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30个可复制的中外管理学案例,9个管理原则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内容简介

黑天鹅乱飞,灰犀牛到处跑,危机时刻管理者如何应对? 企业内部自组织如何协同共生? 中国人谈领导,为何强调“做生意前先做人”?

组织如何突破“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循环? 这是一本组织管理的经典教科书。

作者罗家德教授结合其社会学、管理学与经济学学科背景,参与组织实务来找寻答案,关注真实的管理活动、管理绩效,以及管理者的思维方式。

作者从“人情社会”与“关系社会”的本质中出发,将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与西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相结合,旨在探寻出今日中国人适用的管理规则。

它们包括:礼法并重、重视动态平衡、经营圈子与人脉、鼓励自组织的创新、布局与造势,等等。在书中,作者对复杂科学、网络分析有精彩论述。 这本书在借鉴中国传统智慧,运用研究学理,融合技术进步,关注管理现实问题上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对今日管理者和职场人士完善治理体制、提升商业认知、管理组织、调配资源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一 以复杂系统的视角求解组织管理的问题
  • 推荐序二 复杂世界管理之心智与领导
  • 推荐序三 复杂思想的文化密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复杂思维:中国人的管理学
  • 01 复杂思维——中国人的治理思维
  • 1 复杂系统管理学
  • 2 自组织的协同
  • 3 边缘创新的8个条件
  • 4 关于本书的章节
  • 02 原则1 关系——复杂系统的底层结构
  • 1 以史为鉴:交易前先识人
  • 2 复杂理论的呼应:信任与管理
  • 3 本土社会观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 4 中国智慧的启示:放而不乱——关系管理
  • 第二部分 圈子和人脉:信息社会的底层逻辑
  • 03 原则2 圈子——复杂系统结构的特质
  • 1 以史为鉴:构建圈子的智慧
  • 2 复杂理论的呼应:领导者的圈子
  • 3 本土社会观察:圈子理论与应用
  • 4 中国智慧的启示:团队激励
  • 04 原则3 人脉——个人治理复杂系统的起点
  • 1 以史为鉴:人脉是取得商业资源的基础
  • 2 复杂理论的呼应:要人脉,也要制度
  • 3 本土社会观察:经营人脉网的智慧
  • 4 中国智慧的启示:高境界的关系管理
  • 第三部分 自组织:中国人的管理智慧
  • 05 原则4 自组织——中国人的治理规则
  • 1 以史为鉴:自组织的管理与风险
  • 2 复杂理论的呼应:社会经济中的自组织
  • 3 本土社会观察:中国的自组织
  • 4 中国智慧的启示:御将之道
  • 06 原则5 多元治理——治理机制的阴阳平衡
  • 1 以史为鉴:中国历史中的“法”
  • 2 复杂理论的呼应:社会网中的治理功能
  • 3 本土社会观察:礼治秩序
  • 4 中国智慧的启示:动态平衡法与礼
  • 第四部分 势能与调控:中国人的动态平衡
  • 07 原则6 势能——顺势而为的智慧
  • 1 以史为鉴:成功者纳谏如流
  • 2 复杂理论的呼应:战略定力
  • 3 本土社会观察:中国组织的层级与自组织
  • 4 中国智慧的启示:兼听兼看
  • 08 原则7 调控——中国人的动态平衡之道
  • 1 以史为鉴:理性与情感
  • 2 复杂理论的呼应:耦合与脱耦
  • 3 本土社会观察:内外有别但平衡内外
  • 4 中国智慧的启示:关系管理的平衡之道
  • 第五部分 布局与造势:议程设置的价值
  • 09 原则8 布局——如何经营大势
  • 1 以史为鉴:布局决定结局
  • 2 复杂理论的呼应:创业者的重要节点
  • 3 本土社会观察:疏网密网,收放之间
  • 4 中国智慧的启示:掌握引爆点
  • 10 原则9 造势——群策群力的取胜之道
  • 1 以史为鉴:得人心者得天下
  • 2 复杂理论的呼应:美第奇家族的顺势与造势
  • 3 本土社会观察:如何争取话语权
  • 4 中国智慧的启示:个人英雄主义无用论
  • 第六部分 回归本质:中国本土的经典管理理论
  • 11 中国人治理智慧的本质
  • 1 中国人道法自然的管理学
  • 2 中国人的管理基因
  • 3 道重于术
  • 4 中国经典管理理论
  • 结语 寻找中国人的善治之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