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近代中国史研究弥补遗漏,推动学术发展。

内容简介

很久以来,中国近代史被浓缩为一部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事件史,不但严重忽视对经济、军事、外交、制度和社会及思想文化的研究,而且也严重忽视对相关重要人物和制度的研究,不同程度割断了历史之间的复杂联系,未能出现重大的根本性改变。为改变这一现状,作者从近代中国史的整体架构着眼,加强了制度史、中外关系史、军事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此书的出版,无疑将改写我们对于近代中国的认识,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局域较高学术价值。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前言:何为近代中国历史?
  • 目录
  • 上编
  • 十年新政与清朝的覆灭
  • 一、为新政筹款激化官民矛盾
  • 二、政治改革引发内讧
  • 三、政策失误,得罪民间立宪派
  • 四、新政具有颠覆清朝统治的内在动力
  • 摄政王载沣主持下的改革
  • 一、关于政治改革
  • 二、关于其他新政改革
  • 三、结语
  • 摄政王载沣驱袁事件再研究
  • 一、载沣驱袁经过
  • 二、美国政府的态度和反应
  • 三、载沣驱袁与联美制日外交失败之关系
  • 四、围绕袁世凯复出的斗争
  • 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之死与美国政府的反应
  • 一、清朝官方公开说法
  • 二、美国政府的反应
  • 三、光绪死因辨析
  • 清末国会请愿运动再检讨
  • 一、从杨度发起请愿运动说起
  • 二、慈禧太后的妥协
  • 三、1910年的国会请愿运动
  • 四、摄政王载沣的对策
  • 论清末铁路政策的演变
  • 一、铁路总公司和路矿总局的铁路政策
  • 二、商部的铁路政策
  • 三、邮传部的铁路政策
  • 四、结语
  • 中国近代第一部商标法的颁布及其夭折
  • 一、列强的要求和主张
  • 二、商部的努力与抗争
  • 三、列强阻拦商标法的实施
  • 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
  • 一、综合研究
  • 二、专题研究
  • 三、袁世凯、张之洞研究
  • 四、列强与新政关系研究
  • 五、结语
  • 端方与美商一桩未予诉讼的经济官司
  • 一、美商的起诉
  • 二、端方的回应
  • 三、美国官方的态度
  • 四、几点辨析
  • 柔克义与美国第一次庚款兴学
  • 一、柔克义其人
  • 二、柔克义与美国退款之关系
  • 三、柔克义与兴学之关系
  • 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原因分析
  • 一、中国方面的原因
  • 二、美国外交传统因素
  • 三、价值观念因素
  • 四、国际因素
  • 五、结语
  • 日俄战争时期的上海外交
  • 一、俄舰“满洲”号交涉事件
  • 二、俄舰“阿斯科”号和俄艇“格罗苏福意”号卸械交涉事件
  • 三、周生有案交涉
  • 四、续来俄船弁兵的安置、管理与遣返
  • 五、上海外交评价
  • 谈定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地位
  • 一、定海:英国侵略者占据的第一目标
  • 二、定海之战:清政府对外政策的一个转折点
  • 三、结语
  • 晚清史研究百年回眸与反思
  •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晚清史研究
  • 二、20世纪50—80年代的晚清史研究
  • 三、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晚清史研究
  • 四、对晚清史研究的几点期待
  • 关于中国近代史主题和线索的再思考
  • 一、摆脱陈旧的思维定势
  • 二、近代化主题下的四条基本发展线索
  • 三、历史时期的划分
  • 下编
  • 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先声
  • 一、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维新派思想家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
  • 三、维新派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意义与局限
  • 梁启超《新民说》的再认识
  • 一、《新民说》的思想渊源
  • 二、《新民说》的思想意义
  • 三、《新民说》的局限性
  • 论汪康年与《时务报》
  • 一、名副其实的总理
  • 二、戊戌维新派的一员
  • 三、汪梁之争的性质
  • 论戊戌前后梁启超保教思想的肯定与否定
  • 一、梁启超与保教之关系
  • 二、梁启超保教思想之动机
  • 三、梁启超放弃保教思想之意义
  • 辛亥时期满汉关系问题论争的再考察
  • 一、关于满族是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问题
  • 二、关于清朝取代明朝是否为亡国问题
  • 三、关于满汉关系与立宪政治关系问题
  • 四、结语
  •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 一、梁启超与巴黎和会
  • 二、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
  • 三、梁启超与主义之争
  • 梁启超日本观的演变与反思
  • 一、戊戌时期,以日为师
  • 二、流亡时期,以日为第二故乡
  • 三、民国初年,走上反日、憎日道路
  • 评三部梁启超思想研究专著
  • 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平议
  • 二、《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平议
  • 三、《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平议
  • 四、结语
  • 梁启超与日本
  • 一、一个简单的学术回顾
  • 二、《东学背景》平议
  • 三、如何看待日本因素
  • 耿云志先生著作读后感二篇
  • 一、读《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
  • 二、读《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
  • 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几个特点
  • 一、承认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
  • 二、将谋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
  • 三、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有机统一
  • 四、结语
  • 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再探讨
  • 一、蔡元培的政治立场
  • 二、蔡元培对学生运动的态度
  • 三、蔡元培的思想特色
  • 蔡元培: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者
  • 一、走教育救国、文化救国之路
  • 二、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奠基人
  • 三、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奠基人
  • 四、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殿军
  • 五、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象征
  • 后记
  • 版权页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