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宋代诗学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知识论述,也重建了抒情论述。本书在梳理宋代诗学之历史脉络的同时,也力图呈现以上论述的理论逻辑与结构。

内容简介

自晚宋以来,宋代诗歌史被认为经历了沿续唐人传统、背离唐人而自成一统、再到回归唐人传统的过程。诗歌史上从唐到宋的转变,在诗学思想史的意义上是一种从抒情为本到知识为本的转向。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 绪论
  • 一、知识与抒情
  • 二、宋代诗学的知识转向及知识论述
  • 三、重建抒情传统与抒情、知识关系的重构
  • 第一章 重建文学的道德基础
  • 一、礼乐崩坏与文化重建
  • 二、苏轼的道统论述与“古文家”的思想史地位
  • 三、文道关系的重建
  • 四、“孝友忠信是此物之根本”:黄庭坚关于道德、学问与文学关系的论述
  • 五、从“立身之道与文章异”到“文如其人”
  • 第二章 审美重建与晋唐传统
  • 一、对晚唐五代的审美批判:格韵卑浊
  • 二、审美重建与晋唐精神
  • 三、格与韵:新审美标准的确立
  • 第三章 命意布置与书本事料
  • 一、立意与命意:思想主题优先
  • 二、命意与布置:意义的内在逻辑与叙述结构
  • 三、从草木鸟兽为料到以事为料
  • 第四章 句律精密与规模波澜
  • 一、命意与句法
  • 二、炼字
  • 三、规模与波澜
  • 第五章 浑成境界与昆体工夫
  • 一、道德工夫与文章工夫
  • 二、黄庭坚的工夫论述
  • 三、工夫论之观念框架的转变及其再展开
  • 第六章 文道关系的再调整:理学家的文道论述
  • 一、贯道与载道之辨:文学家与理学家的文道观
  • 二、“有德者必有言”:理学家文道关系论述及其经典基础
  • 三、存养工夫:知识作为道德的基础
  • 四、道统与文统的合与离
  • 第七章 从言志到明理:诗歌的义理价值与知识基础
  • 一、分裂的诗歌观念:尊诗与贬诗
  • 二、“雪月风花”与“天理流行”
  • 三、“吟风弄月”与“曾点气象”
  • 四、朱熹“以理为诗”及其《斋居感兴》的经典化
  • 五、景物“把做道理看”与理语、理趣:理学家观物方式的诗学影响
  • 第八章 删后无诗与下学上达:理学家的诗歌史论及诗学工夫论
  • 一、“自从删后原无诗”
  • 二、朱松:汉魏晋与唐诗的高下
  • 三、朱熹的三变说与尊古贬律
  • 四、陆九渊述诗之源流
  • 五、朱熹的学诗工夫论
  • 第九章 回归唐诗与抒情传统的重建
  • 一、朱弁:重建钟嵘的抒情论述
  • 二、张戒:言志为本与咏物为工
  • 三、“四灵”:回归唐诗传统与抒情传统的重建
  • 四、叶适:“合周程、欧苏之裂”与尊唐崇律
  • 五、晚唐体的流行及其批判
  • 第十章 抒情传统的重建与价值格局的调整
  • 一、“合周程、欧苏之裂”:理学与文学之分裂与融合
  • 二、“洛学兴而诗律坏”与诗律重建
  • 三、“风人之诗”与“文人之诗”:抒情与知识的对立与融合
  • 四、尊古与崇律之间
  • 五、本色与大家:多元价值标准的确立
  • 六、功夫与路径
  • 第十一章 以知识途径造抒情境界:重建抒情之道
  • 一、四人论诗与当代诗学问题
  • 二、严羽:“辨白是非,定其宗旨”与“以禅喻诗”
  • 三、禅道与诗道:禅与诗的真理与价值问题
  • 四、诗道的展开
  • 五、诗道在妙悟
  • 六、参诗与悟入:工夫与境界
  • 附录 严羽与王埜、戴复古等论诗考
  • 参考文献
  • 作者小传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注重诗论史的梳理。也有部分考辨。需要注意王安石巨大影响力,王学之兴废对思想史诗论史的冲击。刘克庄作为殿军人物的弥合之功。沧浪以简代繁,反失本旨,起后世浮薄法门。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