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4千字
字数
2020-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摇滚青年永远的圣经,只要内心依然滚烫,你就一直在路上。
内容简介
我还年轻,我渴望燃烧, 渴望流浪, 渴望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大多数人从未启程就已老去,而我们永远不死心,永远在路上。一直走下去,我能见到新的地平线;一直走下去,我会遇到姑娘、信仰和一切。你的路是什么路, 哥们儿?
我一辈子都在这么追赶让我感兴趣的人,因为吸引我的只有疯子,他们疯狂地生活,疯狂地说话,疯狂地被拯救,他们渴望同时拥有一切,从不无聊得打哈欠或口吐陈腔滥调,而只是燃烧、燃烧、燃烧,就像神奇的黄色罗马焰火筒爆炸,像蜘蛛在群星之间垂下长腿,你在正中央看见蕞大的那颗蓝色烟花绽放,所有人惊叹“哇噢——”!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第二部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第三部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第四部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第五部
-
在路上旅行手记
-
凯鲁亚克自我介绍
-
凯鲁亚克手稿
-
“垮掉的一代”人物群像
-
凯鲁亚克书信
-
《在路上》文化影响
-
凯鲁亚克谈垮掉一代
-
《在路上》
展开全部
《在路上》
《在路上》讲述了年轻作家萨尔遇到充满激情的街头小子迪安后,开启了他人生中 “在路上” 的新篇章的故事。萨尔和迪安用各种方式上路,反复横穿美国,用不假思索、猛冲直撞的方式探索世界和他们的自我。小说以萨尔的视角讲述了他和迪安等人五次横跨美国大陆的公路旅行。在混乱而亢奋、真挚而疯狂的旅程中,他们结识了流浪汉、农民、工人、少数族裔。这些人同样身处 “黄金时代”,应许的 “美国梦” 却被淹没在幻想与泡沫中。萨尔与迪安纵情于爵士乐和性爱,开启了通往体验生命以及无限可能的那扇大门。他们尽情地燃烧自我与探索世界,追寻生命的真义和灵魂的自由。本书是凯鲁亚克的自传体小说。1951 年,凯鲁亚克于短短三周之内在一幅 36 米的卷轴上一气呵成写完此书。1957 年终获出版后,此书轰动美国并风靡世界,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凯鲁亚克也被奉为新世代的精神教主,鼓舞着无数年轻人循着他的足迹找寻人生真义。 本书核心内容:《在路上》诞生于经济腾飞、消费至上的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那个时代被称为 “共识时代”,年轻人甘于平庸,知识分子和作家们试图找到精神出路,正在这时,他们发现了来自街头的 “迪安”,从他身上找到了生命的原始激情与智性的完美融合,由此开启了他们一起 “在路上” 的人生新篇章,他们被称为 “垮掉的一代”。“垮掉”(BEAT)的意涵比它的字面意思更丰富,更积极,它意味着一种来自边缘文化的、反主流的生活方式和看世界的方式,意味着身体的自由、头脑的自由和创作的自由。要了解 “垮掉一代”,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在路上》,因为凯鲁亚克说,迪安这个人 “就是 BEAT 的根源和灵魂”。1. 主人公为何开始在路上的人生 2. 他们在路上都找到了什么 3.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在路上》的精神内核。凯鲁亚克被称为 “垮掉一代” 的代言人。从文化上说,“垮掉一代” 是一群文化叛逆者,黑人边缘文化是他们的根源,而他们的后继者是轰轰烈烈的嬉皮士文化。可以说,他们是美国文化变革的分水岭。他们的人生和作品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实验,他们所践行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看来是极端的,但没有极端就没有颠覆。其实,凯鲁亚克并不喜欢 “垮掉的一代” 这种说法,他也不喜欢嬉皮士。在他看来,《在路上》记录的是只是他和金斯堡、巴勒斯,以及卡萨迪也就是 “迪安” 这些独特的个体,他们互相启发、充满激情的友谊的故事,而 “一代” 这种群体性的表达是可疑的。当群体性的文化风潮取代独创性的个体招摇过市时,一切都变质了。所以,与其谈论 “垮掉的一代”,不如去阅读《在路上》,阅读迪安。
在路上,我们担心一切。我们计算里程,我们思考今晚去哪儿睡觉,花多少钱买汽油,天气怎么样,该怎么去。我们焦虑和烦躁,就好像我们有可能到不了似的。事实上,无论如何,我们总能到达的,这么小的事,白白浪费了时间和情绪,担忧那些其实不会发生的事。生活中尽是这样的小事,生活中尽是这样没有必要的烦恼。萨尔和迪恩一起上路,一直往前开,一直到谁都没有钱,一直到车没有油,一直到前方没有土地了。把一切抛在背后,只向前走,不回望。前方有纯粹的存在和粗糙的狂喜。文学就是在悬置道德的前提下,探究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让你体验那番刺激,又不用付出代价。这样一种可能性,如此精彩,如此动人。是平淡生活里的一根刺,也是平淡生活里的一道光。被刺痛,被照亮,被点燃。
找到路(《在路上》读书笔记)
我在想,要是在另外一个年纪读到这本书,会不会不一样?嗯,可能真的会不一样。可能这本书看得有点晚了,要是年轻一点,可能还真的会对在路上有点不一样的想法。说实话,这本书,我并没有很认真地读下去。毕竟已经过了那个猎奇的年龄,对路上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确实也不太觉得重要了。只不过在路上这几个字,其实摆在这就已经很重要了。看了凯鲁亚克的后记,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的一本我看不太下去的书,怎么会成为一代圣经。这个世界的经典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文字上的经典,另一种是开启了一种时代。不得不说,很有可能,这本书,真的改变了这个世界。只不过,当这个年代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以后,这本书里对当年那个时代的启发,已经成为了一种已经过去了的时代精神。只不过到了今年的这个时间节点,突然发现,好像我们也到了一个需要新的时代的节点。其实,身体在不在路上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在哪,重要的是找没找到自己的路。读来读去,不管读什么书,都是一个在找自己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参照系。毕竟,找自己这个事,如果从来都是以自己为坐标系,那只能是迷失。就像那个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的迪恩,最后还是安顿下来了,陪伴他的是哪个让他痛苦的,可能就是他总要走在路上的妻子。好了,人终于最后定下来,还是回归到了一个稳定的关系里面。所以,回过头来,好像找自己最终还是要在关系里面找到能够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的自己。要不然怎么办呢,用自己一个肉身对抗一个世界,别逗了,不可能的。人是一种叙事的动物,他需要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自洽。想要和现实总是有一个非常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很难让我们安安静静地 —— 不对,应该是安安宁宁地 —— 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要,但是这个想要又不是别人能给的。让自己难受的事情总是在于,我想要的得不到,哪怕是安宁。所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可能要么不想要,要么去得到,反正这是一个非常无可奈何的过程。可能,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在路上,才会让人羡慕吧。毕竟哪有多少人能够随时抛下一切走在路上呢。这种一辈子,还是远观,要是靠得太近,自己又没想明白的话,可能确实也过不好吧。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出发。那问题就是,到底出发在哪条路上?我以为,踏踏实实走好现在每条路,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在路上了。至于在路上能得到什么,我想最终收到的,就是幸福吧。当你去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时候,可能总会有些幸福感产生。可能那就是一种新奇,一种未见过抽离感,然后就容易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像我们到了一个不是自己的城市,总有那些没见过的东西让自己觉得,可能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幸福。但是,可能确实我们经常会忽略一件事情,那就是其实我们习惯的生活,在别人看来都是新奇的。那有没有可能,我们也能从自己的身边找到那种幸福的新奇感呢?我想会的,活在当下,可能就是这个意思,不要总忽略身边的事情,身边的东西,其实才是生活的本身。你生活的地方,是你曾经知道的一切,然后当你知道了一切,就觉得这个世界好像也就是这个样子了,再然后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无聊,再然后就抱着无限的冲动要走出现在的生活,然后再走出一圈以后回来才发现,为什么当初的那个生活的地方是如此美好。为什么?可能真的是累了吧。我也觉得我很痛苦的地方就在于,现在真的是很累,累到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我本不熟悉的事情。不过换一个角度,可能也就是要做这些自己本来不熟悉的工作,才能让自己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坚持吧,如果一直没下牌桌,可能就是成长了。坚持吧,把当下的这条路走下去,就已经足够好了。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