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70千字
字数
2017-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纵横捭阖,开拓艺术史研究新视野。
内容简介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本书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碑拓、建筑、摄影、电影、印刷品,以及装置与行为艺术,讲述属于中国的 “废墟的故事”。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本书尝试打破美术史研究中的门类之别,以“纪念碑”这一西方古代艺术的核心概念为线索,将装饰艺术、图像艺术和建筑艺术纳入更大范围内艺术的发展变化,重构中国古代美术的宏观叙述。
《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本书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来研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作者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
目录
-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 版权信息
- 鸣谢
- 中文版序
- 插图与地图目录
- 年表
- 导论 九鼎传说与中国古代的“纪念碑性”
- 第一章 礼制艺术的时代
- 一 “礼器”的概念
- 二 礼仪美术的遗产
- 1 “昂贵”美术
- 2 “装饰”与“徽志”
- 3 从模仿到综合
- 4 装饰的变形
- 5 文字的胜利
- 三 中国青铜时代
- 第二章 宗庙、宫殿与墓葬
- 一 宗庙
- 二 从宗庙到宫殿
- 三 从宗庙到墓葬
- 四 中国人对石头的发现
- 第三章 纪念碑式城市——长安
- 一 对长安的两种看法
- 二 高祖:长安的诞生
- 三 惠帝和长安城墙
- 四 武帝奇幻的苑囿
- 五 王莽的明堂
- 第四章 丧葬纪念碑的声音
- 一 家庭(一)
- 二 家庭(二)
- 三 友人与同僚
- 四 死者
- 五 建造者
- 第五章 透明之石:一个时代的终结
- 一 倒像与反视
- 二 “二元”图像与绘画空间的诞生
- 三 尾声:门阙
- 插图与地图出处
- 引用文献目录
- 译者后记
- 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
- 版权信息
- 绪论 屏风
- 空间,地点
- 边框,纹样
- 表面,媒材
- 绘画空间,转喻
- 诗意的空间,隐喻
- 第一章 《韩熙载夜宴图》
- 突破文本之圈
- 画
- 手卷
- 窥探的目光
- 第二章 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 重屏
- 仕女屏风
- 幻觉与幻术
- 第三章 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
- 山水屏风
- 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
- 大众化与标准化
- 个性与陈规
- 狂士的屏风
- 第四章 皇帝的抉择
- 雍正的“十二美人”屏风
- 女性空间
- 皇帝的乔装
- 尾声 元绘画
- 参考书目
- 图片目录
- 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废墟的内化: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
-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
- 丘与墟:消逝与缅怀
- 碑与枯树:怀古的诗画
- 《读碑图》
- 碑与枯树
- 拓片:废墟的替身
- 碑与拓
- 作为废墟学(scholarship of ruins)的碑帖鉴定
- 作为遗物的拓片
- 迹:景中痕
- 神迹
- 古迹(狭义的历史遗迹)
- 遗迹(与“遗民”对应的狭义的历史遗迹)
- 胜迹
- 第二章 废墟的诞生:创造现代中国的一种视觉文化
- “如画废墟”的流布
- 描绘中国废墟
- “如画废墟”的东西流通
- 战争废墟:征服与存亡
- 暴行的庆典
- 见证战争罪行
- 圆明园:毁灭、荒废和重新发现
- 第三章 过去与未来之间:当代废墟美学中的瞬间
- 绝望与希望的能指
- 《小城之春》
- 废宅
- 老城
- 《自白——给一座废墟》
- 再现当代都市废墟
- 作为自传的废墟
- 废墟中的图像
- 拆迁计划
- 与城市对话
- 尾声 国家遗产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