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货币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内容简介

我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本书记述了我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的六次重大的演变。

本书是彭信威教授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货币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开创了将钱币学与货币史、与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拓宽了钱币学研究者的视野,促成了钱币学的形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代序 一个敢于开拓中国钱币学新局面的学者——纪念彭信威先生和《中国货币史》出版40周年
  • 三版序
  • 绪论
  • 上册
  • 第一章 货币的发生
  • 第一节 货币经济的萌芽
  • 一 产生货币的社会背景
  • 二 殷周时代的贝和铜
  • 三 贝的种类及其来源
  • 第二节 货币经济的确立
  •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 二 黄金和金币
  • 三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币制
  • 四 货币经济确立后的影响
  • 第三节 货币理论
  • 第四节 信用的发生
  • 第二章 两汉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 钱币
  • 二 三国时的钱币
  • 三 金银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 楚汉战争所引起的货币减重
  • 二 武帝时匈奴战争所引起的货币贬值
  • 三 王莽时的货币贬值
  • 四 东汉的币值
  • 五 两汉物价小结
  • 六 三国时期的货币贬值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 货币理论
  • 二 货币史
  • 第四节 信用
  • 第三章 晋到隋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 钱币
  • 二 金银
  • 三 谷帛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 两晋的币值
  • 二 宋齐币值的变动
  • 三 梁陈币值的变动
  • 四 北朝的币值
  • 五 隋的币值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 货币理论
  • 二 钱币学的产生
  •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 中册
  • 第四章 唐代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 钱币
  • 二 五代十国的钱币
  • 三 绢帛
  • 四 金银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 盛唐钱币的购买力
  • 二 安史之乱与通货贬值
  • 三 贞元元和间的通货回缩
  • 四 晚唐五代的币值
  • 五 唐代物价小结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 货币理论
  • 二 货币史
  • 三 钱币学
  • 第四节 信用与信用机关
  • 一 商业的发达与长安金融市场之产生
  • 二 放款
  • 三 存款
  • 四 生金银买卖
  • 五 汇兑的产生
  • 第五章 两宋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 钱币
  • 二 金银和金银钱
  • 三 纸币的产生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 北宋初年的币值
  • 二 熙丰年间的币值
  • 三 崇观年间币值的下跌
  • 四 金人进军中原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 五 南宋会子的膨胀
  • 六 白银的购买力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 货币理论
  • 二 货币史
  • 三 钱币学
  •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 第六章 金元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 辽的钱币
  • 二 西夏的钱币
  • 三 金人的币制
  • 四 元代的币制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 金人的通货膨胀
  • 二 元初中统钞的膨胀
  • 三 至元钞的贬值
  • 四 元末至正钞的贬值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 货币理论
  • 二 货币史
  • 三 钱币学
  •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 下册
  • 第七章 明代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 纸币
  • 二 钱币
  • 三 白银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 大明宝钞的膨胀
  • 二 万历以前铜钱的购买力
  • 三 晚明的铜钱贬值
  • 四 白银的购买力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 货币理论
  • 二 货币史和钱币学
  •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 一 高利贷和典当业
  • 二 钱庄的兴起
  • 第八章 清代的货币
  • 第一节 货币制度
  • 一 制钱
  • 二 太平天囯的钱币
  • 三 清末的钱制改革
  • 四 白银和银币
  • 五 钞票
  •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 一 清初钱价的波动
  • 二 太平天囯革命时清朝政府的通货贬值
  • 三 清末币值的变动
  • 四 白银的购买力
  • 五 黄金的购买力
  • 六 清末的货币数量
  • 第三节 货币研究
  • 一 货币理论
  • 二 晚清的货币思想和币制改革运动
  • 三 货币史
  • 四 钱币学的发展
  • 第四节 信用机关
  • 一 银铺和典当业
  • 二 钱庄和银号
  • 三 票号的兴衰
  • 四 银行的兴起
  • 中国货币史大事年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古代中国,国家更像是货币经济的参与者。中央政府会允许地方和民间 “分享” 发行货币的权力。另外,资本市场和信用机构也是由民间推动的。可以说,古代政府、民间和商人,共同支撑了货币经济的运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货币~万能膏药

      货币的紧缩与通胀背后是整个复杂系统的复杂连接的过程,没有任何经济学背景自然这本书只能看到一个乐。但是我理解的货币它就如同一只笔,超发通胀背后实在是有太多的秘密也为我理解历史多了一个维度。世界够复杂容我慢慢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货币史》

        本书是中国货币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开创了将钱币学与货币史、与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拓宽了钱币学的研究范围,使中国钱币学研究走出了传统的狭隘的圈子,开拓了一片新天地。本书的核心内容:在古代中国,国家更像是货币经济的参与者。中央政府会允许地方和民间 “分享” 发行货币的权力。另外,资本市场和信用机构也是由民间推动的。可以说,古代政府、民间和商人,共同支撑了货币经济的运行。这本《中国货币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我们看到,货币经济影响着一个王朝的兴衰,甚至会间接改变历史走向。但这些观点的背后,还是藏着经济学立场的。我虽然打算只为你讲客观印象,再分享一点接触到的经济学观点。先说客观感受。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在古代中国,国家更像是货币经济的参与者。中央政府会允许地方和民间 “分享” 发行货币的权力。另外,资本市场和信用机构也是由民间推动的。可以说,古代政府、民间和商人,共同支撑了货币经济的运行。第二个印象是,这本《中国货币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我们看到,货币经济影响着一个王朝的兴衰,甚至会间接改变历史走向。再来简单介绍一下有关的经济学观点。有的学者概括:“非国家化” 是古代中国的货币经济的常态,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参与局面。这种自由放任的状态,让传统社会具有对财富的良好消化能力和自愈能力,它保证了中国的历代王朝虽然不断发生财富重新分配,却总能得到恢复和复兴。没有出现其他文明的那种 “财富逆转”,也就是整个经济社会突然由盛转衰。这种货币经济状态,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绵延。我觉得这个观点,或许是倾向自由主义经济学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