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法国艺术1200年精华尽览,艺术与霸业崛起之路。

内容简介

我们对法国的理解,影响着法国艺术在我们眼中的模样:

凡尔赛宫的设计如何体现出路易十四的治世理想?
夏尔丹的作品为何能获得启蒙思想家的青睐?
法国画坛领袖雅克-路易·大卫如何靠政治手腕左右逢源?
热里科以一幅怎样的惨烈画面控诉了复辟政府?

法国艺术在西方艺术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法国这片土地不仅涌现出普桑、夏尔丹、雅克-路易·大卫等众多艺术大师,也吸引了诸如达·芬奇、鲁本斯等来自意大利、佛兰德斯等地的艺术家,他们实践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其命运也与法国国运共同浮沉。

本书将深入法国历史,从法兰西诞生讲起,到拿破仑时代结束,探究法国艺术魅力之源,带领读者真正看懂法国艺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1 查理大帝的野心
  • “路易”的由来
  • 君权神授的意义
  • 复兴文艺的动机
  • 2 光造就的教堂
  • 圣殿落成
  • 从法兰克到法兰西
  • 国王与教士
  • 旧的不能去,新的也得来
  • 无名大师的创新
  • 新时代的发端
  • 3 大教堂时代
  • 巴黎郊外的遗珠
  • 谁才是“哥特式”
  • 何为“大教堂”
  • 灾难前后
  • 高耸入云的关键
  • 沙特尔蓝
  • 上帝是个数学家
  • 口口相传的秘方
  • 中世纪的巨人
  • 4 祈祷书里的春秋
  • 大难不死的兄弟
  • 公爵府上过新年
  • 朱门酒肉臭
  • 5 再造法兰西
  • 治国新论
  • 国王的肖像
  • 重塑法兰西
  • 6 醉心于意大利的国王
  • 汤要凉了
  • 弗朗索瓦的执着
  • 钱解决不了的难题
  • 7 乐园
  • 大幕拉开
  • 巴洛克是个大箩筐
  • 你也要去阿卡迪亚吗
  • 我也曾在阿卡迪亚
  • 从不忽视与刻意省略
  • 新观众的诞生
  • 8 太阳王的伟大时代
  • 长寿的国王
  • 太阳王的一天
  • 为太阳作画的人
  • 太阳之下的光芒与阴影
  • 9 戴“面具”的画家
  • 视觉享受的胜利
  • 稍纵即逝的快乐时光
  • 哭笑不得
  • 10 甜到极致的欲望与放纵
  • 阁楼里的青年画家
  • 体面的诱惑
  • 闩不住的门
  • 11 启蒙时代的新观众与画家
  • 画布上的大众文学
  • 美在生活中
  • 骇人的血肉
  • 启蒙运动启蒙了谁
  • 12 大革命
  • 日渐暗淡的王冠
  • 新的古典
  • 风雨将至
  • 暴风骤雨
  • 九三年
  • 一切都会过去的
  • 13 货卖帝王家
  • 冲上巅峰
  • 帝王的标准像
  • 加冕
  • 巅峰过后
  • 14 一个饱受折磨的灵魂
  • 十全十美的偶像
  • 难以直视的现实
  • 15 浪漫主义的黎明
  • 后浪
  • 屡败屡战
  • 一鸣惊人
  • 16 新大陆的曙光
  • 又一场革命
  • 革命结束之后
  • 东学西渐
  • 色彩的交响
  • 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论艺术,最凡不过法兰西

    法国是世界艺术的屋脊。只消看看几个名字:鲁本斯、达・芬奇、惠斯勒、梵高、德加、雷诺阿、莫奈、塞尚、毕加索、达利…… 这些世界各地的大画家,有人在这里发迹成才,终成一代大师;有人在他乡学得一身本领,来到法国这个群星荟萃的大舞台留下毕生代表作。达・芬奇带着《蒙娜丽莎》来到法国终此一生、毕加索 19 岁时从西班牙启程,希望能在法国找到关于艺术的终极答案、荷兰人梵高在灵感最旺盛的那几年,甚至连家书也用法语写成。 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家,只要来到法国,便不曾空手而归。倘若他们离开,也依然能从法国艺术中获得营养。 如果这些洋大师还说服不了你,那么下面这个名单应该足以震慑许多国人:林风眠、徐悲鸿、常玉、潘玉良、赵无极、吴冠中…… 这些旅法艺术家不仅在各自领域中登峰造极,也是推动近现代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 求学巴黎的吴冠中在自传中写道:「巴黎的博物馆和画廊比比皆是,古今中外的作品铺天盖地,即便不懂法文,看图不识字,凭审美,眼力也能各取所需。」(《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 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世界的艺术家无不向往法国。法兰西俨然成为了艺术的守护神。那么,艺术何以成为法国傲视全球的软实力? 对于上一问题,在知乎艺术达人、有着 "艺术说书人" 美誉的翁昕在最新著作《因为艺术,所以法国》一书中,做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他在引言中说: "尽管和当今世界上的众多大国相比,法国的国土面积并不算大,仅仅排在第 37 位,但或许是因为它位居西欧中心地带,四通八达的地理条件和历史上的数次经济盛世令它得以会集各方人才。 林堡兄弟、鲁本斯从法国北方的佛兰德斯来,达・芬奇从南方的意大利来,一直到近代,都有惠斯勒、梵高、毕加索等数不清的大师,从世界各地来到法国,在这里开始并实现他们的艺术理想。 法国本土的艺术家,也从未浪费如此的天赐良机。他们积极地吸收各种营养,再借他山之石将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加以打磨雕琢。这一传统可追溯至《戈德斯卡尔克福音书》的佚名作者,从普桑到大卫之间数百年的法国艺术大师,几乎个个求学于意大利的历代先师。 在法国蓬勃发展的艺术风格,又透过哥特式大教堂、借着勒布伦等人之手广传四海。直到近代,法国的艺术家还在远东的浮世绘画家那里学到了新本事,创作出新东西。正是因为其善于吸收和发散的特点,可以说了解法国艺术,是欣赏西方乃至世界艺术的关键一环。" 在《因为艺术,所以法国》中,我们可以读到:如果把西方艺术视为一个整体,它是如何从希腊制造到罗马(意大利)包装,而后借法国融合创新,行销世界,这条清晰的脉络。我们还可以读到: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客比法国的政客更善于调动艺术家的画笔斧凿,也没有哪个国家的艺术家比法国的艺术家更能洞悉权力与撩拨欲望。 法兰西的国运仿佛在凡尔赛宫落成的一刻,就与艺术紧紧纠缠成比翼鸟、连理枝。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与艺术如何互相影响、互相成就,这本书就是最好的案例解析。 本书不止满足于说理论述,还有大量活灵活现的逸闻掌故,趣味十足、干货满满!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未读

    只提供有趣、实用、涨知识的新鲜阅读。 「未读」是一个文艺却不高冷、精致而不空洞、独特且开放包容的新锐文化品牌。 未读之书,未经之旅......从未读,到已读,陪你度过碎片时光中最美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