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白狄族认同转变,解析民族与国家认同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研究,采用“二重证据法”,交叉运用文献和考古资料,论证先秦白狄族的渊源,白狄东迁的证据,白狄民族认同诸因素的形成过程,东迁后白狄鲜虞族建立中山国,在与华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本族习俗衰变,最终转变为中山国国家认同。本书以先秦白狄族的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变过程为实例,揭示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为解决现实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提供个案经验和历史借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及文化内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介绍
  • 一 鲜虞、白狄适用概念的选定——民族或族群
  • 二 民族(族群)认同概念的定义
  • 三 国家认同概念的定义
  • 四 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
  • 第三节 中山学术史研究回顾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白狄周族同源考
  • 第一节 晋陕高原是先周和白狄的共同发源地
  • 一 周族起源辨析
  • 二 白狄起源考证
  • 第二节 周族和白狄拥有共同的祖先和族姓
  • 一 周族和白狄拥有共同的祖先“均”
  • 二 姬姓是周族和白狄的共同族姓
  • 第三节 先周和白狄的考古学文化同源
  • 一 先周考古学文化第二阶段——李家崖文化特征概述
  • 二 白狄族文化前身——商周时期方考古学文化概述
  • 三 两种文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 第四节 白狄、周族同源之民族学意义
  • 第三章 白狄民族认同因素研究
  • 第一节 仇犹民族认同表征的确认
  • 一 仇犹生活用陶及其特征
  • 二 仇犹城的选址原则和修建概况
  • 三 仇犹货币概况简介
  • 四 仇犹墓葬特征简介
  • 第二节 鲜虞中山国民族认同表征的确认
  • 一 鲜虞中山分布区内出土陶器简介
  • 二 东周中山国西城子、灵寿城及中山长城的建筑技术
  • 三 春秋时期鲜虞中山货币概况
  • 四 春秋时期鲜虞中山国墓葬概况
  • 第三节 仇犹与鲜虞中山民族认同表征的比较
  • 一 仇犹与鲜虞中山的陶器比较
  • 二 仇犹与鲜虞中山的城址比较
  • 三 仇犹与鲜虞中山的货币比较
  • 四 仇犹与鲜虞中山的墓葬特色比较
  • 五 仇犹、鲜虞中山国与李家崖文化东周遗存相关陶器的比较
  • 第四章 鲜虞民族认同的宗教特征
  • 第一节 研究概况
  • 一 铜鍑的基础性研究概况
  • 二 铜鍑起源研究简介
  • 第二节 河北地区先秦圈足铜鍑出土环境研究
  • 一 河北北部玉皇庙文化分布区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 二 河北中西部鲜虞中山国文化区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 三 河北地区先秦圈足铜鍑出土环境分析
  • 第三节 山西地区先秦圈足铜鍑的出土环境研究
  • 一 山西忻定盆地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 二 山西北部大同盆地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 三 山西中部太原盆地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 四 山西南部出土先秦圈足铜鍑及其变形
  • 五 山西地区先秦圈足铜鍑的出土环境综合分析
  • 第四节 陕西地区先秦圈足铜鍑的出土环境研究
  • 一 陕北地区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 二 陕西中部地区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 三 关中地区出土先秦圈足铜鍑
  • 四 陕西地区先秦圈足铜鍑出土环境综合分析
  • 第五节 内蒙古地区先秦圈足铜鍑的出土环境研究
  • 第六节 各区先秦圈足铜鍑出土环境的综合分析
  • 一 先秦圈足铜鍑的分布地域和对应族属
  • 二 先秦圈足铜鍑形制的发展演变轨迹
  • 三 先秦圈足铜鍑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历程
  • 四 先秦圈足铜鍑使用者的流布情况及族属
  • 第七节 先秦圈足铜鍑的祖型研究
  • 一 先秦圈足铜鍑祖型研究诸观点简介
  • 二 陶质蛋形瓮与先秦圈足铜鍑的比较研究
  • 第五章 鲜虞民族认同的习俗特征及其衰变
  • 第一节 鲜虞丧葬习俗特点及其衰变
  • 一 墓地制度
  • 二 墓葬形制
  • 三 葬式
  • 四 随葬器物
  • 第二节 鲜虞装饰习俗特点及其衰变
  • 一 螺旋形金耳环、有柄小铜镜及金饰牌
  • 二 璜形铜组佩
  • 三 鲜虞中山武士之服饰
  • 第三节 鲜虞族武器铜剑的特点及其衰变
  • 一 鲜虞中山出土北方式花格剑——蟠蛇纠结纹青铜短剑
  • 二 鲜虞中山出土的东周式剑
  • 第四节 鲜虞族马衔研究
  • 一 鲜虞族马衔资料简介
  • 二 鲜虞族马衔的特征
  • 第六章 鲜虞中山国国家认同研究
  • 第一节 中山国国家认同的疆域建构
  • 一 肥族的迁徙流布
  • 二 鲜虞族的迁徙流布
  • 三 仇犹族的迁徙流布
  • 四 鲜虞中山国国家疆域的基本形成
  • 第二节 中山国国家认同的政治建构
  • 一 仇犹、肥、鼓和鲜虞的族际政治整合
  • 二 “中山国”一元政治意识的建构
  • 三 中山国政治认同形成原因探析
  • 第三节 鲜虞中山国国家认同的经济建构
  • 一 中山国经济的转型
  • 二 中山国货币形态、流通和铸造的变化
  • 第四节 鲜虞中山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建构
  • 一 国家强制推行儒家思想文化
  • 二 中山国文字、文体与中原文化的同化
  • 三 中山国生活习俗的多样性
  • 四 中山国工艺文化的综合和创新
  • 五 中山国宗教祭祀习俗与中原的异同
  • 六 以中山和中原为主的五类考古学文化因素的融合
  • 七 中山国历史文化认同的特征
  • 第五节 中山国国家认同影响因素及产生矛盾研究
  • 一 周边国家和民族对中山国国家认同形成的外部影响
  • 二 中山国国家认同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及危害
  • 三 中山亡国原因体现的国家认同形成中的矛盾探析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特此声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