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托尔斯泰代表作,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内容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 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 ——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揭露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导读
  • 献词
  • 第一部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三十四
  • 第二部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三十四
  • 三十五
  • 第三部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第四部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第五部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三十三
  • 第六部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第七部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第八部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附录 《安娜·卡列尼娜》各章内容概要
  • 第一部
  • 第二部
  • 第三部
  • 第四部
  • 第五部
  • 第六部
  • 第七部
  • 第八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8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春节以来在得到听这本书,与很久以前一目十行、挑自己喜欢看的段落的读纸书不同,凝神于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心理活动,唯恐错过每一个思索。这些思索,就像列文最后感悟到的,不是一定需要除自己以外的人了解或接受,只要对自己有意义就行。“申冤在我,我必报应”,别忘了这句话,是前面被掐掉了的 “主” 说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评价并左右你,你自己来做这个 “主”,就好了。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必有火车来近——安娜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vivian 读书笔记】(11)《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②《观无量寿经》云:“人以恶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具至,必有火车来迎。”《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句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主人公生命的最后,在火车隆隆驶来的刹那,安娜仿佛才清醒过来 —— 我是谁?我在这里干什么!由这句自问,小说如一首交响乐,从渐入的序曲,到悲鸣的终章。—— 安娜出场时的人设,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白富美”。她本来完全可以一直岁月静好下去,然而她放弃了这些。她背叛了家庭,公开做别人的情妇,社交场她一步也进不去了,然后她嫉妒、抑郁、卧轨自杀。安娜的命运就像一列燃烧的火车,由缓到急,一路加速,直向地狱开去。安娜总是在说 “让我想想,怎样才能幸福?” 我们不禁要问一问,安娜在她的人生中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当然有爱情。爱情之外,她一直寻找的是 “真实”。安娜发出过这样的呼喊,【难道我没有尽力,尽我所有的力量,去找寻生活的意义吗?难道我没有尽力爱过他吗?当我没有办法爱他时,难道我没有尽力爱过儿子吗?可是后来我明白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把我造成这样一个人,我需要恋爱,我需要生活。】她对丈夫卡列宁最多的批判,就是 “虚伪”。【沽名钓誉、飞黄腾达,这就是他灵魂里的全部货色。至于高尚的思想啦、热爱教育啦、笃信宗教啦,这一切无非都是他往上爬的敲门砖罢了。】【我知道他,知道他在谎言里生活得很不错,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优游自在。不,我不让他这样优游自在,我要冲破他这张想束缚我手脚的谎言的罗网。该怎样就怎样吧!不论什么总比谎言和欺骗好!】—— 生活中的虚伪让安娜窒息与挣扎。她结束了一场虚伪的婚姻生活,又与情人开始另一种 “虚假” 的生活。前者是一袭华美的袍,袍面之下是柴火烧成灰白的余烬,人世间的生活大多如此。后者只能算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连人间都不是。安娜的嫂子陶丽去沃伦斯基的庄园做客。作者借陶丽的眼睛,带领读者旁观这个繁花似锦的、热闹的、虚假的世界。【饭菜、酒类、餐具,一切都很精美,但一切也同陶丽在她已经好久没有参加的同类宴会和舞会上看到过的那样,千篇一律,而且使人感到紧张。】那些豪华的马车、奢侈的大宅、昂贵的亚麻裙子、美丽却没有姓氏的女婴、来历不明的保姆、一群群像附绳之蝇的 “贵人”…… 陶丽看到的是一幅森森恐怖的画面。安娜心中是同样明白的。【陶丽一走,就再不会有人来触动她那潜藏在心底,因这次见面而翻腾起来的感情。触动这种感情很痛苦,但她知道这是她心灵中最美好的部分,它将很快在她的现实生活中泯灭。】她被困在这样虚假的图景中,就像那些志怪小说中被法术控制的画中人,再也脱不得身。—— 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社会性或者文明性。但是离奇诡异而又最正常不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总是充满着幻觉与烟幕。这个世上 “好人” 很多,但 “真人” 很少。“好人” 的 “好” 是社会赋予的,人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安于由法律、道德、文化等等组成的庞大机器的运转,否则就会成为畸零人、怪人、坏人。安娜也成为别人眼中的 “畸零人”。蜡烛快要熄灭了,火车近了……“我是谁?我在这里干什么?” 就在纵身一跃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安娜。安娜的问题没有得到答案。小说也没有给我们答案。但是看过这本书的人,从此再也忘不了这个问题。当我们叩响命运之门的时候,想要纵身一跃的时候,头脑中的火苗会突然跳跃一下。

        2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安娜从激情走向毁灭

        ⒈不幸的婚姻安娜与丈夫卡列宁的婚姻缺乏爱情。因为卡列宁对家庭的爱源于宗教和义务,他爱的是 “妻子” 这个职位,而不是安娜这个人,所以安娜感到不幸福和压抑。⒉爱情的渴望与冲突安娜在与伏伦斯基的相遇后,体验到了真正的爱情,但这段关系与她已婚的身份发生了冲突,导致她面临道德和社会的双重压力。⒊社会舆论与道德的束缚 19 世纪的俄国上层社会,对女性有着严格的道德要求,安娜的出轨行为使她遭受了社会的排斥和谴责,加剧了她的困境。⒋亲情的丧失安娜因为与伏伦斯基的关系,失去了与儿子阿廖沙的亲近,这使她内心深处产生极大的痛苦。⒌内心挣扎与自我认同的危机安娜在追求爱情自由与传统道德之间挣扎,她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受到危机。⒍激情与亲情的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娜与伏伦斯基之间的激情逐渐减退,她开始意识到真正的爱情需要更多的支撑,而不仅仅是激情。⒎自杀的悲剧最终,安娜无法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痛苦,选择了自杀,悲剧的命运就此终结。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33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