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探讨逻辑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探讨了如下12个论题:什么是逻辑哲学,意义理论和逻辑类型,摹状词和名称理论,“是”(tobe)的逻辑哲学分析,推理、后承关系和蕴涵,形式化方法的哲学考察,模态的形而上学,逻辑真理的性质,逻辑悖论的反思,归纳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逻辑中的本体论承诺,逻辑究竟是什么。

书中以作者近十年所发表的有关逻辑哲学的5篇重要论文作为附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 序言
  • 《逻辑哲学导论》序言[1]
  • 第一章 什么是逻辑哲学?
  • 一、逻辑哲学的兴起
  • 二、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
  • 三、逻辑哲学与语言哲学
  • 四、逻辑哲学与数学哲学
  • 五、逻辑哲学的主要论题
  • 第二章 意义理论和逻辑类型
  • 一、观念论和逻辑中的心理主义
  • 二、指称论、真值条件论和外延逻辑
  • 三、精致的指称论和内涵逻辑
  • 四、使用论和自然语言逻辑
  • 第三章 关于摹状词和名称的理论
  • 一、摹状词理论
  • 1.罗素的理论
  • 2.斯特劳森的观点
  • 3.唐奈兰的观点
  • 二、名称的描述理论
  • 1.弗雷格的观点及其评价
  • 2.罗素的观点及其评价
  • 3.簇描述理论
  • 4.相反的方案:自由逻辑
  • 三、名称的因果历史理论
  • 四、名称的新描述理论
  • 第四章 “是”的逻辑哲学分析
  • 一、存在理论
  • 1.存在和本体论
  • 2.存在究竟是不是谓词?
  • 二、外延理论
  • 三、内涵理论
  • 四、同一理论
  • 五、扩大理论
  • 六、相似理论
  • 七、语用理论
  • 八、实体—属性理论
  • 九、概要性评论
  • 第五章 推理、后承关系和蕴涵
  • 一、推理的有效性和蕴涵
  • 1.蕴涵与推理的关联
  • 2.后承关系的一般特征
  • 二、实质蕴涵和形式蕴涵
  • 三、严格蕴涵
  • 四、相干蕴涵和衍推
  • 五、直觉主义蕴涵
  • 六、反事实蕴涵
  • 七、自然语言中的推论
  • 八、应用特例:语义蕴涵
  • 九、结语:为实质蕴涵辩护
  • 第六章 对形式化方法的哲学考察
  • 一、形式化的一般程序及其本质
  • 1.做预备性研究
  • 2.构造形式系统
  • 3.步骤Ⅲ:元逻辑研究
  • 二、模型:从现实世界到可能世界
  • 1.现实世界模型
  • 2.抽象、一般的模型
  • 3.可能世界模型
  • 三、希尔伯特规划和形式主义
  • 1.希尔伯特规划
  • 2.形式主义
  • 四、形式化方法的作用和限度
  • 1.形式化的必要性
  • 2.内在的局限
  • 第七章 模态的形而上学
  • 一、模态逻辑简述
  • 二、指称的晦暗性:同一替换和存在概括
  • 三、对象的增殖:内涵对象和可能个体
  • 四、de re模态和本质主义
  • 五、有关可能世界的问题
  • 1.可能世界的定义问题
  • 2.可能世界的本体论地位问题
  • 六、跨界同一性和跨界识别
  • 1.跨界识别是一个伪问题
  • 2.跨界识别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 第八章 逻辑真理的性质
  • 一、真理论的逻辑构造
  • 1.真值承担者
  • 2.符合论和塔斯基的真定义
  • 二、经典逻辑中的逻辑真
  • 三、哲学逻辑中的逻辑真
  • 1.扩充系统:有效性的不同等级
  • 2.择代系统:冲突和挑战
  • 四、分析性和逻辑真理
  • 五、必然性和逻辑真理
  • 1.“必然性”词义辨析
  • 2.逻辑真理的相对必然性
  • 六、先验性和逻辑真理
  • 七、逻辑真理的可修正性
  • 八、关于“思维基本规律”
  • 第九章 对逻辑悖论的反思
  • 一、悖论的定义和类型
  • 1.究竟什么是悖论?
  • 2.悖论的类型
  • 二、悖论产生的原因
  • 1.悖论与自我指称
  • 2.悖论与否定
  • 3.悖论与总体、无限
  • 三、主要的悖论解决方案
  • 1.关于“解决方案”的要求
  • 2.公理集合论的解决
  • 3.罗素的类型论
  • 4.塔斯基的语义学
  • 5.克里普克的真理论
  • 6.某些新近的发展
  • 四、关于悖论的一些思考
  • 1.自我指称是不是合法的?
  • 2.悖论是不是逻辑矛盾?
  • 3.悖论问题能否获得最终的解决?
  • 第十章 归纳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 一、归纳推理和归纳问题
  • 1.什么是归纳推理?
  • 2.归纳问题和归纳悖论
  • 二、演绎主义和先验论的辩护
  • 1.演绎主义辩护
  • 2.先验论和约定论辩护
  • 三、归纳主义辩护和概率逻辑
  • 1.归纳主义辩护
  • 2.归纳概率逻辑及其问题
  • 3.波普的反归纳主义
  • 四、归纳问题在逻辑上无解
  • 五、归纳的实践必然性
  • 六、一个全面的归纳逻辑研究纲领
  • 第十一章 逻辑中的本体论承诺
  • 一、量词和本体论承诺
  • 1.量词的两种解释及其哲学后果
  • 2.蒯因论本体论承诺
  • 二、逻辑中的唯名论和柏拉图主义
  • 三、类、性质、关系、命题等的存在性
  • 1.类、性质、关系是否存在?
  • 2.命题是否存在?
  • 3.可能个体是否存在?
  • 四、存在的三个层次或类型
  • 1.实体性存在
  • 2.依附性存在
  • 3.观念性存在
  • 第十二章 逻辑究竟是什么?
  • 一、关于逻辑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观点
  • 1.实在论的逻辑观
  • 2.反实在论的逻辑观
  • 3.两种逻辑观的其他差异
  • 二、思维、语言、实在和逻辑
  • 三、逻辑和非逻辑的划界标准
  • 1.问题的提出
  • 2.划界的哲学标准
  • 3.划界的形式标准
  • 4.逻辑学的分类
  • 四、逻辑的一元论、多元论和工具论
  • 附录一 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体系[1]——“truth”的三重含义辨析“
  • 一、“语句的真”:只有一个真概念
  • 二、原子论的“真理”概念:真的语句
  • 三、整体论的“真理”概念:理论体系
  • 附录二 逻辑的可修正性”再思考[1]
  • 一、小引:一个严肃和困难的话题
  • 二、概念澄清:“逻辑”和“可修正性”
  • 三、经典逻辑不能完全证成自身
  • 四、逻辑抽象的三层模型
  • 五、逻辑系统的构造程序和评价标准
  • 六、逻辑的可修正性为什么难以被认同?
  • 七、结语:逻辑中的可错论和可修正论
  • 附录三 逻辑:一个生长和变动的概念[1]
  • 一、客观形态的逻辑和理论形态的逻辑
  • 二、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
  • 三、逻辑与人类思维
  • 四、向人类的实际思维领域进军
  • 五、批判性思维和非形式逻辑
  • 六、法律与逻辑:法律逻辑
  • 七、逻辑理论形态的多样性
  • 八、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逻辑?
  • 九、“思维四律”的特殊地位
  • 十、逻辑的可修正性问题
  • 附录四 归纳问题:罗素与金岳霖[1]——中西哲学交流的一个案例
  • 一、一个简短的历史回顾
  • 二、休谟问题及其影响
  • 三、罗素对归纳的证成
  • 四、金岳霖对归纳的证成
  • 五、比较和评论
  • 附录五 “休谟+康德+笛卡尔”如何可能?[1]——读《贝叶斯方法与科学合理性——对休谟问题的思考》
  • 一、引言
  • 二、休谟关于因果必然性和自然齐一律的怀疑论证成立吗?
  • 三、休谟持有激进的归纳怀疑论吗?
  • 四、归纳辩护:用康德来补救休谟?
  • 五、借题发挥:用笛卡尔来补救康德?
  • 六、对一套新的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
  • 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