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46千字
字数
2014-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进行了彻底的修正,在精神分析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反映沙利文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观点的代表作,对人际关系和人格成长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作者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认为人格是在人际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且认为人是一个充满着能量的系统,这种能量在性质上与物理学上的能量是一样的。当个人的人际关系失衡时,能量就积累而导致紧张,而能量的转化则可消除紧张。个人为了消除焦虑,会形成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即自我系统。
作者提出,个体人格发展可以划分为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前青年期、青年早期、青年晚期、成年期或成熟期等阶段。作者还认为精神病治疗专家应该是人际关系专家,要与患者形成良好的关系,要将疾病的缓解和治愈看作是人格的成长,精神病院本质上是人格成长学校,而不是人格缺陷者的治愈场所。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译序
- 译者前言
- 编者前言
- 引言
- 第一部分 介绍性概念
- 第一章 发展取向的意义
- 第二章 定义
- 第三章 公设
- 第二部分 发展的新纪元
- 第四章 婴儿期:人之初
- 第五章 婴儿期:动力机制的概念——第一部分
- 第六章 婴儿期:动力机制的概念——第二部分
- 第七章 婴儿期:人际情境
- 第八章 作为一个人的婴儿
- 第九章 学习:经验的组织
- 第十章 自我系统的起始
- 第十一章 从婴儿期向童年期过渡:言语获得
- 第十二章 童年期
- 第十三章 恶意、憎恨和隔离技术
- 第十四章 从童年期进入少年时代
- 第十五章 少年时代
- 第十六章 前青年期
- 第十七章 青年早期
- 第十八章 青年晚期
- 第三部分 不适当的与不合宜的人际关系模式
- 第十九章 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现:精神分裂性和精神分裂症
- 第二十章 睡眠、梦和神话
- 第二十一章 精神疾病的后期表现:类偏执狂和偏执狂
- 第四部分 走向一种大众精神病学
- 第二十二章 走向一种大众精神病学
- 索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