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度探讨中国电视剧史学的新思路和发展趋势。

内容简介

本书从概念、分期、叙述到新范式的建构四个方面,论述当代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可以进一步开拓的思路。它的创新点在于,剖析了具体概念提供的经验型事实和生成机制,由表及里深入历史并关联现实;在简单的因果逻辑和时空变迁之外,关注时频系谱上的非线性特征和偶然要素;通过史学叙述主体的归因和史学叙述形态的变革,探讨史学叙述基本限度的解释能力和导向性。

其主要价值在于,它从史实研究推进到问题研究,重新校正并填充具有隔阂的理论范式,继往开来地准确把握电视剧历史演变形态和发展轨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绪论 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动态
  • 第一节 史学科学与研究新论
  • 一、历史之物与科学学问
  • 二、史学尊重与新论研究
  • 第二节 电视剧史学研究现状
  • 一、高校影视专业的深度研究现状
  • 二、学术理论界的研究现状
  • 三、关于电视剧史学的学术专著研究现状
  • 四、小结
  • 第一章 史学理论范式进程的梳理
  • 第一节 理论与历史理性
  • 一、理论使用与独立艺术形态
  • 二、理论范型与问题解决途径
  • 三、理论机制与进步性甄别规范
  • 四、历史思维与适意性传播导向
  • 五、历史研究与变异性判断准绳
  • 六、历史理性与测度性事实指标
  • 第二节 方法与科学革命
  • 一、方法修订与决定性原则
  • 二、个体选择与再识性体系
  • 三、认知冲突与危机性范式
  • 四、现实查验与科学化规则
  • 五、计量体系与客观化尺度
  • 六、视觉经历与理性系统论
  • 第三节 范型与专业价值
  • 一、影像思潮与文本演绎
  • 二、资料考据与汇编:版本学的生命力
  • 三、情感辩护与预储:心态史的流行规则
  • 四、大众意识与洞见:公共档案的文本互见
  • 五、意义拟定与架构:社会史的意图趋向
  • 六、专业范型与价值立场
  • 第二章 史学概念范畴的厘定
  • 第一节 概念构造与象的生成
  • 一、概念与投射
  • 二、观念与概念
  • 三、认知工具与新语汇
  • 四、概念构造和象的生成
  • 五、形式逻辑与影像连结点
  • 六、语言境遇与现象场
  • 第二节 概念关系与意义模式
  • 一、约定符号与选择性编码
  • 二、事实假说与作者化观察
  • 三、合理类型与典型化象征
  • 四、价值预设与道德性核心
  • 第三节 概念修正与经验科学
  • 一、概念更新的科学化
  • 二、含义转移的进程化
  • 三、类型理解的经验化
  • 四、论断推理的归纳化
  • 第三章 史学分期规范的探讨
  • 第一节 时序组织与进程目标
  • 一、历史时间与分期
  • 二、异质连续性
  • 三、科学的次序
  • 四、编年史与组织原则
  • 第二节 佐证逻辑与命题依据
  • 一、推导逻辑与规约
  • 二、因果律与社会体相
  • 三、现实适用性与命题逻辑的真相
  • 四、想象力与史诗的自由战略
  • 五、疏离的日常与历史性证据
  • 六、语言实证与唯物思潮
  • 第三节 过渡仪式与历史转向
  • 一、仪式与过渡现实
  • 二、地方性框架的历史积淀
  • 三、偶然与不确定考察
  • 四、政治史和意识形态
  • 五、自我意识的心灵重演
  • 第四章 史学叙述形态的阐释
  • 第一节 阐释与批判
  • 一、传统历史阐释模式
  • 二、剪贴史学与批判范式
  • 三、作者意图与有效性推理
  • 四、陈述与事实表述的对应
  • 五、批判与叙述主体的态度
  • 第二节 记忆与沟通
  • 一、文化遗产与沟通
  • 二、口述史学与对照
  • 三、公共史学与证词
  • 四、集体传承与回忆
  • 五、情绪情感与主观
  • 六、言论影响与表达
  • 第三节 显影与加工
  • 一、影像文本与技术发展
  • 二、现实论证与历史分析
  • 三、建构功能与叙事经验
  • 四、整体编排与针对性努力
  • 五、真实与历史演剧理想
  • 六、虚构与史学拟态环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