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可为司法机关提升教育案件审理质量以及立法部门有针对性地修改教育法律提供参考和素材。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援引教育法律的808件诉讼案件,考察了我国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整体状况及影响因素,并以《教师法》为例分析了司法如何促进立法,进而探讨了动态开放的互动型教育法律体系的建构方法和具体路径。本书深化了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学理研究,可以为公众和研究者了解中国教育法律的司法适用提供观察窗口。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二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价值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本分析法
  • 二 案例分析法
  • 三 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法理精义
  • 第一节 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含义
  • 一 适用主体:人民法院
  • 二 指向对象:教育纠纷
  • 三 适用规范:教育法律
  • 四 适用前提:主动起诉
  • 五 配套效果:附带释法
  • 第二节 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法治价值
  • 一 依法保障教育权益的需要
  • 二 有效约束行政权力的要求
  • 三 公正解决教育纠纷的保障
  • 四 增强教育法律生命的关键
  • 五 提升教育立法质量的抓手
  • 第三节 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现实祛魅
  • 一 教育纠纷属性影响教育法律适用
  • 二 受案范围广度制约法律适用程度
  • 三 教育立法质量左右教育法律援引
  • 四 纠纷主体选择决定法律适用启动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法制基础
  • 第一节 中国教育法律创制40年的回顾与反思
  • 一 1980~2002年:教育法律的艰难创制及历史意义
  • 二 2003年至今:社会发展与教育法律的修改完善
  • 三 对教育法律创制的总结和反思
  • 第二节 我国教育法律创制的宏观背景分析
  • 一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加快完善市场经济”
  • 二 主要矛盾:从“日益增长的上学需求与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到“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
  • 三 法治进程:从“恢复法制”走向“依法治国”
  • 四 行政理念:从“简政放权”走向“依法行政”
  • 五 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
  • 六 维权意识:从“极端厌诉”走向“依法维权”
  •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与法治进程呼唤教育法律进行战略调整
  • 一 建设完善市场经济呼唤教育法律尊重选择
  • 二 发展的不均衡呼唤教育法律有效促进公平
  • 三 走向权利时代呼唤教育法律加强私权保障
  • 四 依法行政理念呼唤教育法律有效约束公权
  • 五 社会转型加剧呼唤教育法律直面现实问题
  • 六 维权意识高涨呼唤教育法律有效解决纠纷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现状考察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 检索工具的选取
  • 二 样本案例的取得
  • 三 分析维度的拟定
  • 四 数据统计的说明
  • 第三节 样本概述:808件援引案件的分布特征
  • 一 审判程序:一、二审案件分别占66.21%与30.82%
  • 二 法院层级:64.60%的援引案件由初级法院审理
  • 三 文书类型:判决书是裁定书的8.73倍
  • 四 年裁判数量:以2015年为拐点呈“倒V形”分布
  • 第四节 研究发现: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五重实践面向
  • 一 整体情况:教育法是司法适用频率最低的部门法
  • 二 纵向比较:教育法律的适用状况略好于教育法规与教育规章
  • 三 适用法律:8部教育法律的适用存在显著差异
  • 四 适用条款:仅38.80%的教育法律条款被司法适用
  • 五 适用性质:教育法律的适用主要发生在民事领域
  •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教育法律的司法适用依然难尽人意
  • 一 教育法律的民事适用难以匹配教育法律的公法属性
  • 二 教育法律的有限适用不能解决纷繁复杂的教育纠纷
  • 三 法律适用的地域差距无法满足权利救济的普遍需要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育立法质量与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条款差异
  • 第一节 教育法律条款的适用差异
  • 一 高被引条款的分布
  • 二 低被引条款的分布
  • 三 零被引条款的分布
  • 第二节 教育法律条款适用差异的解释进路
  • 一 研究思路
  • 二 分类维度
  • 三 数据来源
  • 四 分析指标
  • 第三节 研究发现:各类法律规范确有不同适用频率
  • 一 行为模式:禁止性规范更易适用,倡导性规范较难适用
  • 二 规范对象:微观性规范更易适用,宏观性规范较难适用
  • 三 确定程度:准用性规范更易适用,确定性规范较难适用
  • 四 规范功能:解释性规范更易适用,目的性规范较难适用
  • 第四节 法律规范的适用差异本质是立法质量的反映
  • 一 规范主体层级过高影响教育法律贯彻实施
  • 二 过度使用倡导性规范混淆法律政策各自界限
  • 三 救济途径不够通畅致使法律规定流于形式
  • 第五节 根据适用状况提升教育立法质量
  • 一 科学设定教育法律的规范模式
  • 二 适时调整教育法律的规制对象
  • 三 加强法律规范之间的有效衔接
  • 四 加大教育法律规范的释法力度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法院受案范围与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案由差别
  • 第一节 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案由分布
  • 一 整体维度的考察
  • 二 单行法律的探讨
  • 第二节 通过文书类型判断纠纷是否属于受案范围
  • 一 91.83%的援引案件在受案范围内
  • 二 4.83%的援引案件在受案范围外
  • 三 3.34%的援引案件无法确定是否属于受案范围
  • 第三节 法院受案范围是启动法律适用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 一 受案范围的实质是判断某类教育纠纷是否可诉
  • 二 教育纠纷在受案范围内是法律适用的前提条件
  • 三 教育纠纷在受案范围外不等于法律一定不适用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地域差距
  • 第一节 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地域差距
  • 一 援引案件的地域分布
  • 二 “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
  • 第二节 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法律的司法适用
  • 一 援引案件较多的省份通常是地区生产总值较高的地区
  • 二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低的省份教育法诉讼率相对较低
  • 第三节 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司法适用的三重机制
  • 一 地域经济差距影响学校师生诉讼观念
  • 二 地域经济水平制约教育法律认知状况
  • 三 地域经济水平决定高等学校地域布局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加强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提升学校师生维权意识是加强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前提
  • 一 增强学校师生的诉讼观念
  • 二 破解学校维权的制度困局
  • 三 提升欠发达地区维权意识
  • 第二节 扩大教育案件受理范围是加强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关键
  • 一 开除教师公职处分应具有行政可诉性
  • 二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纠纷应具有行政可诉性
  • 三 不拨付教育经费的行为应具有行政可诉性
  • 第三节 提高教育立法质量是加强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必然要求
  • 一 改进教育立法理念,树立法律适用意识
  • 二 提升教育立法技术,减少使用宣言性立法
  • 三 明确纠纷解决途径,保障学校师生诉权
  • 第四节 提升教育法律素养是加强教育法律司法适用的根本举措
  • 一 提升各级法院法官的整体教育法律认知
  • 二 安排熟知教育法律的法官裁决教育纠纷
  • 三 重点提升欠发达地区法官的教育法律素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通过司法促进立法:以《教师法》为例的分析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立法的司法审视:《教师法》的司法适用暴露的立法问题
  • 一 何谓“教师”:身份外延扩大凸显适用范围局促
  • 二 薪酬发放的困惑:寒暑假带薪休假引发的纠纷
  • 三 操作标准的缺失:体罚行为认定的分歧与争议
  • 四 规则的不周延:处分解聘规则暴露的法律漏洞
  • 五 制定法的守成性:救济规则滞后法治发展进程
  • 第四节 司法如何促进立法:《教师法》的立法完善与修改建议
  • 一 扩大适用范围:将培训机构与外籍教师纳入调整范围
  • 二 明确薪酬标准条件:推动寒暑假带薪休假完全落地
  • 三 不确定法律概念的操作化:体罚与惩戒的制度设计
  • 四 回应师德规范新要求:处分与解聘规则的系统修订
  • 五 救济的类型化:构建适应教师群体的多元解纷机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结语:构建动态开放的互动型教育法律体系仍需加力
  • 参考文献
  • 一 著作类
  • 二 期刊(集刊)论文类
  • 三 学位论文类
  • 四 报纸和杂志及电子文献类
  • 五 外文文献类
  • 六 裁判文书类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