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哈佛心理导师加藤谛三新作,重新定义内在自信的心理学,活出松弛感,不再易怒、玻璃心。

内容简介

妨碍个体成为真正的自己、走向幸福的最大障碍,便是自恋,这样的人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柱,无法靠自己产生能量,只会把自己的安全感、价值感建立在他人的反馈之上。

很多在童年时期没有安全感、缺爱的人,即便已经长大,内心还会残留着想要无条件被爱的欲望。他们表面看似优秀要强,内心却只是敏感脆弱的孩子,恐惧而孤独。

本书作者提出,要想过上简单的生活,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放松紧绷的神经,成为一个从容、有松弛感的人,怀着包容与接纳的心态,学会关注“对方的感受”,不必过度在意“对方的评价”,哪怕自己的人生没有观众,也一定要去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些人动不动就不开心
  • 1.1 看似自信强势,其实不然
  • 1.2 心灵空间不足,无法活出松弛感
  • 1.3 内心孤独又脆弱
  • 1.4 得不到想要的回答
  • 1.5 不相信有人会帮助自己
  • 1.6 希望他人关注自己
  • 1.7 攻击性越强的人,越是伤痕累累
  • 1.8 过度关注消极的事物
  • 1.9 不幸的童年经历
  • 1.10 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
  • 1.11 认为“我做不到”“我真的不行”
  • 1.12 对他人的批评过于敏感
  • 1.13 透过受损的滤镜看世界
  • 1.14 内心恐惧,过度报复
  • 第二章 戒掉自恋,拥抱松弛
  • 2.1 虽渴望得到表扬和认可,但不想努力
  • 2.2 没钱也要买钻石
  • 2.3 “我要征服世界”的背后是脆弱
  • 2.4 你最在乎的那个人是谁
  • 2.5 评判自恋程度的8个指标
  • 2.6 世界不为你而存在
  • 2.7 当不再有人夸你是“好孩子”
  • 第三章 承认没有无条件的爱
  • 3.1 心灵怎样才能得到满足
  • 3.2 摆脱“表扬依赖症”
  • 3.3 不再“对外迎合,对内冷酷”
  • 3.4 不被安逸裹挟
  • 3.5 莫让顽强的意志走错路
  • 3.6 与他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
  • 3.7 悲观主义不过是愤怒的伪装
  • 3.8 不为得到表扬而努力工作
  • 3.9 不因被吹捧就自命不凡
  • 第四章 是时候结束辛苦的生活方式了
  • 4.1 同样的环境,不同的心境
  • 4.2 体验全人格的亲密关系
  • 4.3 放下依赖性敌意
  • 4.4 倾听他人内心的声音
  • 4.5 一切社会问题皆源于此
  • 4.6 生产性能量源于心灵沟通
  • 4.7 别把“不幸福”与“没自信”挂在嘴上
  • 第五章 简单生活的唯一方法
  • 5.1 想要改变,该怎么做
  • 5.2 勇敢说出“帮帮我”
  • 5.3 写出心中的消极情绪
  • 5.4 富足的人生,意味着有能力信任他人
  • 5.5 以当下的自己为出发点
  • 5.6 培养“健康心态”的要点
  • 5.7 爱他人的能力源于被爱的体验
  • 5.8 心向此时此刻的世界开放
  • 5.9 珍惜每天的小确幸
  • 5.10 承认这些,你将不再恐惧
  • 5.11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享受松弛感
  • 5.12 心怀感恩,体验心满意足
  • 5.13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关心世界和他人
  • 5.14 卸下“心灵的盔甲”
  •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8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确切地说,这是一本 “控诉书”。约 95% 的篇幅在控诉自恋者的行为和思想,自恋者被描述为冷血又不可理喻。约 5% 的篇幅笼统地地提到自恋者需要消除自恋,才能回归日常。但作者的建议很空泛。作者建议自恋者消除自恋的语句如下:一,不夸大悲伤,通过不停地劳动来减少悲伤;不过度表现悲伤,通过放大喜悦去弱化悲伤。二,普通的孩子想消除自恋,要拥有一个发自内心表扬他们 “好棒” 的人。于是,孩子才会自然而然地关心这个真心夸奖自己的人,进而关心外界。三, 爱他人的能力源于被爱的体验,母亲的关爱和耐心会为孩子大脑的正常运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刺激。四,认识到自己是个自恋者且不责怪自己。只要有所 “察觉”,一切都会改变。五,懂得感恩,珍惜每一天的小确幸。六,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享受松弛感。七,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关心世界和人。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透过受损的滤镜看世界与自恋者讨论问题,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他们对 “真相是什么” 毫无兴趣。“那个人究竟想说什么?”“那个人是不是在说谎?” 这些疑问绝不会出现在自恋者的脑海中,因为他们对此毫不关心。自恋者只是一味指责对自己不利的人,这源于他们被压抑的 “孤独与恐惧”。即使对方明确指出 “是这么一回事”,自恋者也毫不关心。因为 “他们通常根本就没有在听别人讲话,也不会表现出真正的关心。” 与其说自恋者不关心别人,不如说他们不关心自己以外的现实,因而对外界随意解释。比如,自恋者会想当然地认为 “这个人是这样的” 或 “这个家庭是这样的”。事实上,他们既不关心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也不关心这个家庭是什么样的。自恋者会随意解释现实,以使一切都符合其自恋的自我形象。即使他们所说的明显不是事实,他们也能若无其事地坚持:“毫无疑问,这明显就是事实。” 在周围的人看来,这种独断与偏见是异常可怕的。他们试图让现实与自己的自恋愿望保持一致,换言之,他们按照自己的自恋愿望改造现实。用卡伦・霍妮的术语来说,这便是心理防御机制之一的 “外化”。通俗地讲,就是把自己内心发生的事情看成外界发生的。人们不明白他们 “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解释”,但自恋者本人就是那么认为的。他们既不关心现实,又一心想让现实符合其自恋愿望,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独断和偏见。尽管我在此处使用了 “独断” 和 “偏见” 这两个词,但其真正含义要比这两个词的原意更极端,表现的是一个与事实完全不符的世界。自恋者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生活在根据自己的自恋愿望随意创造出的 “现实” 中,几乎接近妄想。而且,在与人发生争执时,他们的自恋会变得尤为严重。“人必须赋予自己比其他任何人都要高的重要性,不然哪里有精力与兴趣来保护自己不被侵害,为自己的存在而工作,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对抗他人的主张以贯彻自己的主张呢?” 在正常环境中长大的人,其能量的来源会自然地从自恋转变为爱。但自恋者由于迟迟未能发展出 “爱的能力”,因此他们只能通过自恋获取能量。自恋者 “对抗他人的主张以贯彻自己的主张” 的能量来源于自恋,而且这种能量大得惊人。正因如此,每当自恋者与人发生争执,即使毫无事实根据,他们也能激情昂扬地坚持自己的主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富足的人生,意味着有能力信任他人

        其实每个人都多少会有一些自恋程度,心理健康的人在幼年时期都得到了恰当的对待,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恋得以消除;而没有被恰当对待的,究其根源大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之所以无法接纳现实中的自己,是因为 “现实中的自己” 从小到大就没有得到周围重要人物的接纳。而这种感觉,就是我们俗称的自卑感。英国心理学家比昂说: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要提供一个容器功能。不幸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并没有做好一个很好的 “容器”,孩子的喜怒哀乐,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或是冷漠地置之不理,或是粗暴地呵斥一番,更有甚者对孩子拳脚相加,导致孩子从小便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用自己也未意识到的虚假面目去讨好周围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自己的心灵空间不足,又何以活出松弛感?一般来说,有虚荣心和自恋倾向的孩子,总是要求父母表扬自己,如果得不到表扬,便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心理创伤对他们来说就成为家常便饭,而长大后这种坏心情便会如影随形。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并不是无药可救,作者加藤谛三在书中贴心地给出了一些可实施的方法:1. 不要日复一日地琢磨 “如何让自己讨人喜欢”,只要停止这么想就好;2. 可以把积压在心底的话都付诸笔尖,一页接一页地写,写到自己心情舒畅为止;3. 寻找一个绝对信任的人,并与他建立心灵沟通;4. 从当下培养一个属于自己的爱好,关心世界和他人;5. 在寻求心理成长的过程中,不要责怪自己;6. 练习倾听别人说话,与他建立信任关系;7. 如果你是父亲或者母亲,请做一个真心表扬孩子 “好棒” 的人;8. 接触大自然,珍惜每天的小确幸。从此刻起,让我们慢慢卸下自己的盔甲,慢慢培养自己的松弛感,暂时做不到也没关系,借用萨提亚女士的话:接纳我还不能做的,欣赏我已经做到的,并且相信走过这个历程,终究可以活出自己,绽放自己。

          转发
          1
        • 查看全部31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