哲学视域
  • 第二节 普列汉诺夫:作为必读经典的艺术社会学
  • 第三节 总体性命题:作为知识谱系的艺术问题域
  • 第四节 当代马克思:作为中国问题的马克思艺术哲学
  • 第五节 艺术社会学:“唯物史观艺术论”的中国理论旅行
  • 一、从译介接受到批判论争:弗理契艺术社会学在中国的理论旅行
  • 二、从艺术正统到政治正统:普列汉诺夫主义与列宁主义之辩
  • 三、从批判庸俗化到极端庸俗化:政治批判话语中的艺术社会学
  • 四、从胡秋原到瞿秋白:一场幽灵梦魇般的理论诉讼
  • 第十一章 文化与大众:人民美学的历史逻辑与理论建构
  • 第一节 开辟鸿蒙: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开端
  • 一、文化与政治: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互通互动
  • 二、艺术与哲学:文艺理论建构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视域
  • 三、奠基与开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文艺的历史要求
  • 第二节 激进左翼:文艺战线理论斗争与文化领导权争夺
  • 一、理论的力量:作为理论武装的左翼文艺运动
  • 二、经典的力量: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列主义文艺理论
  • 三、组织的力量:作为文化领导权的文艺战线工作
  • 第三节 经典延安: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结合
  • 一、文艺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
  • 二、世界观、方法论与文学艺术创作
  • 三、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 第四节 开新境界:新时代人民美学思想的当代理论创新
  • 一、历史功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三次历史性升跃
  • 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方针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 三、继往开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美学新境界的理论开创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